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云南“免费午餐”计划即将启动
云南, 广播体操, 丽江市, 免费午餐, 方便面
下午两点钟,一声长长的哨声响起,麦地河完小的学生们下课了。三年级的女生杨冬梅收拾了一下桌上的文具,走出教室开始排队做广播体操。这个时候距离她吃上一顿饭已经有7个小时,杨冬梅的肚子已经开始“咕咕”叫唤。然而,在上完最后一节课之后,她还需要步行12公里山路,才能回家吃第二顿饭。操场上,正在做广播体操的杨冬梅,俨然一只振翅待飞的雏鹰,而双臂,却如火柴棍一般纤细。
在丽江市宁蒗县西布河乡麦地河完小,有300多名孩子和老师,他们在学校几乎从不吃午饭,很多孩子天不亮在家吃了早饭之后,要等天黑回到家做好饭,才能吃上第二顿饭。少数孩子会用塑料袋装上一些冷饭、荞饼等食物,带到学校充饥。渴了,孩子们只能跑到学校门口的蓄水池边,喝点山沟水。
一天
清晨带上油炒饭跑步出门
6月13日的早晨6点钟,天刚蒙蒙亮,杨冬梅就如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开始烧火做饭。匆匆吃完一碗光米饭后,她又从锅中舀出两碗米饭,用腊肥肉炼出的油炒了炒,装进一个方便面塑料袋中。这个彩色塑料袋,她已经用过好几次。带油炒饭,并不是因为味道更好一些,而是因为天热的时候,油炒饭不容易变质。
7点多钟,杨冬梅把这袋米饭装进书包。天空已经蒙蒙亮了起来,从青草坪自然村到麦地河完小有约12公里的山路,她一路小跑。8点38分,杨冬梅终于来到了学校,额头上沁出的颗颗汗滴,打湿了她的头发。
上午渴了就喝山沟水
10岁的杨冬梅在麦地河完小上3年级,教室里连黑板擦都没有,老师只能用一块抹布代替。不知道是谁在下课的时候捉到了一只蛐蛐,一直在叫,当老师转身过去写黑板时,孩子捂嘴偷笑。
上午的第三节课课间,留在教室的学生寥寥无几。学校里没有一个足球、篮球,甚至连跳绳都没有一根。学生涌出教室跳橡皮筋、玩游戏或聚在一起聊天。全校342个孩子中,看不到一个体型偏胖的学生,放眼望去,全是消瘦的肩膀。
玩闹之后,杨冬梅感到有些口渴,于是走到学校门外的蓄水池旁,弯下腰,把嘴凑到水龙头上。“这个蓄水池里的水是从山沟里流下来的,解决了全校300多名师生的吃水问题。”学校的老师介绍。哨声又响了起来,杨冬梅马上回到了教室。由于麦地河完小没有电铃,上课、下课都是由老师吹哨。
中午班上只有6、7个学生带饭
全校342名学生中,家离学校最近的也有一公里多的山路,最远的有16公里。回家吃午饭已成为一种奢望,一天只吃两顿饭已成为一种习惯。上完上午的一节早读及3节课之后,学校并不放学。中午1点左右,课堂上的气氛变得沉闷起来。杨冬梅邻桌的同学,大部分都趴在桌子上,原本在课堂上活跃的同学也不再积极回答问题。杨冬梅不自觉地捏了捏书包里的冷饭,她也走了神。
两点钟下课后,有半个小时的午休时间。做完广播体操后,杨冬梅回到了教室。一个班上只有6、7个学生带了食物充饥,有的学生带的是冷饭,有的带的是荞粑粑,但都是装在塑料袋或方便面袋中。杨冬梅也拿出了自己那一袋油炒饭,用黑黢黢的小手抓着吃,看上去很香。
米饭和荞粑粑都又硬又冷,但孩子们吃得却很慢,仿佛这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校园里相比上午却安静了许多,不带饭的学生有的躲在树荫下聊天,有的在花台上坐成一排,少运动一些,能够避免肚子饿得更快。
“到了7月份以后,土豆丰收的季节,有的孩子也会带上几个烤土豆到学校来吃。”学校的教导员张勇培老师介绍。孩子们每天都在饥饿中上下午的课,老师也一样饿着肚子。有的时候,老师会去买上一包方便面,泡了充充饥。
下午翻两座山回家做饭
中午休息半个小时之后,孩子们又走进了教室。可不一会儿,似乎肚子又饿了,老师讲的任何一句话,杨冬梅都能联想到食物,然后开始流清口水,再使劲咽下去。
下午3时45分,放学了,饥饿的孩子们冲出学校回家。有的孩子拿出了中午没吃完的冷饭,而家里给了五毛零花钱的孩子,到学校外面的小摊上买一小袋凉粉或买点看不出是什么做成的三无食品。
回家要翻两座大山,到家已经快6点了,杨冬梅淘了半斤米,切了两棵青菜,开始了这一天的第二顿饭。“爸爸、妈妈都去西双版纳打工去了,平常只有爷爷、奶奶在家做点农活,一个月才能吃上一次肉。”杨冬梅有些羞涩地说,自己最喜欢吃的食物是肉。吃完晚饭,杨冬梅出门割上了一些草,然后回家拌了一些猪食喂猪。做完家务之后,她在昏暗的灯光下认真地写起了作业。
现状
食堂每月20斤粮 家长交不出来
在麦地河完小342名学生中,还有60个住校生,他们的家一般都距离学校15公里左右。每天早饭、晚饭都在学校食堂吃。
