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coffee 发表于 2008-7-4 20:01

白银破解两大难题:经济转型和污染治理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7版 作者:宝林 吴玉萍 杨文虎 日期:2008-07-04
  白银,一个传说中“凤凰来集”的地方;
  白银,我国惟一一个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
  依托优势资源,“一五”时期国家156个重点建设项目——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白银银光厂相继在这里开工建设。其中白银公司曾创造了铜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居全国同行业第一的辉煌业绩。在短短50年的发展中,甘肃省白银市已由单一有色金属工业为主,逐步向包括煤炭、电力、化工等工业综合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转变,成为我国重要的多品种有色工业基地,甘肃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但严重依赖资源型产业,让白银陷入了环境困境。全市污染最重的时候,城市上空烟雾弥漫,特别是下雨以后,二氧化硫大量附着地上,能见度非常低,最严重的时候只有十几米。曾经有一度,人们不敢上街晨练、散步;许多人退休后,都选择在外地买房……
  曾经的“凤凰来集”之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之困,需要一场突围,需要浴火重生的涅槃。但如何突围?
  打破困局 激活整盘棋
  6000多万元,政府财政收入的1/4用于治污。短短3年内,6000万元带来了累计10个亿的环保投入。
  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白银市面对着经济转型与污染治理两大难题。
  白银市明确提出,在转型中重点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但白银市污染治理历史欠账多,量大面广。要进行污染治理,就需要投入,但因为矿产资源逐渐枯竭,骨干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根本无力进行污染治理,白银市财政也捉襟见肘。怎么办?
  2004年以来,白银市对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不遮不掩、不捂不盖,利用各种机会和途径向国家领导和有关部门汇报,争取国家和甘肃省对污染治理工作的支持。与此同时,白银市的环境问题也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务院领导温家宝、曾培炎等先后做出重要批示。2005年以来,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和原国家环保总局、发改委等部委先后8批次65人到白银调研,5批次30人来白银督察。
  2005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到白银视察,直接促成了白银历史上最大的环保工程——白银公司铜冶炼污染治理工程的上马。工程由原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发改委、甘肃省环保局共同支持,投资2.48亿元。其中,白银市政府毅然拿出市财政的1/4——6000万元作为配套资金。白银公司负责人表示,政府的大力支持增加了企业治污的信心,“6000万元与污染治理巨大的投入相比虽然不算多,但它表明了政府的态度,打破了白银市污染治理的困局,激活了白银市污染治理的整盘棋。”
  随后,甘肃稀土公司生产废水治理工程、白银公司三冶炼厂ISP工艺“三废”治理及综合利用工程等一大批污染治理工程相继开工建设。通过争取国家和甘肃省的支持,帮助和督促企业进行污染治理。2005年以来,全市共有65个工业污染项目得到了治理,累计投入资金近10个亿,削减二氧化硫6.9万吨、化学需氧量3953吨,减排工业废水340万吨,白银市区大气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黄河白银段水质趋于好转。
  对于白银这个重工业城市而言,蓝天白云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
  治污攻坚确定责任主体
  流域限批,带有绝处逢生意味的撒手锏,成为白银进一步推动污染治理工作的尚方宝剑,成了白银污染治理工作的助推器。
  环保工作并不能一蹴而就。正当白银市在全力开展污染治理之时,2007年7月3日,原国家环保总局对白银市实行了流域限批。
  对此,时任白银市市长的袁占亭认为,原国家环保总局实施流域限批措施,对白银而言是一次严峻挑战,如果抓的好,压力就可以变成动力,挑战就可以变成机遇。
  白银市在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全市污染治理攻坚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出台了《白银市落实国家环保总局“流域限批”决定加快环境污染整改工作方案》,确定了牵头单位、责任主体。市政府强化治污攻坚工作的能力建设,从司法部门抽调20名业务骨干,选调9名大学毕业生充实到整治污染的攻坚工作中,并邀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水污染治理专家对涉水企业整改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企业落实整改措施。
