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里铺 发表于 2008-9-6 20:29

任何人都需要精神消费 ZT

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火爆,艺术传媒力量的热情放大,艺术虽然不是街头巷尾皆有传诵,但也的确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而在这个趋势下,他它还需要完成一个更加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与大的产业链对接,艺术正日益融入大的市场和经济体中,并且在其中日益显示其能量和活力。

上述思考的触发,源于北京3/4画廊的个案:今年年初,画廊主人李文子被瑞士达沃斯全球经济论坛评为全球青年经济领袖之一,与她一同跻身其中的,都是IT、金融界的传奇人物。在4月份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中,李文子也被邀请参加发言,并且在论坛举办期间筹办了艺术展览,还组织了作品慈善捐赠义拍活动。类似的个案尽管像散落的珠子并没有串联成链,但是这样的事情也的确折射出一些动态和趋势。在当下的知识经济时代,作为抵抗工具理性异化的精神守护者,艺术所承载的需求正在上扬,但它需要借助产业的运转来纳入更大更广的轨道,来介入更多的社会层面和人群,要借助资本的放大力量来融入整个社会经济体,并在现金流的增值架构中将文化的、精神的、审美的、思维的养分散播于社会中。正如关爱在服务行业正日益创造营销奇迹一样,艺术这种对灵魂的关爱也同样将创造奇迹。

其实在英国,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其经济体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就是亚洲的韩国,每年的电视剧、电影等产业的输出也为其带来巨大的经济回报;而中国在这方面的文化艺术输出比例却小的可怜。恰恰因为这样,艺术产业才更加需要跟随整个中国经济体的提升而完成一种界域的跨越,为中国的常规贸易输出增加文化的润滑和附加值,这样下来容纳进艺术柔性的力量才会为整个刚性的产业体系带来巨大的能量和利益增值链。至于形式,除了艺术授权之外还有许多待探讨的模式,需要的就是大家把项目做实了。

购买艺术品的是追求精神消费的中产

问:3/4画廊已经走过3年了,从这3年的经营经历看,中产家庭离收藏有多远?

李文子:大家一直在讨论中产这个概念,我想中产家庭年收入至少要在百万以上,没有经济指标肯定不行,只有在经济无忧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一种精神状况。我的感觉是国内的中产阶层可能还没有形成,但是有一部分人在由小资往中产过渡。

画廊有3年了,有一点出乎我的意料。开办之前我觉得老外可能会多一些,因为我在2002年、2003年做商业展览的时候基本都是靠老外来实现销售。但是,开办之后我发现80%的买家都来自国内。而且国内买家当中60%都是炒家。

从客户的房子和车来看,很多人的年收入肯定是过千万的,但是肯定不会超过一半。也有一些人是由小康向中产过渡的这种人,他们炒股票、做进出口生意,很多人往往是一次性挣了几百万然后才买画。

从职业背景来看,我的客户中律师不少,基本占一半,这可能和我学的是法律这方面资源比较多有关。还有是做资本投资的,以及外企的中国代表,医生我只碰到一个。

问:那么这些客户一般都对什么样的艺术品感兴趣呢?

李文子:他们买的主要还是油画和国画。我感觉40岁以上在公司企业里拥有一些权力的人喜欢国画,个人真正买回家的还是油画多。

也有年家庭收入20万左右的,他们刚刚小康,几乎不会买超过3万块一张的画。2005年的时候我办过几次版画展,版画的价格一般都是一张3000到2万,很多都是这种小康家庭买的。其实,这些人中很多是快进快出的炒家,他们一般都是参加中型拍卖公司的拍卖,其中很多人都是用耳朵买画,他们喜欢做大牌艺术家的版画、小画或者新锐艺术家的作品。

问:那么,未来准备怎么开拓这些具有中产潜质的客户?

