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33|回复: 0

[国际新闻] 美国确诊人数超660万!特朗普却“邀功”:我们做得很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19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金十数据
本文为「金十数据」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已是不争的事实,即便是被认为医学和科技水平最发达的美国也难逃疫情的"魔掌"。时至今日,新冠病毒并没有像特朗普所言那样"奇迹般消失",反而美国却成为了世界上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

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16日11时22分,美国累计确诊病例超过660万例,死亡病例则超过19.5万例,两项数据双双位居世界第一。在此情况下,特朗普却对其在新冠疫情应对措施表示做得很好!




特朗普"自夸"美国疫情防控做得很好,调查显示:不认同

"没有,我认为我们做得很好。"当地时间9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接受美媒采访被问及应对疫情是否有遗憾时给出了上述回答。特朗普还表示其在抗击疫情上做了很多行动,如果没有他的行动,美国因疫情死亡的人数将会有200万人。此外,特朗普依然坚持自己之前关于"新冠病毒最终会消失"的观点。

其实特朗普的"自夸"已不是第一次,就在前两天(当地时间9月13日),在内华达州的集会上,特朗普还炫耀美国的核酸检测能力,称美国是世界上核酸检测做得最多的国家,印度也夸赞其在检测方面做得很优秀。



虽然美国不断夸赞其在疫情防控上的表现,但一些美国人并不"买账"。据外媒9月13日发布的一份民意调查显示,在对533名美国成年人进行调查后发现,不认同政府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的表现的美国人占比达65%,而表示支持的美国人仅占35%。

因应对疫情表现不佳,美国的国际声誉或也下降了。据皮尤研究中心15日公布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加拿大、法国、德国等13个国家中,一些国家对美国的好感甚至已降至历史最低点。

可见,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两方面的调查,均显示美国在应对疫情上的表现似乎与特朗普的"自夸"完全相反。而从上文提到的美国疫情数据,更直观的印证了这一点——"美国疫情不容乐观"。那么美国疫情为何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局面?
美国疫情为何发展到如今地步?或有两大原因

第1, 疫情爆发之前不重视。早在今年1月18日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门就已向白宫通报疫情的严重性,并建议采取严格措施防控疫情,此时美国国内尚未发现首例确诊病例。然而这份通报并未引起美国的重视,在之后的一个月美国也并未在国内采取任何防疫措施。



进入2月份,疫情相继开始在多国爆发,此时美国依然有意淡化疫情,甚至称新冠肺炎是"大号流感"。美国此时或许已认识到疫情的严重性,据美国记者鲍勃·伍德沃德的新书透露,早在今年2月,特朗普就已知晓新冠病毒的"致命性",但仍坚持淡化疫情的严重性。对此特朗普曾回应称,这么做是为了减少恐慌,展现"美国的力量"。

而3月份之后,疫情开始逐渐在美国蔓延,而美国此时才大力加强防控措施,并于3月13日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基于此,可以说,早期的不重视,使美国错失了最佳防疫时间。

第2, 过早重启经济。不可否认,疫情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为了复苏经济,在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之时,美国就宣布5月份重启经济。要知道,4月29日美国累计感染人数刚超过100万人。



在疫情未缓解的情况下贸然重启经济,无疑是火上浇油,使疫情二次爆发的风险大大增加。当时美国顶级防疫专家安东尼·福奇对重启经济的乐观预测就进行了反驳,并表示这么做会出现更多感染病例。目前的美国疫情数据早已印证了这一点。

如今美国疫情的"至暗时刻"或已过去,该国每日新增病例已连续多天低于5万例,相比高峰时期有所放缓,但依然保持日增3万例以上。基于此,美国想要战胜疫情,最终或需依赖新冠病毒最大"克星"——新冠疫苗来消灭它。

文 | 梁锦源 题 | 曾艺 图 | 饶建宁 审 | 李泽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2-25 19:08 , Processed in 0.057060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