  白银市环保局对流域限批整改工作进行了细化、量化,对《通报》提到的15家环境违法企业分别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和停产治理通知,并签订了整改目标责任书;责令3个工业园区内的31家环境违法企业停产治理、限期整改;同时加强整改工作的督察和技术服务,派驻环保监察员进驻企业督促整改,邀请兰州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帮助企业诊断技术方案。
  通过努力,在最短的时间内,督促银光化学工业公司、白银氟化盐公司西北铅锌冶炼厂、白银奥星化工公司、白银永腾毛绒制品公司等21家企业完成整改。由于整改措施得力,效果明显,国家提前解除了对白银的流域限批。
  “流域限批对白银市污染治理工作起到了快马加鞭的作用。”白银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说:“通过流域限批,全市一些污染治理的重点难点问题得到了解决,政府、企业和公众环境意识进一步提高,极大地推动了环保工作的开展。”
  健全机制加大环保投入
  “一票否决”,体现全新的政绩观,将环保进行到底,真正实现科学发展,还“凤凰来集”之地碧水蓝天。
  2006年,国内一家著名生产企业来白银考察时,看准了位于白银西区张家岭公园附近的一片土地,而这片土地是白银市划定的绿化区。这家企业愿意出高于当时土地转让金几倍的价格在此建厂。市里领导从城市的总体规划、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出发,给企业做了耐心细致的解释和说服工作,并在高速公路西段的荒山处平整出了一块建设用地给企业建厂。企业领导深受感动地说,全市各级干部强烈的环境意识增强了企业扎根白银的决心和信心。目前,这家企业不仅在西区建成了第一条生产线,还建设了花园式的厂区,企业局部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此事体现出的是全新的政绩观。白银市委、市政府日前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的决定》。同时,加强环境监管,县区环保部门越权审批或监管不力造成污染的,由市环保局实行区域限批。健全环保工作联动机制,建立多元化环保投入机制,确保环保投入不低于CDP的1.5%。
  此外,全市以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为新的契机,对环境保护项目进行梳理和凝练,从生态环境、工业污染防治、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整体考虑,共筛选15个项目,总投资51.87亿元。目前,白银市城市水环境污染治理及生态建设项目已被纳入第一批上报国家发改委的13个重点转型项目。据介绍,白银市凝练的环保项目建设实施后,年可回用废水1460万吨,减排化学需氧量5746吨,减排二氧化硫1800吨,年处置固体废物36万吨,综合利用粉煤灰80万吨,土壤污染逐步得到治理。
  打破困局激活整盘棋6000万元,政府财政收入的1/4用于治污。短短3年内,6000万元带来了累计10个亿的环保投入。
  相关链接
  *白银市地处腾格里沙漠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作为一个典型的老牌资源型工业城市,白银市环境历史欠账多,结构性污染突出。
  *白银矿业开采的历史非常悠久,这里的采矿业最早始于汉朝,明洪武年间,官方曾在此设立采矿机构“白银厂”,白银由此得名。
  *1956年,重达1.5万吨当量的TNT炸药三次矿山大爆破,使白银四海知名,大爆破创造了国内外露天大爆破的纪录。
  *1960年6月,白银公司胜利出铜,从此,白银有了“铜城”之美誉。
  *从1956年折腰山矿山开始基建,到1988年火焰山矿山闭坑,白银三大露天矿共采出铜矿石6633万吨,生产铜金属81万吨;曾创造了铜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居全国同行业第一的辉煌业绩,被誉为“共和国长子”;上缴国家利税60亿元,是国家投入的近13倍。
  *白银市依矿设企,因企立市。195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白银市。1958年升格为地级市。1963年10月,因国家压缩“三线”建设规模,国务院决定撤销白银市。1985年,白银恢复建市,同时拉开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序幕。
  *困扰白银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集中在白银公司等大企业。白银有色集团有限公司原为“白银厂有色金属公司”,始建于1954年,为“一五”时期国家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甘肃银光公司前身八O五厂,正式成立于1956年,同为国家“一五”重点建设项目;甘肃稀土公司,初建于1969年,为国家稀土重点骨干企业。
  *自上个世纪80年代露天采场闭坑始,白银有色金属工业的自有资源保障程度越来越低。1999年,白银有色金属公司资产负债率达114%,累计亏损47亿元。
  *2006年,白银市郑重提出实施“四大民心工程”,迈开了重点污染源治理步伐,环境污染治理步入了快车道。
  *2008年,白银市被列入全国首批典型资源枯竭转型城市。

《光明日报》2008-7-4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白银破解两大难题:经济转型和污染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