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4-9-18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剪辑
由《重庆森林》开始,张叔平全面负责王家卫电影的剪辑。这些年间,他剪辑剪得十分高兴,再不单止替王家卫的电影剪,也替其它人的电影剪。
剪辑王家卫电影,跟剪辑其它电影其实不太一样。
王家卫拍戏,大部份时候不太分镜头——一场戏,左一个镜头右一个镜头,再来远的一个近的一个,每个都是master take通统将一场戏全拍下来。剪片室内,一场戏任你怎么舞都可以。
而且王家卫电影另有一个特性:原则上每场戏自己独立,都是一个小单元蕴藏一份自给自足的情绪。因为所有小单元中间没有太明显的次序关系,将它们逐一剪好后如何组合成一个故事的自由度可以十分大。
再者,以前讲故事,人们奉行“起、承、转、合”,今日大家清楚这再不是不易规条。
自由度大了,花的时间自然更多——你今日组合出一个讲故事方案,难保明天起来另一方案不会更动人更留余韵更荡气回肠。一直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明天会更好。
2004年夏,王家卫面对的问题不是如何讲一个动人的故事,而是如何讲一个动人的而又大家明白的故事。两者中间颇有分别。分别在于叫好和叫好又叫座。
从戛纳回来,王家卫将《2046》重新修剪,让《2046》的叙事面貌变得更扎实,它的二元世界观更宏大,更清晰。
音乐
光影以外,王家卫一直十分十分在意他电影中对声响、音乐的运用,而且运用得出色。
你以为《阿飞正传》以后Xavia Cugat那支“My Shawl”或者Los Indios Tabajaras一曲“Always In My Heart”在影迷心中传颂至今是偶然楔合?
你以为《重庆森林》没有蓄意将“California Dreaming”这歌纳入成为华语电影财产并且成功?
又或者《春光乍泄》改写了Astor Piazzolla和Frank Zappa两位大师在亚洲影迷心目中的地位?
如果再有怀疑,过去多年分别有为森田芳光、铃木清顺效力的音乐人梅林茂要等到《花样年华》以后才大红于华语电影圈应该可以解答一切。
王家卫有一双魔术耳朵。
他听得多,而且听出个可能性。
他为电影选的配乐,原则上算不上什么稀世奇珍——银幕下,观者一世人总不会没听过“Quizas,Quizas,Quizas”这曲——然而Nat King Cole的歌声忽尔在《花样年华》飘出就有始料不及的回响。
“或者,或者,或者……”歌声内但见漠然飘动的血红帐幔。戏中,他和她以为一切都是可能的。
《2046》的王家卫再一次用上家传秘技——一切只能够推度为家传秘技——他用音乐将光影变得更丰盛。
法斯宾德电影作曲家Peer Raben和梅林茂并驾齐驱,西洋60年代流行曲跟传统歌剧轮番上场,十分新千僖的Secret Garden哀怨而久违的“My Shawl”有故人的亲近……
《2046》是王家卫一次音乐的盛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