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ityooo 发表于 2012-8-2 12: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观察观察,先饮食控制,实在不行就吃药了
现在已经有了先进的现代治疗方法,希望别错过啊。。。
续上楼-- -- -- --
(一)社会心理应激因素:不良的家庭环境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精神刺激因素,都可以引起心理矛盾冲突、精神创伤及情绪紧张。有研究认为社会心理应激因素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发病原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具有明显的心理因素者高达70%以上,常见的心理应激因素有:家庭成员缺失、丧偶、伤残、政治冲击、事业受挫等为重度应激事件;失恋、离婚、司法纠纷、人际矛盾等为中度;家庭纠纷、经济拮据、子女失学等为轻度,且精神刺激因素的强度越重、其高血压患病的危险性就越大。
(二)个性心理特征:高血压病人典型地表现是敌意,但又必须压抑这种情绪而不能表现出攻击性,高血压病人往往具有好胜心强和过分拘谨的行为特征。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表明高血压患者反应性、应激性高于正常人,情绪多不稳定,易激动焦虑,遇事缺乏耐心,常急躁不安,加之好强,固执,常有遇到难堪经历后,长时间感到难受,常为不该做的事感到不安。紧张的个性,同时对自己的环境感到不满从而使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这些个性特点可能与高血压的发展有关。近年来的研究证实A型行为模式的人除易发生冠心病外,也易患原发性高血压。
总之,从个性心理特征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大多数好胜、易激动、过分耿直、认真、固执、求全、强迫性和绝对权威性,对自己要求过分严格;有的为了取得成就而感到有压力,不易暴露自己的思想,常伴烦恼与焦虑;对自己的现状常常不满足,总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而常有紧迫感和压力较大;有的个体则表现为内向压抑、多疑敏感、自卑胆小、缺乏安全感等。一般而言,在各种个性特征的群体中,血压与个体的适应能力有关,与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评价有关,对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在心理上适应良好并有适当评价者,血压不易波动;而适应不良,易产生焦虑(负性情绪)和心理冲突的个体,则血压易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久而久之易形成原发性高血压病。
(三)情绪因素:有实验表明个体的情绪变化与血压的高低有密切的关系。如在痛苦和愤怒时,由于外周动脉阻力增加,舒张压明显上升;而在恐惧时,由于心搏出量增加,而导致收缩压升高。在高血压遗传素质的人身上,就能造成调节血压机制的障碍而引起高血压病。亦可能因心理社会而引起的不良心理状态,特别是所谓的负性情绪反应(愤怒、抑郁、焦虑、苦闷等),提高了肾上腺能腺体释放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β受体,增加心排出量和外周动脉阻力,导致发生原发性高血压。因此心理应激、心理冲突、焦虑、紧张、恐惧、愤怒、敌意情绪等均可引起血压升高,最终易发展成为高血压。而长期的情绪压抑、急剧而强烈的精神创伤是高血压病重要的致病因素。长期反复的精神刺激因素,或强烈的负性情绪,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大脑皮层、丘脑下部及交感肾上腺系统的激活现象,逐渐产生血管系统的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引起心率、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等功能变化,开始是在负性情绪的影响下出现阵发性的血压升高,经过数月、数年的血压反复波动,最终发生持续性高血压病。
(四)其他因素:高血压的发病率,与人们在工作中长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持续的精神紧张状态,会逐渐引起血压增高;现在日趋激烈的竟争环境,人际关系的紧张,下岗、失业,生活及工作中的噪音等均易导致精神紧张,使高血压的发生率增高;另外,遗传、肥胖、高胆固醇血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科学的饮食(如高钠饮食、饮酒过多、低钾摄人及体镁减少)习惯都可能促进其发病。
二、临床表现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见下一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