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841|回复: 6

[评论] 你们喜欢史铁生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10102/3144997.shtml

怀念史铁生:留给世人“戒绝浮躁”的精神
2011年01月02日 16:16中广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作家史铁生的离去给喧闹的新年带来一丝悲凉。作家莫言称,“他是伟大的人”。评论家李星说,“他的作品是这个时代最纯粹的精神财富”。批评家李敬泽说:“他为中国作家立下了精神标杆”……这位“轮椅上的哲人”驾鹤西去,却留下了“用生命书写生命”的创作精神,为愈发物化与浮躁的当今留下宁静与慰藉、反思与警示。

身体病弱 精神强悍

史铁生21岁时瘫痪、30岁患肾病,从1998年起开始做透析。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再到《我与地坛》,他把病榻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与救赎,用生命书写的一部部作品感动和鼓励着无数读者。

“史铁生和文学是在互相拯救。”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说,他的离世,让我们更加感觉到在当今文坛应当呼唤史铁生的这种文学精神和对文学本身的敬畏。

“中国作家中像史铁生这样坚持写实写作的人不多了,他不是用心血,而是用生命创作,他的离去和拼命的创作不无关系。”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明说,“史铁生告诉我们,优秀的文学作品仅用心血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抱着‘用生命书写’的态度,才能不辜负人民对作家的期待。”

态度豁达 人格伟大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在史铁生的名作《我与地坛》里,他这样写道。这种豁达的人生观,让史铁生生前多次重申,自己在失去救治意义时赶快放弃,死后只要有用的器官能救别人就全部捐献,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史铁生留下的不只是他的作品,更是他人格的力量。”作家迟子建说,“我觉得他思想的重量,跟任何一个作家比都不逊色,没人能取代他。”

“为什么当下一些知名作家的作品愈发提不起个儿来?不是作品水准降低了,而是生命的质量发生了变化。”何建明说,史铁生书写的不仅是文学作品,还有人格作品。“我们因为他的人品而记住了他的作品,也从他的作品看到他的人品。一部精品,是作品质量和作家品格的统一。”

追求宁静 拒绝诱惑

有人说,在当前轻阅读流行的年代,史铁生注定是一位畅销不起来的作家,因为在泛娱乐时代读史铁生的作品是自讨苦吃。但正因为此,史铁生成为一位最与众不同的中国作家,他不像某些作家用荒诞的想象制造语言的狂欢,而一直遵循内心的指引创作,戒绝着浮躁和诱惑。

何建明认为,史铁生“心向于静,戒绝浮躁”的创作精神值得青年作家学习。“当前,不少人面对巨大的诱惑无法静心,热衷于创作‘收益多’‘见效快’的作品,总以为不融入‘市场’的潮流就要‘落伍’,以致形成注重‘量为先、质为次’的创作逻辑。”史铁生的一生为我们愈发浮躁的社会提供了令人珍视的精神向度。而我们的读者也应该明白,在娱乐盛行的时代,我们也需要静心阅读的心态,在安静中领悟像史铁生那样伟大作家的作品,去追寻真正宁静、尊严、有安居感的生存。 新华社记者 周宁

相关链接

著名作家史铁生因脑溢血突发抢救无效,于2010年12月31日在北京病逝。

中国作家网随后发布了北京作协的讣告。讣告中称:“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他的去世,是我们的重大损失。我们将在充分尊重家属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后面的安排和纪念活动。”

史铁生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1972年一场大病导致史铁生的双腿瘫痪。史铁生在轮椅上生活了30多年,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发表了回忆知青生活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从这篇小说开始,史铁生成为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重要的作家。1991年1月号《上海文学》发表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它的部分章节入选高中语文课本。史铁生的243篇写于重病中的人生笔记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结集为《病隙碎笔》出版发行。2002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 “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2008年出版的《务虚笔记》是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由22个段落合成。作者通过动物的繁殖、植物的生死,通过童年经验、革命和叛变、爱情等来思考虚无。他在回答读者时曾说,人们可以把《务虚笔记》看成自传体小说,只不过,其所传者主要不是在空间中发生过的,而是在心魂中发生着的事件。故此长篇亦可名曰“心魂自传”。 孙佳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1-1-2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过他的书,也给人推荐过。
可惜愿意读他的作品的人好像都很少。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1-1-9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他的书, 也买过他一本书, 就是读起来太沉重太涩太累, 所以总想不太起来读, 估计是自己生活比较安逸的缘故.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他的书, 也买过他一本书, 就是读起来太沉重太涩太累, 所以总想不太起来读, 估计是自己生活比较安逸的缘 ...
zam 发表于 2011-1-9 19:56


没办法 有些事要有共鸣也靠环境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1-1-15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s_iloveu 于 2011-1-15 19:58 编辑

说实话
是他去世那天我才从朋友那里知道这个人的
然后他的《我与地坛》伴着我跨了年~~
这也是我看过的唯一的他的作品
还引用了一些话在blog里 嘿嘿~~
就好像他说的
既然“死是无论怎么耽搁都不会错过的”
那就尝试好好活着~~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1-3-10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1-3-10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2-7 04:12 , Processed in 0.061880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