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匿名 于 2017-5-5 21:42 编辑
这一段时间,校园欺凌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热门话题。很多人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都曾经有过被社会青年、高年级学生或者就是本班同学欺负的经历,不过这种欺负,大多数并没有造成太严重的后果,随着时间流转,很多人也就慢慢淡忘,甚至多年之后,还能跟当年欺负过自己的同学相逢一笑。 但是还有一种更强烈的被欺凌的经历,是大多数受害者都难以忘怀的,那就是在一个小群体内,被其他群体成员排挤和攻击的经历。很多人在回忆自己的学生或者职场经历时,都会谈到,因为一件极小的事情,甚至就是毫无来由的,自己成为了一个小团体共同攻击的对象。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所以这种经历往往能够给当事人带来极大伤害,甚至有人因为无法忍受这种境况而选择轻生。 有些心理学家用“黑羊效应”来描绘这种现象。根据《美国传统词典》的解释,黑羊(Black sheep)是指一个群体中最不受待见、最不受尊重的成员,甚至被认为是群体中的一种耻辱,这个词的意思类似于汉语里的“害群之马”。
所謂的黑羊效應,說穿了就是一群好人欺負一個好人,其他的人坐視不理的詭譎現象。「黑羊」的過錯微不足道,甚至根本就沒有犯錯;「屠夫」也並非奸佞歹毒之徒,也不是要故意傷害他人。在這個效應中,「黑羊」越示好,就越會強化「屠夫」的下手力道,隨著時間推移,雙方關係勢同水火,無人能解。直到「黑羊」離開或消失。但回頭想想事情的起因,卻沒人能說得出來。而傷害已然存在。
無助的黑羊——受害者:常常什麼也沒做,就遭受周圍人的攻擊 持刀的屠夫——加害者:不清楚發生了什麼,只覺得跟著大家一起對某個人做某些事很有趣 冷漠的白羊——旁觀者:目睹部分或全部過程,卻沒採取任何有效行動
你的人生,從基因、成長背景、你受的教育,到你的聰明才智、家庭資源等等,沒有一樣是你能決定的。然而,上述的每一項,都會深深影響你的「人格特質」、「內在需求」與「情緒特質」的構成:如果生命歷程中所受的創傷越多與更大,你就沒辦法擁有足夠的「自我強度」與「人格特質」去貫徹自己的意志,在社會生活中,也會遭遇到更多與更嚴重的適應障礙問題。偏偏,當你能夠思考到這些問題時,你已經長大了,一切都已經被決定,更糟糕的是:你又得「概括承受」上述的一切,因為那就是「你」啊!
我最常說的一個比喻:就以用冷血殺手與總統的對比。一個冷血殺手,不值得同情──問題是,如果換作是總統,一出生就在一個沒有愛、沒有溫暖的家庭,面對殘酷的生存競爭,為了活下去,只能靠本性中的邪惡去搶奪,就像一隻野獸,那麼,總統的表現會比較好嗎?如果以「自我感覺良好」、「聽不進別人的規勸」、「永遠以自我為中心來思考」、與「不在乎別人的痛苦」等特質來說,我想,恐怕總統未必會表現的比冷血殺手好喔!所以,不要把一切表現,無論好壞,都歸因到自己身上:成就,未必是自己努力的結果;相同的,缺點與失敗,一樣不能全部怪到你身上。
這點,就是我們即將開始探討的議題中,你必須保持的態度就是千萬不要用二分法,來斷言「黑羊效應」當中的任何人。不管哪一個角色,都有他們的苦衷、無奈、痛苦與不為人知的一面;你沒有義務為誰打抱不平,也沒有權利厭惡任何人。
在即將展開黑羊旅程的此刻,我希望讀者把自己的價值觀通通暫時擱下,無好、無壞、無善、無惡、無優、無劣、無愛,也不須有恨──每個人都只是渾渾噩噩的在這個社會中成長,被各種「心理效應」擺布,宛若吃了迷幻藥一樣,在不清醒當中做出事後連自己也不明白的事。
千萬不要把「黑羊效應」理解成一個「壞人欺負好人」的故事──恰恰相反的,「黑羊效應」是一個「一群好人欺負一位好人,其他好人在旁邊,卻視而不見,坐視不管」的詭譎現象。
舉個例來說好了。如果狀況是發生在辦公室裡,一群人為了搶奪少數升遷的機會,因而組成黨派,惡意攻擊特定對象──那麼,這就不是「黑羊效應」,因為,那種攻擊行為,是明顯惡意的,人們不管是事前、事中、或事後,表現出來的思想與行為,都不會遵守「黑羊效應」。然而,實際上,到底是「惡意鬥爭」還是「黑羊效應」,從表面上看起來都是一樣的。而在一個團體裡面,這兩種狀況都可能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