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coffee 发表于 2008-7-3 18:32

不再做一个孤独的城市

  来源:第2版 作者:陈谦 日期:2008-07-03
  随着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和经济关联性的不断增强,对于一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恐怕不能再以孤立的眼光来看待了。
  简单地说,就是在规划和建设一座城市的时候,目光不能再局限于这座城市本身的资源、技术、资金和人力等优势,而应同时考虑周边城市的相关要素和特点,将上下游结合起来,统筹和优化合理配置生产要素,通过互通有无、取长补短,降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减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压力,取得更好更大的效益。
  这恐怕已成为当今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也是打造城市圈、经济圈的意义之所在。
  湖南省统计局近日发表的《对湘潭“两型社会”建设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就颇耐人寻味。
  这篇文章鲜明地提出,湘潭产业发展规划要着眼于“三个突出”。突出全局性,要以长株潭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规划为基础,立足于城市群整体发展的需要统筹基础产业项目的布局、建设和湘潭自身产业配套的特色与优势,避免区域内自成体系和重复建设等问题;突出协调性。既要协调好与长沙、株洲支柱产业、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同时也要协调好湘潭自身产业之间的分工与联系,构建合理的产业空间结构;突出长远性。认真研究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准确把握产业的升级方向。如基础产业项目要考虑整个城市群长远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新上项目必须充分考虑到投产以后对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要求。
  强调与周边或相关城市的协调配合,避免自成体系和重复建设。这一基调,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处于非正常状态。干部政绩考核对经济增长指标的过分倚重,资源环境成本的外部化,市场经济制度体系的不完备,种种内部和外部原因纠缠在一起,导致很多城市处于以邻为壑的竞争状态。这样的心态和关系,使城市走上闭门造车、自成体系的狭路,在大量的重复建设中,资源环境被低效率地使用和消耗着,生产要素耗竭、环境压力剧增等问题接踵而来。不仅如此,更为严重的是,恶性竞争下的重复建设极易造成生产能力过剩,从而引发经济波动、发展停滞、就业困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资源环境条件的制约、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化与成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快形成,已使传统封闭式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弊端暴露无遗。
  去年底,经报请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为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空间。
  “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划定的不是一个孤立的城市,而是一个城市群体。这就要求各相关城市必须打破壁垒,在整个区域的大视野下,综合考虑自身的资源环境禀赋特征、产业优势和产业特色,寻求生产要素的科学配置、产业结构的优化互补、资金技术的合理流动,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惟其如此,才能使其中的每一个城市都能在保持自己鲜明特色的同时,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上与其他城市互为依托、相辅相成、互利共赢,通过体制、机制和过程整合,解决传统产业的调整和衔接问题,根据不同功能区的定位,优化区域布局,实现资源环境共享、基础设施建设和配置合理、优势和特色产业相互促进的科学发展格局,以最小的资源成本和环境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武汉城市圈几位市长的思路,对此做出了最好的诠释。黄石市长王建鸣提出,为武汉工业“送粮”。依托武汉、接受辐射、分工协作、错位发展;鄂州市长范锐平明确,全面与武汉无缝对接,在规划、产业配套等方面既向一体化靠拢,又突出自身特色;咸宁市长黄楚平表示,要成为武汉“后花园”,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对接上,建成武汉的“氧吧”、华中的“绿肺”。
  和谐型的开放式建设,必然要求有取有弃。原有的与兄弟城市重复的产业,也许是一些城市决策者最难以割舍的情结。对此,四川省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的一个例子或可资借鉴。在绵竹市汉旺镇已有42年历史的央企东方汽轮机厂改址德阳重建。一个产值高达100亿元的大企业,对于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而易见。伴随着它的离去,汉旺镇与其产业链紧密相关的100多家企业,或许也将随之离去。但汉旺镇绝不会一蹶不振。专家在调研后指出,当地经济在适应一段时间之后也必然会寻找到新的支柱。
  变竞争为协作。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已进入了合纵连横的时代。

《中国环境报》2008-7-3

sigourney 发表于 2008-7-3 22:41

长株谭一体化和武汉城市圈申报了很久,一直没有得到国家重视,主要是相同的项目太多了,这两个又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尴尬地带,没有竞争力,现在慢慢倒是走出来了,目标明确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再做一个孤独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