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er
发表于 2008-9-2 14:41
原帖由 longlongago 于 2008-9-2 14:27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我们那届有的住北区有的住南区,我南北区都住过,呵呵
呵呵,我还第一次知道,我以为住南区的都是我们这届的。 我们两届其实住的最差,99级和01级住东区比较爽,都是新的。
剑非凡
发表于 2008-9-2 14:49
原帖由 stubor 于 2008-9-1 18:13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你们学校啥时候建校的啊?一般都是名气比较大的历史比较悠久的学校并其它学校。
像华中理工和同济医科,就是都不愿意让步,结果并出了个华技。让华工和同济的名气都下降了好多。挺令人痛心的。
那就说下, 我们大学前身是圣约翰大学医学院, 同德医学院, 震旦医学院...
剑非凡
发表于 2008-9-2 14:57
原帖由 UCer 于 2008-9-2 09:03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这个版本小部分是真的。当年交大吞上医没吞成,确实是自己组建的医学院,上海市政府作为补偿把第一,第九人民医院贴给了交大作为附属医院。 到了高校扩招白热化的时候, 又把二医给吞了过来。 二医经费多倒是不假, ...
大哥拜托搞搞清楚, 是第一和第六人民医院好伐? 还有不是附属医院, 是临床医学院, 合并之后才算附属的,
市一原先是上医的临床医学院, 市六是上二医的临床医学院, 都不是附属, 附属医院上海市政府都做不了主的,牵涉到卫生部了。
都不是小道消息, 上海医疗界我太熟了
剑非凡
发表于 2008-9-2 15:01
原帖由 sjtu.de 于 2008-9-1 23:56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这么有钱的肯定是二医了。
我听说的版本是,交大自己成立了一个医学院,然后把二医的附属医院一个一个先挖过来。没了医院,二医也就没钱了,只能同意被并了。
交大现在经常有人来海德堡大学,主要就是医学 ...
二医主要和法国人来往, 学校年轻教授里面随便揪一个出来,能说流利法语, 后门的瑞金就更不用说了, 多少人在法国进修过, 有个7年制专业毕业前通过法国人执业考试的, 在法国做住院医师一年...
stubor
发表于 2008-9-2 15:33
原帖由 剑非凡 于 2008-9-2 14:49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那就说下, 我们大学前身是圣约翰大学医学院, 同德医学院, 震旦医学院...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896-1952)、震旦大学医学院(1911-1952)、同德医学院(1918-1952)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合并而成。原名上海第二医学院,1985年改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交大的校史随便拉个交大的出来都知道。不算分出去的西安交大和华东理工,怎么说也应该是交大并二医吧。呵呵。
19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盛宣怀先生和一批有识之士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在上海创办了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建校伊始,学校即坚持“求实学,务实业”的宗旨,以培养“一等人才”为目标,精勤进取,笃行不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成为国内著名的高等学府,被誉为“东方的MIT”。抗战时期,广大师生历尽艰难,内迁重庆,坚持办学,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解放前夕,广大师生积极投身民主革命,学校被誉为“民主堡垒”。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配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学校调整出一批优势院系、学科,支持国内兄弟院校的发展;五十年代中期,学校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历经西迁、两地办学、独立办学等变迁,为构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六、七十年代,学校先后归属国防科工委和原六机部领导,积极投身国防科研和国防人才培养,为“两弹一星”和国防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交通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一百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20余万各类优秀人才,包括一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工程技术专家和医学专家,如江泽民、陆定一、丁关根、汪道涵、钱学森、吴文俊、张光斗、邹韬奋、黄炎培、邵力子、蔡锷、王安、陈敏章、陈竺等。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200余位交大校友;在国家23位“两弹一星”功臣中,有6位交大校友。交大毕业生创造了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的诸多“ 第一”:中国最早的内燃机、最早的电机、最早的中文打字机等。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气垫船、第一艘水翼艇、自主设计的第一代战斗机、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术、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种原位肝手术、第一例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手术等,都凝聚着交大师生和校友的心血智慧。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年轻的校友已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崭露头角。
最后三个第一例算你们的。;)
[ 本帖最后由 stubor 于 2008-9-2 15:39 编辑 ]
UCer
发表于 2008-9-2 15:33
原帖由 剑非凡 于 2008-9-2 14:57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大哥拜托搞搞清楚, 是第一和第六人民医院好伐? 还有不是附属医院, 是临床医学院, 合并之后才算附属的,
市一原先是上医的临床医学院, 市六是上二医的临床医学院, 都不是附属, 附属医院上海市政府都做 ...
是六院,打错了。 :cool:
白菜土豆西红柿
发表于 2008-9-2 15:45
我在闵行上学的时候,有一次上门找家教,偶遇一个老交大校友。他曾经和众多交大同学自驾火车自修铁路,赴南京请愿。听他说起那段历史,真是荡气回肠。我想,这就是交大人的气魄。
UCer
发表于 2008-9-2 15:46
原帖由 stubor 于 2008-9-2 15:33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896-1952)、震旦大学医学院(1911-1952)、同德医学院(1918-1952)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合并而成。原名上海第二医学院,1985年改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交大的校史随 ...
呵呵,不用贴校史的。交大的名气和地位大家心里都有数。 二医在医学院校里面客观的讲还可以,不过说二医想并交大,说出来就是笑话。
交大并二医,是因为那时候搞综合院校,交大就差医科才有这念头,那个时候就想并一医,没搞定才考虑二医的。
不说二医的水平了,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没听说过医学院想并一个其他学校而变成综合,原因是他除了医科啥也没有。:cool: 简直搞笑,别说一个二医,连北医和协和都不敢说并交大,我指上海交大,现在叫交大的太多了,何况一个上海二医。
没别的意思,现在二医已经并过来了,我们也不要搞分裂。不过自己的实力也自己清楚点。:cool:
[ 本帖最后由 UCer 于 2008-9-2 15:51 编辑 ]
UCer
发表于 2008-9-2 15:59
原帖由 剑非凡 于 2008-9-2 15:01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二医主要和法国人来往, 学校年轻教授里面随便揪一个出来,能说流利法语, 后门的瑞金就更不用说了, 多少人在法国进修过, 有个7年制专业毕业前通过法国人执业考试的, 在法国做住院医师一年...
:) ,现在国内不要说前几所的学校,稍微像点样子的大学都跟国外有交流。
真是难以想象居然有人相信二医并交大。
交大并二医,二医成交大的一个医学院,下面再分口腔之类系,还好。
二医并交大? 取名一个叫交大院?下面再分电子,建筑等系? 太搞了吧。 喧宾夺主就这意思地。
[ 本帖最后由 UCer 于 2008-9-2 16:06 编辑 ]
白菜土豆西红柿
发表于 2008-9-2 16:09
补说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民族危亡迫在眉睫。1935年,交大同学声援“一二·九”救亡运动,驾火车进南京请愿,要求当局接受全国人民的抗日要求。
1947年5月13日,交通大学全校师生员工赴南京请愿,上医同学集队去火车站声援送行。国民党市长吴国桢亲自出马阻拦,反动政府下令停开火车,拆除路轨。交通大学同学冲破重重障碍,自己开火车,自己修路轨,半夜里列车开到真如,国民党教育部长朱家骅被迫赶到真如与交通大学师生谈判,并出动大批武装军警准备镇压,在地下党上海局直接领导下,斗争取得了胜利。
我记得那位老先生参加的是声援“一二·九”救亡运动。老交大人真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