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945|回复: 13

[其它] 那些在海外的冒牌中国菜们 在中国没人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3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那些在海外的冒牌中国菜们 在中国没人爱(图)[size=0.9em]文章来源: 壹读 于 2014-10-13 01:27:48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size=0.9em]打印本新闻(被阅读 33455 次)
[url=]
[/url]
[url=][/url][url=][/url]





在国外,很多老外喜欢在看起来不像中餐,吃起来更不像中餐的中餐馆吃饭,这些形式口味都已面目全非的饭菜依然被他们坚称为“中国菜”。中国菜在海外流传过程中,不得不根据歪果仁的口味进行改良,海南没有海南鸡饭,宫保鸡丁是甜的,“天津饭”跟中国没关系……

《壹读》杂志2014年第17期(总第52期)刊载了《在海外,它们是大言不惭的中国菜》的文章,文章盘点了那些海外的冒牌中国菜,还有它们背后的逻辑。

全文如下:

在海外,它们是大言不惭的中国菜

肉骨茶、天津饭、炒杂碎,还有它们背后的严肃逻辑

就像我们在国内会看看各种用外国餐外衣包装过的中国餐一样,在海外,老外也流行在那些看起来就不像中餐,吃起来更不像中餐的中餐馆吃饭。不过,这并不仅仅是他们刷存在感的方式,更重要的是,海外中餐经历诸多流变,所有令人啼笑皆非的口味,究其原因都有一连串能延展开来的细节。

我们用这篇文章向你解释:为什么海南没有海南鸡饭,韩国的炸酱面和美国的宫保鸡丁是甜的。

我们也用这些中餐的变化向你解释,他们大言不惭地声称“自己是中国菜”背后严肃的逻辑。

“海南没有海南鸡饭”

我们很难追溯中餐输出海外的确切年代,但筷子、粽子在东亚各国的常见程度,毫无争议地宣示着中国饮食的流传印记。



新加坡海南鸡饭(资料图)


存在争议的,是那些流入了他国却找到了新生的食物,或是因为际遇,故乡的食材变换了一种样式;或是缺少家乡的某一种味道,而变成了另外一种菜肴。

比如如今被视为南洋招牌美食的肉骨茶,关于它的起源,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早期在南洋务工的华人苦力用来果腹的早餐。但据马来西亚美食专栏作家林金城考证,吃肉骨饮茶本是福建厦门泉州一带的风俗,新加坡开埠时,来自厦门的华人苦力把吃肉喝茶的方法带去了马六甲,只不过,如今的肉骨茶与“茶”再无半分关系,而成了一道排骨药材汤。

失去家乡味的,则是海南鸡饭。上世纪30年代,来自海南的商贩开始依照海南文昌鸡的做法,在新加坡、马六甲、槟城等地沿街叫卖白斩鸡,但由于原料发生了变化,东南亚的海南鸡饭,口感、味道也随之改变。

在新加坡打响招牌之后,海南鸡饭原本的故乡也被人淡忘,误认为新加坡才是这道菜的起源。香港才子蔡澜因为在海南吃到的鸡饭与新加坡的味道不符,曾经感慨“海南没有海南鸡饭”。

海南本地人当然不认同。2009年,《海南日报》刊文为海南的鸡饭申冤。不过,这家报纸也承认,吃惯了“洋口味”的蔡澜,能否接受本地传统的海南鸡饭,是个未知数。

日本拉面跟中国有关,“天津饭”跟中国无关

与那些还有着明确“中国血统”的东南亚中餐相比,进入日本和韩国之后的中国食物,经常连名字都变了。

比如说,韩式炸酱面其实来源于鲁菜,但味道是甜的;日本的饺子其实是煎饺,更多被当成下饭的菜肴;还有天津没有的“天津饭”,却在日本被当作中华料理。

甜味的韩式炸酱面来自中国山东。1900年前后,为躲避战乱,山东人大批迁往朝鲜。炸酱面连同糖醋肉段等其他鲁菜一同进入朝鲜半岛。

到1948年时,在朝鲜经营调味品的山东华侨王松山为了迎合当地人的口味,在中式炸酱中添加焦糖,改良成了韩国春酱。朝鲜战争之后,来自美国的援助面粉让以大米为主食的韩国人接受了面条,廉价的韩式炸酱面从此在韩国流行起来。

