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开创农村环保工作新局面
来源:第2版 作者: 日期:2008-07-29编者按 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于7月24日召开。这是在抗震救灾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的形势下召开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由国务院召开的农村环保工作会议,也是国务院批准环境保护部“三定”方案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环境保护会议。本报特摘登了部分领导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推进“六清六建”改善农村环境
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赵克志
近年来,江苏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奋斗目标,坚持环保优先、城乡统筹发展,把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农村环保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太湖地区为重点,着力推进“六清六建”工程,建立了6项制度:
一、清理垃圾,建立垃圾集中处理制度。针对农村垃圾收运机制不健全,随意丢弃污染环境的问题,在全省农村集中开展了生活垃圾清运“大会战”,按照“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苏南、苏中地区所有乡镇全部建设了垃圾转运站。
二、清理粪便,建立人畜粪便规范化处理制度。针对农村人畜粪便带来的污染,大力推进改厕、粪便资源化利用和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全省已改厕974.94万座,建成“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28万处、畜禽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150多处、乡镇污水处理厂166座。今年太湖流域将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
三、清理秸秆,建立秸秆综合利用制度。针对违规焚烧秸秆带来的空气污染问题,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全省已建成秸秆发电厂20家、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65处、秸秆养畜示范县40个,推广超高茬麦套稻技术100万亩、稻套麦技术1000万亩,秸秆养菇1亿平方尺,每年青贮氨化秸秆367.5万吨。
四、清理河道,建立水面管护制度。针对农村水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对太湖15条主要入湖河流编制环境整治规划,建立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地方政府负责同志分别挂帅的“双河长制”,责任到人抓整治。全省所有河流全部落实了河道保洁员制度。计划到“十一五”末,县乡河道和村庄河塘将全部疏浚、清淤一遍。
五、清理工业污染源,建立稳定达标排放制度。针对城市工业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日趋严重的问题,江苏省统一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铁腕治污,及时清理、搬迁村庄附近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调整乡镇工业结构,推进乡镇企业集中布局、集约发展,提高乡镇工业发展水平,防范污染向农村转移。
六、清理乱搭乱建,建立村容村貌维护制度。针对农村地区建设规划滞后、农民住房布局散乱、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江苏省组织实施了镇村布局规划,实现全省城乡规划全覆盖,引导农民居住向中心镇村和社区集中,促进城乡建设的集中和集约发展。发动群众在村庄内外“见缝插绿”,美化家园。
到2006年底,江苏省共有6018个行政村全面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农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据问卷调查,群众对这项工作的欢迎率达100%。实践中,我们有以下5个方面的体会:
一是把加强组织领导作为关键。省政府召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全面动员部署,作为每年50项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结合污染减排和太湖、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大督察力度,做到年初有部署,年底有考核。市县成立领导机构,全省86%的乡镇设置了环保机构,大部分行政村配备环保监督员,从而基本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环保部门牵头协调、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各界积极支持”的工作机制。
二是把制定规划、计划作为龙头。层层编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发挥规划的导向和调控作用,有计划、分步骤、规范有序地向前推进。三是把发动公众参与作为基础。运用多种形式,宣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目的、意义,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激发农民群众投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热情。
四是把良好生态创建作为抓手。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融入到良好生态创建中,以创建为载体凝聚政府和社会力量。目前,全省已建成国家生态市5个、生态示范区63个、生态农业县34个、环境优美乡镇81个、卫生乡镇350个、卫生村2251个、生态村649个。
五是把加大资金投入作为保障。在设立清淤、改厕、“一池三改”等专项补助资金的基础上,省政府每年拿出3000万元设立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代补”资金,同时利用市场机制,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筹集资金。去年,全省投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达到268.8亿多元。
我们将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赋予新内涵、探索新方法、谋求新突破,不断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饮水安全是民生工程首要任务
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陈文华
四川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确保饮水安全作为民生工程的首要任务,实施饮水安全责任工程。一是实施党政“一把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把依法划定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取缔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综合整治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排污口、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列入为民办实事目标任务及十大民生工程。截至2007年底,四川省先后建成1万余处集中供水工程和61万处分散供水设施,东部丘陵地区找水打井137万多口,有效解决了445万户、23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执法。四川省开展了以整治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源为重点的环保专项执法行动,省政府出台了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的通知。2006年,全省4432个建制乡镇依法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3472个。2007年,依法清查、取缔了一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
四川有“千河之省”之称,但水资源矛盾突出,饮水环境形势堪忧。为此,我们实施了《岷江、沱江、嘉陵江水污染防治规划》,开展了农村饮水安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建设。一是强化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2005年,四川省开展了畜禽养殖污染现状调查。2006年,省委、省政府把整治20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企业列入“十一五”期间十大民生工程。近两年,省财政投入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补助资金3000多万元,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企业110家,建设养殖场沼气池工程538处。同时,四川省还开展了科学划定养殖区工作,加大新建养殖企业的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执行力度。目前,四川省畜禽养殖污染严重的状况已得到有效遏制。二是全面启动小流域及湖库环境综合整治。2005年,省政府安排380万元支持各市(州)编制并实施了32条重点小流域污染防治规划。2006年,省政府统一组织开展了流域水葫芦专项清理打捞行动。2007年,四川省以整治群众反映较大、环境治理难度较大的升钟水库水环境污染为突破口,全面启动了小流域及湖库污染综合治理工作。三是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近年来,四川省推广多种适宜农村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技术,在成都、绵阳、南充等地建成了一批不同类型的示范工程,提高了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率。成都、绵阳、德阳等地结合新农村建设,由政府出资统一为各村设保洁员,配购垃圾箱和运输车,实现“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今年,四川省将投入1.5亿元集中用于300个村镇集中居住区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为了夯实基础,我们实施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工程。