李文子:真正消费艺术品还是有点情怀的,一定是小众。中产是稳健的阶层,但今天的白领都很焦虑,他们为职业、房贷焦虑。中产阶层还不存在,但有一部分人在往这过渡。消费艺术品的人一定是中产,或者是向中产过渡有这种精神追求的人。

大拍卖行目前和中产对接不上,即便对接也是小拍,二类拍卖行可能更合适。画廊则会在这中间选择。我们开画廊,会开发这种客户群体。我比较多的客户都是朋友介绍,都是口碑相传。3万到50万一件作品的市场我肯定要做,这主要是面对年收入也是20万到100万的家庭。20万的家庭未来也可能成为中产家庭。另外,我还会捎带着做一些名家,当然,这些作品的价位可能会更高。

十八里铺 发表于 2008-9-6 20:31

大的产业
大的市场和经济体

倒! 这木邪乎
玩概念啊

巧克力兔 发表于 2008-9-6 20:34

先坐下,慢慢看:)

十八里铺 发表于 2008-9-6 20:40

MD, 文中不少文字概念, 天花乱墜, 好玩儿
倍儿枯燥

十八里铺 发表于 2008-9-6 20:43

扯了半天, 说白了, 也不过奏是买卖$m2$

莱茵 发表于 2008-9-6 20:54


————庸脂俗粉

十八里铺 发表于 2008-9-6 20:59

原帖由 莱茵 于 2008-9-6 20:54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庸脂俗粉

你是额滴一字之师
额谢谢你全家

十八里铺 发表于 2008-9-6 21:03

$m27$

莱茵 发表于 2008-9-6 21:06

原帖由 十八里铺 于 2008-9-6 20:59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你是额滴一字之师
额谢谢你全家
不客气

annierong 发表于 2008-9-6 21:14

原帖由 十八里铺 于 2008-9-6 20:31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大的产业
大的市场和经济体

倒! 这木邪乎
玩概念啊
你不就做这行的吗?赶快回国,机不可失.

annierong 发表于 2008-9-6 21:16

原帖由 莱茵 于 2008-9-6 20:54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庸脂俗粉
一针见血啊.

巧克力兔 发表于 2008-9-6 21:32

我这精神就消费在你这个冗长的帖子上了$怒吼$ 该吗$frage$

十八里铺 发表于 2008-9-6 22:03

再整一个更费神滴

地租竞争与城市景观的多重性ZT

当代中国城市的高速扩张已是个不争的事实。这种史无前例的速度至少造成了两个方面的结果:一个是中国城市景观的趋同化,另一个是城市面貌的现代化衍生出更为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制造出众多的得益者和被牺牲者。空间的利益分配已成为政体与民众产生矛盾的热点。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正反两面。前一个问题是看得见的表象,第二个问题才是实质要害。


  首先让我们来观察一下中国城市的地表景象。要理解当代中国城市主要的空间特征,以及要思索隐藏在城市形态背后的原因,我们就应该把城市纳入到由来已久的总体行政权力框架中来考查。由于有一个统一的行政权交接规则(官员的任期为四年),城市决策者采取了几乎相同的策略,“有利”于某个城市的公共建设一旦被证明是成绩,就会迅速地被其它城市所仿效。以四年制和过期作废为准则,追求公建的高速和高产就不是个非理性选择。在蓬勃的地产市场,地皮、贷款和销售广告才是真正的“看不见的手”,共同的利益追求最终选择了香港贝尔高林公司的热销货——这就是“贝尔化”的华丽布景:安徒生童话般的住区,钟塔大门里面是无数的喷泉和棕榈树。〔1〕被谢绝在孤岛式的豪华大盘之外的“边缘人群”照样为城市添加上无数的边缘景观——高楼大厦旁密如蜂巢般的城中村。这些大同小异的城市景观集合使得中国城市的外貌具备了统计学上的意义,我们在一个城市中所观察到的地表面貌,很多都是“先进经验”的复制品和基于同样理由需要掩饰的城市疮疤。我相信摩根-斯坦利公司分析中国银行效益的笨办法是对的,他们让金融专家到每一个城市开着车满大街转,清点烂尾楼的数量,然后就大致推算出过去几年银行的呆帐数额。如果愿意的话(今天已经有城市学者这么做了),统计100个城市的政府大楼和公共广场,我们也不难推测出隐藏在这种空间的宏大述事之后的利益分配真相。


