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汽车企业如何管理知识创新
不是所有的创新都适合你2006到2015年全球将有8000亿欧元用于汽车创新。汽车工业界“巨人”们认为只要投入得足够多,就能够在未来获得一个好的收成。
但是历史的经验证明,他们很有可能是错的。汽车工业发展到现在,总共形成了超过10万项的专利,但是研究发现,在这些创新活动中,有40%的精力和资源是被浪费的。
去年,我们做了一项非常有趣的研究。我们的研究主要是想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未来汽车业的挑战有哪些,汽车企业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做了哪些技术上的创新,这些创新在多大程度上是有效的。
那我们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从汽车企业现在进行的创新活动中,我们筛选出了315项我们认为是符合未来创新目标的项目。但是我们发现这其中只有36项也就是10%,在将来的五年、十年后,将会看到对整个汽车行业有巨大影响,可以为企业带来利润和回报。尽管企业可能为所有的创新都支付了巨额的研究费用。
这些可怕的“浪费”还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成本。我们在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到2015年,仅仅由于功能的创新,均摊到每辆车的成本将增加4000欧元。这几乎是汽车企业目前能够从每辆车上获得的利润的数倍之多。而且非常清楚的一点,未来汽车的售价几乎不可能有较大的增加。
很显然,在很多时候,管理好创新,比创新本身更重要。
雄心勃勃的中国汽车企业现在正在重复他们的国际竞争对手的道路:将越来越多的资源用于技术的创新——以期缩短两者之间的技术差距,赢得更大份额的市场。
在过去的几年,我们发现了中国汽车行业的研发费用、预算,一直都在非常高速的增加。2004年到2006年,特别是在这段时间,我们看到几乎以每年40%的速度在增加。
中国的汽车业希望能够发展自有品牌,控制一些核心的技术,在未来的时间里把品牌、质量和其他的功能提升,从而在市场能有一定的竞争力,最后可以打进中高端的市场和海外市场。所以有“远大理想”的汽车企业都在创新上竭尽所能地投入。
但是中国汽车企业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问题:相比他们的国际竞争对手,需要填补的技术空白太多,但是他们的荷包要瘪许多。
总的来说,中国制造的每一辆车,平均研发支出只有171欧元;与此同时,我们统计了通用、丰田、福特、大众和宝马五家国际汽车公司,我们发现平均每一辆车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780欧元,这说明中国的汽车企业在创新上还需要大量的投入。
但是正如上所述,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能够带来预期的收益,对研发资金盲目不加限制的投入有可能成为中国本土汽车企业沉重的负担。
然后我们再来看中国汽车企业的创新的方向。我们看到,在过去的10年,我们很多的研发精力、预算都是放在一些比较基础的技术上,比如在一些车身的结构、内饰部分,相对来讲,发动机、动力传动系统等汽车的关键模块,我们发现只有极少数的公司过去有研发方面的投入,如果我们要看到底盘和电气电子系统,我们可能会看到投入更少。
如果回过头来看前面提到过的汽车行业最有价值的36项突破性创新,我们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重大创新都适用于中国。也就是说,中国的汽车创新中同样存在巨大的浪费问题。
所以我们认为,中国的汽车企业需要对现有的创新体系的目标、方向和内容重新优化组合,而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那些消费者可以理解的、能够为企业带来长远的利益的创新上。
我们认为中国的汽车企业可以努力的两个方向:一是创新程度高、未来可能成为行业标准的创新。一是重要性大,应用范围广,可取得性低的创新。
而对于那些创新程度不高,可以在公开市场上取得的创新,我们认为可以通过购买或者许可使用的方式获得,而不是花大力气去研发。但是正和我们的意见相反,目前大部分中国汽车企业负责创新的管理者努力的却是这一点。
(本文作者曾伟民为奥纬咨询全球管理合伙人,亚洲汽车和制造业务领导人。)
$支持$ $支持$
相信有些民企会有战略眼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