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亲密爱人 于 2016-5-31 14:20 编辑
再次感谢下楼主的分享吧,收益非浅.但是确实也如帖子中有些人的反应一样,很多地方还是值得商榷的,LZ千万别再使用“缺少大局观,当我无知“这种字眼了,一篇文章能因起大家的讨论,本身就是出色的文章了,由此引发的讨论难道是LZ不想看到的?起码我是愿意和别人交流的,我的一些观点如下:
第六步.FAT(工厂验收测试) (采购可以参与,但不必须)
第七步.SAT(现场验收测试) (采购可以参与,但不必须)
第八步.验证(DQ、IQ、OQ、PQ),并出具验证合格证书 (如上所说, 这些早就是QV部门的活了,从没见过采购参与的!而且验证结束后从哪来得证书啊? QA 或者Sachkündige person Genehmigt Bericht上传EDMS以备审计就完了…那位亲能传我份德国药企的验证证书看看, 虚心求教了)
我们需要怎么样的质量已经由URS明确规定,不符合URS的自然就没有竞标的资格。事情不是很简单吗?
往往没有那么简单, 除了购买已经在满意使用的仪器外,很多新进机器的URS往往一开始就很难明确规定,不算特例,常常发生!
我们公司的采购员和工程师是分开由两人担任的,但必须互相协作完成工作。
我个人的经验,: 一般是一群工程师开会…开会…开会…草稿…工程师 leiter确认…转交采购…采购填充要求(运输,交货,..)…采购Leiter确认拍板…
当然有供应商投标的时候说他做不到的。如果他投标的时候说做的到,中标后却不能如期交货,或者交的货不符合合同要求,按照合同他是要赔款的。而且做生意诚信为上,他何必行骗呢?
不是说行骗,而是有时侯大型生产线无法短期内完成交货时,常常引发一种公说公有利婆说婆有理的僵持情况.正好贴子里有人问是不是B.BRAUN, 他家就是典型的这种情况,2010年Melsungen新厂LIFE N 建立,和供货商就质量问题吵到14年无果,一怒之下自己改建生产线,至今没有投产…能说完全是供货商的责任么,当然不全是,自身的体系混乱,领导对技术不了解,QV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各种扯皮, 法律性文件的变革都影响着整个过程
以上仅为我一家之言, 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