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从十月怀胎到孩子出生,左邻右舍亲友同事跟我说得最多的是:只要孩子健康就好;孩子入托、上小学了。母亲们在一起闲聊时听得最多的是:只要孩子快乐就行。
两个孩子渐渐长大了。虽然不断努力适应荷兰的育儿观念,但潜意识里我还是觉得对孩子的要求和希望应该远远超过“健康”和“快乐”。在我的育儿词典里,虽然没有“拔苗助长”,但至少还包括第三个词,那就是“因材施教”。
中文教育受挫
作为中国人,我一直坚信我的孩子应该会讲中文。出发点很简单:我不想在回国的时候充当孩子与别人交流时的翻译工具。从女儿刚刚牙牙学语,我就要求她跟妈妈说“妈妈话”。说“爸爸话”我一概“听不懂”,把她急哭了也不“妥协”;这样折腾了几年,女儿的普通话就说得跟同龄中国孩子没什么区别了;儿子出生后,故伎重演,中国的童话故事、动画电影源源不断地带到荷兰,到了儿子张嘴说话自称“俺老孙”的程度,颇有大功告成的沾沾自喜。
然而好景不长。
孩子们稍大时,为了不让她们当文盲,我得寸进尺,开始教他们写中国字。中国字,对于在荷兰成长的她们来说又谈何容易!勉强学会了一百多个字,我的努力与希望终于在儿子涕泪涟涟中的一句“我真希望我没有生在这个家里”而彻底付诸东流。
八岁的儿子说出这样令人震惊的话,使我只好选择放弃。
中荷学校的天壤之别
暑假里,我们常常带孩子回北京。北京的一切深深吸引着他们,每次回去都乐不思蜀。我突发奇想:送他们回北京读两年书不是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好机会?得到的却是两人不约而同的回答:北京什么都好,就是学校不好。原来是看到表姐暑假还忙着上各种“班儿”,吓的。
荷兰人碰面谈起孩子,最常听到的是满意(还稍带自豪)的回答:我儿子(女儿)明年又可以升一级了。我儿女就读的所谓“大学预科”中学,每一届都会有25%以上的学生因成绩跟不上而不得不留级或转学。
儿子上中学时,我要求他每次考试分数争取不低于8分(荷兰学校实行10分制)。第一次去开家长会老师就说:“您儿子说您太看重分数,他觉得有压力。其实,孩子带着轻松的心情上学是最重要的。成绩如何,看他自己以后慢慢来吧!”
我听得如坠云雾之中:让十二岁的孩子自己确定方向?我只不过是给他提了点要求,就惨遭否认!难怪孩子动不动就搬出老师的话来压我们呢!
儿童保护组织的“阴影”
总的来说,我家的两个孩子还算听话,很少让我们动真气。一次,不知道为什么我生了儿子的气,轻轻打了他一巴掌。没想到坐在旁边的女儿马上说:“妈妈,你别打他,你打他Kinderbescherming(儿童保护组织)的人说你!”一句话提醒了我,想起一个中国单身母亲因盛怒之下给了孩子一巴掌、又在花园里罚站而被邻居告发,招来儿童保护组织的人左打听、右了解,把她折腾得胆颤心惊的事例,立刻“悬崖勒马”,再不敢动孩子一个手指头。再想想我小时候常听老人说的“不打不成材”,无奈。
快乐又成材,两全其美?
许多荷兰父母都坚信,孩子自己会发现自己想做的事,并因此过上快乐的生活。他们留给孩子很大的自我选择的余地,也很容易满足。而我呢?我还是深信“人无压力轻飘飘”的逻辑。除了给孩子们创造愉快的生活氛围,父母是不是也有责任帮他们寻找自己的优势,确认自己的目标并通过努力去实现它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