  其次,城市建设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地租级差”的现实状况,这种级差在城市之间被适时地表达为“城市竞争力”。如此,中国已跃升为一个巨大的城市赛车场。竞赛从领先的东南沿海一直漫延到中西部内陆,从标榜国际化大都市到争夺区域性中心城市,总之,星罗棋布的城市就如同一辆辆开足马力的F1方程式赛车。“我们正冲在最前面”绝不是在电脑赛车游戏机前发出的虚假的欢呼。在媒体所制造的传播浪潮中,城市天际线的变化与竞争的心态拼合出一幅真实的多棱镜式的图景:高层建筑、公共广场乃至每一个住区的落成都在修改空间景观与GDP增长的数据。在这个意义上,没有人能够站在看台上静观这场“城际F1大赛”。城市建设造就出中央CBD区、攀升的地产价格、新的高尚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社会分层的格局。在这场城市变迁的连续剧中,豪华大盘的背后是旧城区以及城市文脉的消失;城市小资蜂拥进简约主义的单身公寓的自命不凡与拆迁户等待回迁的苦恼同时并存。所有这些,一个城中村小餐馆的营业额与跳楼自杀的烂尾楼开发商都和城市的发展态势联系到一起。我们都在分享现代城市地租的增值,又不得不为“管不了”的公共资源配置支付自己那份成本。


  地租并不仅与市政府、银行信贷处或房地产商有关,每个阶层的社会行动者其实都不缺乏理解地租的直觉。从私人的角度,地租表现为我们生活在某个城市所拥有的权益,这些权益是与空间有关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城中村的农民也知道盖楼房而不是去种田更有甜头,他们是为了争取地租增值。地产商愿意出高价争夺一块靠近市政公园或滨水区的地皮,其实是在争夺景观的地租差价,这种差价同时也在左右购房者的偏好,最后左右了政府主持的土地拍卖会以至整个地租的不平衡分配。城市之间的竞争仍然反映了地租的等级,比如成都永远都不会和上海竞争,却会与重庆较劲;上海为什么就能吸纳最多的国际资本?可能是地租级差约等于城市“发达级差”的缘故。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应该不难理解大卫•哈维(David Harvey)提出的“集体象征资本”的概念——城市的名声不仅使城市的地租总量增值,还构建出大众的城市无意识。城市的竞争当然也是一场创建名声和虚构时空的较量。很显然,摩天大楼和世纪广场之类的公建确实会给城市和市民带来集体荣誉感,同时又把每一个人拉进了地租——空间分配的变局之中。这就带来了前述的马克思主义式的问题:地租竞争为什么总是倾向于垄断?从社会分析的角度来看,城市的外貌景观折射出一幅地租垄断的镜像,从公建项目的立项审批到广告人为地产楼盘策划的梦境,空间配置的现实都是垄断——再分配,并双向地制造出欢乐与忧愁。事实就是这样,假如真的存在着城市共同体,那也是炫耀性公建、异国情调的住区和城中村的三位一体,也是由欢喜的得益者和无助的牺牲者共同组成的。


