环境文化也是重要的文化软实力
来源:第2版 作者: 日期:2008-07-03环境问题不但是一个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资源、环境问题带来人们生活方式与人生价值的变化,解决不好就会使社会人文与社会道德伦理受到威胁,因此,资源、环境问题反映为一个文化问题。如果社会普遍持有环境文化的理念,尊重自然,按照自然的规律和方式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生产,那么,就不会因向自然过度索取而造成目前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就能有效避免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后果。这种文化价值观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的关系,其对人类的吸引力将大大超过传统的工业文明的成就,体现出文化的软实力。
正由于环境文化的这一作用,几十年来,环境文化的理念已广泛渗透到人类经济、科技、法律、伦理以及政治领域,预示着人类文明开始从传统工业文明逐步迈向生态工业文明。但由于传统工业文明在几百年中形成了一个以发达国家为载体的强大的利益集团,要在全球推进环境文化还有待时日。在这一进程中,如果中国能开创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即以自然法则为依据来改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将是中国对人类做出的最大贡献,也必将大大增强中国在世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为什么这么讲?首先,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其次,在现有的发展模式下,中国的资源、环境都不足以支撑未来的发展,所以中国必须寻求出路。而且,中国在发展道路上的探索对和中国一样正在追求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从另一方面看,中国既有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的动力,也是最有可能实现这一探索的国家。因为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主流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和环境文化的价值观是一致的。中国儒家提出“天人合一”,道家提出“道法自然”,佛家提出“佛性”为万物之本原,充分体现出和谐、和合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这一价值目标和评价体系,不但贯穿于学术文化、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中,也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彰显,具有普世价值,是最能为环境文化的形成提供传统思想基础的。
当然,要形成一种全新的环境文化,仅有传统的思想资源还不够,必须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与消费方式,调整和协调社会各主体间的利益关系,改革宏观政治决策的机制,革新传统技术体系。除此之外,笔者还要加上一个“必须”:必须建立在民众参与的基础上。一种全新的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是人民力量的一个重要部分。要实现“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要实现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就必须动员全社会各界人士,扩大环保的公众参与。
可以说,环境文化是人类的新文化运动,是人类思想观念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因而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一个全新的环境文化,为此,我们要在党的十七大提高文化软实力的精神指引下,为建设中国的环境文化努力努力再努力。
(作者:邓聿文,摘自《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中国环境报》2008-7-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