日本的中华料理经历了类似的改良。1910年,日本人尾崎贯一雇用12名中国厨师,在东京浅草区开设“来来轩”饭馆,主营根据日本人口味改良的中式菜肴。一般认为,来来轩是日式中华料理的开端。因为它对日本饮食最大的贡献,是将中式汤面改良成了更加符合日本人口味的日本拉面。

和中国人的普遍认知不同,拉面并不是传统的日本料理。在日本结束锁国政策,接受华人劳工进入日本之前,当地传统的面条只有乌冬面和荞麦面。最初的日本拉面,更常见的名字是“中华荞麦面”。

“拉面”本身,其实也是日语发音的音译。在日语中,拉面以假名的形式书写,据信是音译自广东话中的“捞面”、“老面”或“卤面”。但无论哪种面条,日本拉面在用料、工艺和注重汤头口味方面,至今仍然保留了中国南方面食的不少特色。

中式烹饪技法结合日本当地的食材与口味,也创造出一系列当地原创的“中国美食”,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天津饭”。



天津饭跟中国没关系(资料图)


在日本的中华料理中,天津饭是一道“名菜”。它就像另一种版本的蛋包饭:将蟹肉和鸡蛋摊成蛋饼,盖在米饭上面,再浇上一层厚重的芡汁。

虽然以天津为名,但中国的天津却并没有这种食物。真要在中国食品中给这道菜找一个亲戚的话,广东的滑蛋虾仁似乎是更接近的选项。关于这道菜品的由来,流传广泛的说法是来来轩的第三代店主在二战结束后,迫于食品匮乏而创造出来的。之所以叫天津饭,是因为用了天津小站米。

川菜先打入日本,接着才是上海菜

拉面和天津饭,构成了日本人对中华饮食的早期认知,但能将日式中国菜与其他海外中华饮食区分开的,是其齐全的种类。

事实上,日本人对中国菜的认知,同样是以中国东南西北各个地区饮食特征划分出的四个菜系。和中国传统认知的菜系体系不同,日本人将中国料理,划分成了四川料理、北京料理、广东料理和上海料理。但这二者不能简单画上等号,比如北京料理涵盖的地域还包括了中国东北,而上海菜的范围除了扩大到了福建和江西之外,其特色也被一个字总结了起来:“甜”。

截然不同的菜系分类,和最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中日之间的特殊历史有关。

把粤菜带入日本的,是19世纪末前往日本从事苦工的广东人。前文所述的拉面和天津饭,从口味和制作方法上看,的确保留了粤菜的痕迹。而包含了东北菜在内的北方菜,则在二战前后,借由侵华日军和伪满洲国的日本移民,摆上了日本人的餐桌。

川菜和上海菜进入日本是最近半个世纪的事情。上世纪60年代,来自香港的川菜厨师陈建民首次在日本的电视节目上教授川菜做法。麻婆豆腐、干烧虾仁等四川菜从此成了日本家庭的家常菜。至于上海菜,更多集中在高档中国餐厅当中,掌勺的大厨多是改革开放后前往日本发展的上海厨师。

不过,日本的“中华料理”已经和国内原版的菜肴相去甚远。比如麻婆豆腐,常见的日本做法中很少使用郫县豆瓣酱和花椒。为了保持原版麻婆豆腐的色泽和辣味,番茄酱和胡椒粉反而成了常用的调味料。其他日本流行的中国菜,大多经历了类似的改良,口味变得偏甜。

为什么美版宫保鸡丁是甜的

“将腌好的鸡肉切丁,与橙子或橙汁、姜、蒜、鸡汤、糖、食用油、玉米淀粉、盐和辣椒一起炒出来的菜肴,经常使用烤花生作为配菜。”这是英文版维基百科上,对宫保鸡丁的介绍。


Ads by salusAd Options




美式宫保鸡丁是甜的(资料图)


