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潼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天回来后,我发现她的手背有几处深深的抓痕,其中还有两处被抠掉了小块肉,露出里面粉红的嫩肉。我当时很心疼,马上给幼儿园老师打电话,老师回忆说可能是被一个小男孩抓伤的。于是,我问潼,她也说是一个小男孩抢她的玩具,她抓住不放,后来觉得疼就松手了。我问她有没有告诉老师,她说没有。
事后,我告诉潼以后遇到这类的事情,不用跟他们抢夺,可以大声呵斥他住手,同时推开他,如果他仍然坚持,就要在第一时间告诉老师,让老师来处理。为此,我还专门和潼换位演练如何“挡”。
要知道“挡”也是有学问的!是介于“打”和“躲”之间的一种立场,即保护了自己的重要部位不受侵害,同时也让对方知道,我也是有反抗的,我也不是好欺负滴!但如果一味“躲”,而没有向对方示威的举动,对方慢慢就会认为这个小孩好欺负,以后就会老欺负你。
(一次游玩过程中,一位小朋友被另一个小孩欺负,潼凑上前一脸关切)
曾一位母亲问我,他的孩子被别的小孩欺负,这位母亲都是教孩子先躲着,或者用手挡一下,她和我探讨应不应该让孩子打回去。我回复说“硬碰硬的结果是,每一方各占50%的胜负”,也就是说,自己的孩子也会有50%的受伤几率。所以,我不赞成潼潼在被小朋友欺负的时候,以“打回去”来报复对方,这无疑会使她置身于一个危险境地,而我那时候却不知身在哪里。所以,如果我让她以暴制暴,无疑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愚蠢行为!
有人说不打回去就是“认输”、就是“服软”,就会丧失反抗的本能、勇敢的血性,慢慢变成一个胆小怕事的怂人。为此有的人一直在是否“打回去”而犹豫不决。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同时还不能吃亏。其实“吃亏”二字,是大人心中衡量得失的标准,孩子根本不懂得吃亏不吃亏。玩具被抢走或者抢别人的玩具,她们觉得是一件每天都在发生的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就像我们坐车,可能今天有座位,明天就可能要站着一样。
所以,与其让孩子“打回去”,不如教她们“挡回去”。虽然一字之差,可意义和结果却截然不同。“打回去”是两败俱伤、有勇无谋的冲动行为;而“挡回去”却要是即保护自己同时又向对方示威的一种理智行为。
孩子的“危险识别能力”很低,她们分不清哪些“打回去”的结果是安全的;哪些“打回去”的结果是危险的。家长不可能永远陪在她们身边指点她们,一旦家长不在,仅凭孩子一人之力“打回去”的结果是非常不明智的,也许今天她和同龄的幼儿争执,“打回去”的拳头碰到了软钉子;也许明天她面对的就是野蛮的社会青年,“打回去”的一拳就会招来更狠毒的暴力,从而造成致命的恶果。
所以,最明智的举措是首先要教会孩子保护自己在任何情况下不受伤害;其次,父母要帮助她们阅人无数,通过电视、书籍,让她们识别来自社会上的危险;最后要教给他们如何巧妙的“挡回去”的方法。
当孩子受到欺负的时候,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作为还击:
一、首先护住自己的重要部位,并眼神或形体表明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二、大声呵斥对方“把手拿开”、“走开”、“别抢东西”、“不许打人”。
三、用力推开对方,或躲开对方。
四、找老师或其他人帮助自己。
五、以后尽量和对方保持一定距离,让喜欢欺负别人的人受到孤立。
常看到媒体报道一些案件发生时,能巧妙保护自己并智取犯罪份子的,才是勇敢的,才是值得表扬并学习的榜样。相反,那些与之硬拼的,危险系数无疑增加了很多倍,结果往往是遗憾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