  与其像愤青般的景观设计师那样去指责大而无当的公共广场、铺草皮等炫耀性公建项目,还不如去思考一下地租是如何被垄断和再分配的运作过程。按照大卫•哈维的解释:“垄断地租乃源于社会行动者专断地控制了某些直接或间接可交易项目,历经一段时间后,得以实现利益,增加所得。”〔2〕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垄断地租的势力相抗衡的是寻求新的都市管理模式——把国家权力、市民组织和私人利益混合起来。而当下的大多数中国城市,地租垄断却为资源配置上的“民主集中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只能指望领导者的好眼光和最好四年之内就能完成的好项目。有些城市,比如广东的中山和浙江的宁波,好眼光选择了岐江公园和老外滩计划。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宣称某种景观的独特性能为城市增加地租总量,也强化了这些中等城市的集体象征资本。然而更多的例子却显示了城市独特性的消亡,典型的如北京正在发生的,在敏感区域内拆除宝贵的四合院以换取批量生产的新式豪宅,表面上看,这是小部分人的经济纠纷,实际上却是以损失整个北京城的独特性为代价的,从而也就以极少数人的利益抵消了城市的地租增值。地租交易的不透明程序不断改变着人群中的强弱对比。当自家的四合院既是老北京城的文脉又被地产商纳入开发范围时,不出所料的是后者总会战胜前者。我们只有感叹垄断地租的强势与城市文化和私有房主的共同弱势。


  在广州和深圳,高楼大厦和城中村造成的“空间精神分裂”使政府的规划陷入僵局。今天的领导者正在为过去的城乡二元化体制支付决策成本。城市飞地中的农民们不想成为市民,是因为他们意识到农民身份要比市民更容易要到城市地租增值中属于他们的份额。今天的空间分配完全以地租的增值为导向,而农民们的理性证明了一个道理:除却那个属于所有人的大一统的城市意象,城市空间还是个以身份划定的等级空间。当公共建设和地产开发成为推动城市地租总量增值的主要手段时,在很大程度上,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城市中的两种空间里,第一种空间隶属于地租分配的组织模式,所有城市居民,不管你自愿与否都逃不脱这个等级模式:第一类的人享受着单位制度留下的地租份额;第二类的人向地产商付费以交换高尚生活的梦想(现在一二类的人愈加模糊不清);第三类人就只好选择拥塞的城中村作为栖身之地。中国的城市大致上可以划分为“有行政保护”的居住、按购买力获得的居住、低收入的边缘居住这三种模式。


  最后我们谈谈第二种城市空间,它好像属于所有人,既属于城市居民也属于观光客。它是被有目的地嵌入到城市的身份骨架中,以赢得在集体象征资本上的喝彩。这个空间大概也是属于艺术的,如同有些城市中的蛋糕店已经自命为“艺术蛋糕”一样,美化这个空间有如为它加上奶油花边装饰,以使它看上去更像是为庆典而准备的喜庆礼物。在广东的东莞,新兴的松山湖区在两年内已经遍植数千株成材的大树,还有无以计数的从湖南广西运来的大树集中在田野中等待承担改善景观的使命。先忘掉这个惊人的高速度,绿树成行的风景也掩饰不了这场地租竞争的激烈性质,我们想想,即使在树木的身上,也同时兼具被拆迁、创造景观和使地租增值的命运。即使是一棵树,也要在四年制的期限内,在贝尔高林式的园林或高新开发区的绿地上为营造集体象征资本贡献出一份力气。我们更应该设身处地去想想,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力气,还有你我的权益。 注释: 〔1〕贝尔高林是一家美国注册的大型景园设计公司,其香港分公司较早进入大陆市场并设计了众多的住区园林,对国内住区景园设计的潮流影响较大。
 
  (转载自《美术观察》2005年杂志)

Bettencourt 发表于 2008-9-6 22:08

对文山字海没兴趣。

莱茵 发表于 2008-9-6 22:09

消费太奢侈
消遣就够了

巧克力兔 发表于 2008-9-6 22:16

我都把精神提前消费了:( 明天可怎么活$汗$

ross.unterwegs 发表于 2008-9-6 23:09

典型的狗屁理论!

消费就有会有精神了?

莱茵 发表于 2008-9-6 23:12

精神消费到了一定水准差不多就该精神崩溃了

十八里铺 发表于 2008-9-6 23:42

读完了, 被弄得晕头转向七荤八素
尽管如此, 还是爱读这类狗P论文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任何人都需要精神消费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