当然,是美式宫保鸡丁。

酸和甜也是美式中餐的主味。另外一道常见菜“左宗棠鸡”,则是在炸好的鸡块上浇上酸甜汁——如果把浇汁改成蘸酱,这道菜就变成了麦当劳里的麦香鸡。

但左宗棠鸡原本是台湾厨师彭长贵在上世纪50年代创造的新湘菜。据彭长贵回忆,最初的左宗棠鸡“味厚,酸、辣、咸”,是典型的湖南口味。上世纪70年代,彭长贵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附近经营彭园餐厅,凭借这道菜吸引了贝聿铭和基辛格,左宗棠鸡从此在美国一炮打响。但在后来,为了迁就美国人的口味,这道菜被改成了咕咾肉一样的口味。



左宗棠鸡(资料图)


中餐口味的美式变迁,与近百年来美国华人移民的故事息息相关。据美国中餐行业媒体《中餐通讯》介绍,1890年开始的排华运动,将华人排除在高级职业之外。迫于生计,原本是矿工和铁路工人的美国华人,只能转入工作辛苦,且收入和地位低下的服务行业。

其中的一种选择,是现学厨艺成为中餐馆的厨师。上世纪20年代排华浪潮消退时,美国华人成年男性中约有四分之一从事餐饮业。由于华人移民数量在此期间没有增长,中餐馆被迫向美国大众口味妥协,把酸甜口味融入中餐。

妥协的结果,是中餐成了美国主流饮食的一部分。据《中餐通讯》的最新数据,全美中餐馆的数量已经超过5万家,这个数字比全美拥有1.95万家连锁快餐店的麦当劳多一倍以上。

美国流行过中国菜,在中国没人爱

妥协的另外一个结果,是美国中餐中的传奇“李鸿章炒杂碎”。这道菜原本是用动物内脏和蔬菜做成的杂烩,最初是美国华工的饮食。1896年李鸿章访美后,美国社会被中国文化吸引,炒杂碎也因此进入美国人的视野。在去除动物内脏,改良成适合美国人的口味之后,炒杂碎伴随着上世纪初美国社会的快速城市化,开始在美国流行。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这道菜一度成为了中餐的代名词。

炒杂碎也为美国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灵感。美国爵士乐大师路易斯•阿姆斯特朗1925年以中餐馆为灵感创作了小号曲《街边的杂碎馆》。美国写实主义画家爱德华•霍珀则在1929年完成了画作《杂碎馆》,画中两名美国女性坐在一张中式餐桌旁面谈,窗外则是若隐若现的“杂碎”招牌。

不过,美国人眼里的中餐在中国并不受欢迎。上世纪20年代,北京一家专营美式中餐的餐馆开张,但由于没有足够的美国人捧场,很快因为无人问津关门大吉。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左宗棠鸡上。1990年前后,彭长贵在故乡长沙开设了自家餐厅的分店,菜单里自然包括左宗棠鸡。但因为菜品不受当地人欢迎,餐厅很快关张。

“太甜了。”这是湖南人对左宗棠鸡的评价。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4-10-13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现在很多国内餐厅也都是改良中餐
真正地道的菜,越来越少了
连厨房里烧饭,也好多直接用复合调味料了
要不李锦记怎么卖那么好
整个国内,不仅中餐,连家具风格都是盛行新古典
民族风也不是原汁原味原住民的,而是糅合了现代因素
包括汉服,旗袍
其实个人认为,菜好吃就行,风格不重要
好多所谓私房菜,都不知道啥风格了,中西结合
真正的原汁原味,其实不一定符合现在人的需求和审美和口味了
改良也好,总比渐渐流失的强,象南音,珠算,好多都进申遗保护名单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4-10-13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什么陈皮鸭,国外的中餐馆能把十个菜做成一个味,酸甜就好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4-10-13 20: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都是越南人开的餐馆,德国人非说中餐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4-10-13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4-10-13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4-10-13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4-10-14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4-10-14 13: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4-10-14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2-8 13:48 , Processed in 0.072481 second(s), 17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