厨房是一个三十多平方的小房间,地上放着两个大桶里泡着一点米,墙角放着一把晒干了的酸腌菜。住校的孩子们每天早上8点40分吃早饭,晚饭则是在下午4点40分左右开饭。早饭和晚饭,都是白米饭加酸菜洋芋汤。
排队打好饭菜之后,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肚子饿了,吃什么都好吃。”一位5年级的孩子,一边大口地吃着酸菜洋芋汤泡饭,一边笑着说。一粒米饭掉落在了桌子上,他马上捡了起来喂进嘴里。
“几乎所有家庭都很穷,学校不收取伙食费,只要求家长每个月交给学校20斤粮食、15斤土豆、1斤油,另外每学期交40元的柴火费。但即便这样,还是有很多家长交不出来。”麦地河完小的校长肖新学苦笑着说。肖新学已经在宁蒗任教30年,在麦地河完小工作了15年。“实在没办法,只能向乡政府要点救济粮。”肖新学说,今年学校已向乡政府要了600斤的救济粮。由于麦地河自然村离宁蒗县有58公里,平常买菜都要到相距约40公里的永胜县购买。学校的食堂从来没吃过一顿肉。“连上两周的课,就放学生3天假,让孩子回家补充点营养。”
吃完晚饭,住校的孩子也各自回到宿舍休息。每张床上的被子枕头,看上去都脏兮兮的,床单下面只有薄薄的一层垫棉。而在床的前排,还摆放着6、7套桌椅,那是给学前班的孩子挤出的“教室”。“我最喜欢吃的食物就是5毛一包的‘马仔王’。”一个孩子告诉记者。
无奈一代代吃土豆 啥时是头
在西布河乡转悠了半天,田地里看到最多的,就是土豆和玉米。“在这里,连猪都是放养的。”一位记者感慨道。西布河乡团委书记周文梅无奈地说,“我读书那会儿吃的就是土豆,现在孩子们还是吃土豆,这种一代一代吃土豆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据周文梅介绍,西布河乡位于海拔2600米左右的高寒山区,一般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只有土豆、荞麦、玉米。整个乡只有一个自然村产米。乡里很多农户都已外出打工,全乡有400多户的留守儿童。全乡大部分道路都为土路,每到7、8月份雨季,就会因降雨封路。而走路到乡政府,就需要7、8个小时。
宁蒗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西布河是全省贫困乡镇。可能是因为穷怕了,家家户户对孩子读书非常重视。“只有好好读书,以后生活才会好,所以你别看山区穷,就算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读书。”周文梅介绍。可家长的重视也架不住贫困,去年西布河乡家庭年收入为1460元,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仅高年级的学生每年有375元的补助,而低年级特别贫困的孩子只有250元。
西布河乡中心校校长杨杰龙说,整个西布河乡共有10所完小,共2078名学生,长期营养摄入不足不利于孩子们身体发育,更不利于智力发展。西布河乡的孩子们想考出大山,要比丽江城区,甚至宁蒗县城的孩子,下更多的功夫。
行动
云南“免费午餐”计划即将启动
今年3月,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先后报道了广西、贵州、云南等地贫困学生午餐难问题。邓飞等500多位记者在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的支持下,倡议每天捐赠3元为贫困学童提供免费午餐。自今年4月2日正式启动以来,得到海内外爱心媒体的支持,几十万网友参与。
这个被广大网友所熟知的“免费午餐”计划,在短短两个月内创造了一个奇迹,中国福基会“免费午餐”基金,募集到的善款目前已经突破了500万元,加上之前《都市快报》单独筹款600多万元,目前该计划募集资金已超过1100万元。自贵州之后,“免费午餐”相继在湖南、河南、广东、广西等省落户,有12所学校近2000多名孩子吃上了免费午餐。
云南省的“免费午餐”项目即将启动,由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开设专项账号募集资金,前期考察、具体操作、后期监督回访等工作则主要由本报记者负责。为了帮助丽江市宁蒗山区的小学生吃上午饭,本报记者来到山区实地调查,力争将每一份爱心落到实处,将每一分善款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