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25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是学医的,我只能从网上收集很多相关资料, 这是我说后遗症的文章的一部分。别嫌我班门弄斧啊,我就想搞清楚为什么一定要切胆:
难道胆囊真的就不那么重要, 可以随意的切除吗 ?其实小小的胆囊可不仅仅是一个囊带,它实际上与肝脏相辅相成,“肝胆相照”,是人体十分重要的消化器官和免疫器官,并且具有调节肝内外胆管内的压力和维持胆管内流体力学的平衡的作用,其在人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决不是可有可无。那么,切除胆囊常会引发那些后遗症呢?
一.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许多病人在胆囊切除后,会遇到一个十分头疼的问题:原何胆囊切除了,还会出现上腹部隐痛、恶心、饱胀、反酸、消化不良、大便次数增多或稀便、厌油腻、发热、甚至黄疸等术前即存在的症状。医生往往会告诉病人这是“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以往“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这一名词是一个模糊概念,随着现代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步,目前只有胆道术后发生的奥狄(Oddi)括约肌炎症和运动障碍方能称得上“术后综合征”。它与胆囊切除有着密切关系,是由于胆囊切除术后胆管压力增高以及免疫功能紊乱所致,临床治疗也甚感困难。
二.腹胀腹泻 肝细胞每天要分泌胆汁800-1000毫升,如此多的胆汁是胆囊无法容纳的,但胆囊具有特殊的浓缩功能,能将肝胆汁浓缩30倍,并存入胆囊等待人体消化功能需要。正常情况下胆囊在进餐时就排胆汁,吃高脂肪高蛋白饮食时就多排,吃素食时就少排放,不进餐就不排。胆囊如果已被切除,此时肝胆汁由肝内排出无处可存,不管人体是否需要,只好持续不断地排入肠道,白白丢掉,待到急需大量胆汁帮助消化时,体内胆囊已无应答,更无“富余胆汁”相助, 身体只好耐受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之苦。许多切除胆囊的病人,主诉不能进食油肉,甚至十数年也不能适应就不足为奇了,这也是消化内科十分难治的顽症之一。
三.胆汁反流,胃不舒服 近年来对于胆囊切除术后十二指肠肠液反流和胃液反流的报道很多。胆汁反流性胃炎或食管炎会给病人带来了很多痛苦,主要原因是胆囊切除术后胆汁储备功能的丧失,导致胆汁由间歇性和进食有关的排泄变成了持续性排入十二指肠,此时反流入胃的机会增多,很容易引起反流性胃炎。
四.胆总管成了结石的新 “家” 临床常发现,在急性梗阻性黄疸病人时常常见到有胆囊切除病史。北京大学第一医院795例胆总管结石病例中,切除胆囊病例组明显高于未切除胆囊组。如此看来,胆囊切除虽然治疗了胆囊结石,避免了术后胆囊结石“复发”之虞,却增加了“生长胆总管结石”的可能性。这是因为胆囊还有具有调节胆管内压力平衡作用。当胆囊被切除后,调节压力平衡作用消失,但肝脏分泌出的胆汁不会减少,大量的未经浓缩的全部胆汁每日必须经Oddi’s开口排入十二指肠腔内,此时开口便会显得狭窄,排泄不畅了。日久天长,必然会发生胆总管代偿性扩张病变。扩张的胆总管常使鸟嘴状末端变为圆顿形状,此时急于要排出的胆汁流向变成涡流,呈漩涡状,后者是形成胆石的重要学说之一,即涡流学说,此种现象极易在胆总管形成胆石。哪种结石最具危险?孰轻孰重,不言而喻。
五.损伤胆管,痛苦终生 在胆囊切除的手术过程中,由于Calot三角的重要性,加之局部组织的粘连和变异,胆管损伤总有一定的概率(胆管损伤率为0.18%~2.3%),且有一定的死亡率,早期为5%~8%,目前仍有0.17%。其中包括:胆管损伤、肝管损伤、血管损伤、胃肠损伤等。曾有研究统计2566例胆总管损伤病例中,1933例为胆囊切除引起,占狭窄病例的75%。著名的肝胆专家黄志强院士也曾多次强调:作为一名普外科医生您就无法回避胆管损伤问题,您就永远无法淡忘胆管损伤病人的那种绝望和痛苦的面容。
六.结肠癌发病率高 近年来,许多欧洲学者发现一种现象和疑惑,即患结肠癌的病例中,发现不少病例都有胆囊切除的病史。更有学者指出:胆囊切除术后结肠癌发生的危险性较未行胆囊切除病例增加45 倍,这给胆结石的病人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和担忧。究竟胆囊切除术后为何易患结肠癌?学者们认为:肝胆管分泌出的胆酸为初级胆酸,进入肠道后与细菌接触变为次级胆酸。胆囊切除术后胆囊功能丧失,不能控制胆汁的排泄和在肠道的停留时间,因而初级胆酸24小时持续不断的流入肠道并与细菌接触,产生大量次级胆酸,而次级胆酸具有致癌或协同致癌作用,无疑增加了结肠癌变的危险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