一是加快发展农村生态庭院经济。四川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发展多种农村生态庭院经济。推广了眉山市洪雅县“四加四”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即一乡一示范、一村一产业、一组一风貌、一户一循环),推广了眉山市丹棱县“两池六改一集中”农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模式(即每户修建一个沼气池和一个污水处理池,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路、改庭院,垃圾集中处理)。积极开展农村沼气建设,到2007年底,四川省已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90万户,占全国的1/7。到2010年,全省农村户用沼气池将达到500万户。二是全面推进生态示范乡村建设。四川省把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一并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省建设工程整体实施,提出到2010年全省完成10个生态县、100个环境优美乡镇、1000个生态村、1万户生态家园的“十百千万”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工程。近两年,全省各级财政已投入5亿多元用于加强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农村环保技术指导、编制环境规划、开展“百万农村环保挂图送下乡”宣教活动等工作。目前,四川省已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6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45个;国家级生态村两个、省级生态村150个、市县级生态村450个;生态家园4970户。成都市和苍溪县、双流县、洪雅县、南部县、丹棱县还被环境保护部列为全国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试点地区。
今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面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度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灾害,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在国家各部门和兄弟省区的市大力援助下,众志成城,共克艰难,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全力确保饮水安全。监测表明,重灾区203个乡镇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次重灾区乡镇及重要流域控制断面监测中没有发现重大异常情况,全省没有发生因饮水造成的重大疫情,确保了人民群众喝上放心的水。
我们将以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加强灾区居民安置点和新建乡镇、村庄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搞好规划、增加投入、加强监管等方面继续加大力度,进一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饮水安全为首要任务,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根本目标,为四川省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做出新的努力。
全面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和环保
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陈加元
统筹推进城乡环境保护,是浙江省环保工作始终坚持的一条指导方针。从2003年开始,浙江省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同步实施了以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固废处理、化肥农药污染治理、河沟池塘污染治理和提高农村生态创建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按照源头控制、综合治理的要求,大力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是浙江省最大的农业污染源,也是影响农村河道水质的主要因素之一。5年来,全省上下着重抓了3件事:一是所有县(市、区)都划定落实了畜禽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基本实现了禁养要求。同时,对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二是大力推行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全省已建成畜牧生态养殖小区500个,进入生态养殖小区从事畜禽养殖的生产户达5287户。三是加快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已经完成1960家存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其中太湖流域杭嘉湖地区已完成所有存栏生猪300头以上养殖场的治理。目前,全省规模化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90%,废水处理率达83%,分别比2003年提高了7个和27个百分点。计划到2010年,全面完成存栏生猪100头以上养殖场的综合治理,太湖流域杭嘉湖地区将在今年基本实现这个目标。
按照以城带乡、梯次推进的要求,扎实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经过“811”3年行动,到2007年底,浙江省所有县以上城市都已建成污水处理厂。与此同时,我们还针对不同情况加快推进镇(乡)、村的生活污水处理。对城市周边特别是平原地区具备集中纳管条件的镇(乡)和村,积极推进污水管网延伸,将农村污水纳入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目前,已有985个自然村的污水实现集中处理。对建制镇,我们要求加快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目前已有84个镇建成。今年,浙江省将新建100个镇(乡)的污水处理设施,其中太湖流域所有建制镇将全面建成。计划到2010年,所有中心镇、重点工业镇、生态敏感区乡镇和钱塘江流域所有建制镇全面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对于广大农村,各地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处理生活污水,到2007年底,已有5253个行政村对生活污水进行了治理。
按照因地制宜、集中处置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近些年来,我们把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作为整治村庄环境的一项紧迫任务,在平原地区普遍推行“户集、村收、镇(乡)中转、县(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在山区、海岛地区普遍推行“统一收集、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置”的处理方式。5年来,省级财政累计投入“以奖代补”资金3亿元,支持各地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建设乡镇垃圾中转站和村庄垃圾收集设施。目前,全省80%以上的乡镇已建成垃圾中转设施,66.4%的行政村已经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村庄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许多地区已经将农村卫生保洁纳入公共财政覆盖范围。
按照减量增效、控污防害的要求,着力推进种植业化肥农药污染防治。一是加快推广测土配方施肥。“811”行动3年,全省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069万亩次,减少化肥施用(折纯)16.2万吨,节约肥料成本3.6亿元。二是加快实施“农药减量控污增效工程”。目前这一工程实施面积已达487万亩,3年来累计减少农药施用量96.5万吨。同时,全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全省已建成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311个,面积954万亩,已通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数量1413个,生产规模达150万亩。计划到2010年,使全省测土配方施肥覆盖面达到8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使用覆盖面达到70%以上,化肥农药利用率分别提高5%。
按照“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河道整治。省政府从2003年开始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全面开展以清淤疏浚、清障拓宽、修堤筑堰、护岸绿化、配水保洁等为主要内容的河道整治工作。5年来,累计完成清水河道建设1.38万公里,整治村庄河沟2000公里,其中太湖流域已整治河道8324公里。今后3年,全省还将完成5000公里的农村河道整治。
按照统筹协调、互促共进的要求,提高农村生态创建水平。5年来,浙江省新增农村绿化面积1.6亿平方米,已建成2664个绿化示范村。目前,全省已建成省级生态公益林21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0.5%。全省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4224平方公里,60%的废弃矿山已完成生态修复治理,80%以上的行政村已推广生态葬法。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3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38个,创建省级生态县11个、生态乡镇450个、生态村3999个。
我们将学习借鉴兄弟省(区、市)的先进经验,继续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农村新社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更为坚实的环境基础。
以上发言由本报记者 徐琦 查玮 刘蔚 整理 标题为编者所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