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21|回复: 0

[科技新闻] 新太空、新物种、新人机想象下的科技设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11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Wallpaper卷宗




Design

Evolution

科技设计浪潮

进入新千年的第二个十年,科技无疑为设计界带来了剧变。
除去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领域发展出众多以人类需求为中心并对未来有着巨大影响的技术门类,另一股思潮也在潜行,即“非人类中心主义”与可持续发展,如何与万物在这个星球上一起栖息,并更好地与其他物种共存。


从各建筑事务所的月球及火星栖息地计划、BIG 的 Oceanix City 漂浮城市设计项目,到开启无人驾驶商业化变现新模式的 WaymoOne、世界上第一座由机械臂 3D 打印的 MX3D 桥、非植入式的日常脑机产品 Dreem、具有情感交互的机器狗 Aibo 等已进行量产化的设计,乃至人类历史上的首个人造生命“辛西娅”等等,探讨设计在当下技术变革中正在经历的浪潮,以及设计如何实现人类对于未来的想象。



人与环境、人与自我、人与他者,

本期卷宗 Wallpaper*希望从三方面的

案例切入,开启由设计与科技

相互关系衍生出的议题探讨。

01.



人与环境

人与自然、人与新栖息地、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正在通过设计来重新书写。对于人类而言,技术环境早已成为另一种范式的第二自然。设计能否通过掌控技术环境,为人所用?设计是否可以重新定义人与自然的新关系?新型城市的出行将会怎样?未来人类的栖息地会是什么样子?

太空体验:新移民史诗
人类已实现了登陆月球、探测器登陆月球背面等探索太空的梦想,未来,当人类可以征服外星球严苛、 陌生的栖息环境时,对极端生活条件的遗传适应性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的必要特征。当下的设计师们将对未来可能性的想象,投入到对于新乌托邦栖息地的设想之中。







Axiom Space Station's

habitation module,

by Philippe Starck

“商业空间站的居住模块”

平民化的太空旅行

2020年,Philippe Starck 事务所为空间探索公司 Axiom Space 设计了世界上首个商业空间站的居住模块。该模块将用于未来的商业太空飞行任务,支持各项实验和技术开发,可供研究者、制造商、游客及其他人员有机会前往太空,这为 NASA 进一步将国际空间站转向商业化应用提供了可能。





ESA's

Moon Village,

by SOM

“月球村”

探索地球外永久宜居地

SOM 建筑事务所与欧洲航天局(ESA)合作了“月球村”(Moon Village)项目的研究,月球村的概念是以建立在月球表面首次永久居住为理念的。项目在月球南极沙克尔顿环形山的边缘安置大型居住模块,并采用充气壳体结构,希望在月球南极附近实现大规模开发。该项目探索了极端环境条件下新型外星建筑技术的可能,同时多方合作也体现了通过跨学科合作来推进可持续国际空间探索的优势。





3D-printed

Mars habitat,

by Foster + Partners

“3D打印火星栖息地”

太空旅行的新视角

自2012年月球居住计划以来,Foster + Partners 建筑事务所一直持续拓展极端环境和外星栖息地建筑的早期设计探索。火星栖息地是事务所于2015年获得由美国太空总署 NASA 发起采用 3D 打印技术建造人类太空居所的得奖项目。这是一项利用半自动化、预编程机器人来建造开发外太空栖息地的计划。在人类登陆火星前,先遣送一批预先设置好程序的半自动机器人,在火星上利用地表土壤和风化岩石,建造好可供4名宇航员进行科学研究、运动生活的居所。

可持续城市:

构想明日世界蓝图
未来的城市会是怎样的景象?它或许是有着深度学习能力的全球化数字城市、有着开放式智能互联网络的智慧城市。科技的进步或许会使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成为可能,未来的设计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城市的资源能循环利用,用设计构想尝试解决一些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各种环境与社会问题。







Oceanix City

by BIG

“新海洋王国”

全球变暖条件下的漂浮城市

2019年 Bjarke Ingels Group(BIG)建筑事务所公布了一项名为 Oceanix City 的提案,这是一个可容纳10000人口的漂浮城市的设计概念,其设计核心在于解决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带来的问题。Oceanix City 由一系列漂浮的六边形岛屿组成,可任意组合和分离。岛上所有建筑物层高度不超过7层,以确保低重心,减轻大风的影响。建筑物将由竹子等可再生材料制成,采用大型平顶,提供遮阳,并为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空间。岛上可种植农作物,陆地以下可养殖珊瑚礁、海藻、牡蛎、贻贝和扇贝等,并利用风能、水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Oceanix City 开拓了人类对海洋的想象,也构建了模块化海洋大都市的图景。







ReGen Villages

By EFFEKT

“高科技生态村”

新型生态社区愿景模型

ReGen Villages 是一种新的社区愿景模型,设计概念结合了多种创新技术,如节能住宅、可再生能源、能源存储、阶梯式高产有机食品生产,垂直农业鱼菜共生/气雾法种植、水管理和废物再造资源系统,形成封闭生态循环的居住系统来应对可持续发展议题,展示了自给自足的未来人居模式的新标准。该项目首先在荷兰阿尔梅勒进行居住实验,后续计划在瑞典、挪威、丹麦和德国等欧洲各地建设类似的生态社区,同时设想在极端气候地区推行建设。

未来交通方式:

移动的时间旅行者
未来城市的交通系统会是什么样子?出行方式将会如何?现在我们可以观察到,对于未来技术复杂的系统,人类不再是参与者,当下我们正处于无人驾驶飞行器(UAV)等先进技术引领的新时代,越来越看不到人的身影,这预示着该领域设计的非常重要的转变。





Robotaxi

WaymoOne

by Waymo

“无人驾驶出租车”

转向商业化的无人驾驶

2018年12月,Waymo 在美国凤凰城推出了 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 WaymoOne,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已经完成了超过10万次载客,被行业视为无人驾驶转向“工业化”的重要一步,开启了无人驾驶商业化变现新模式。2020年,国内各大企业也争相布局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新赛道,探索规模化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可持续运营。





SoFi

by CSAIL

“水下机器人”

探索未知的80%海洋领域

水下机器人 SoFi 由 MIT 的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发明,旨在探索人类所未知的80%海洋领域,该机器人能潜行于各种人类无法达到的岩石缝隙、凶猛鱼类聚集区等,并能实时传回信号,其轻巧的身型也能更好地减少环境污染,并避免打扰海洋族群。

“新”型建筑学:

“制造”与“智造”
材料与建造技术一直是建筑学不断探讨的重要议题,当下各种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日趋庞大,在“循环经济”的浪潮中,建筑也可透过设计“可恢复”和“可再生”的生态系统,降低“使用、丢弃、消亡”的固有模式,以减量、再利用、再循环的目标重新定义建筑的生命周期。3D 打印被认为是“定义第四次工业革命意义的制造技术”,推动了建筑从“制造”到“智造”,未来 3D 打印将如何带动建筑生产方式的升级?





Hy-fi

by The living

“全过程可持续理念的典范”

建筑可持续材料的革新

纽约“The Living”事务所获 MoMA PS1 青年建筑师大奖的作品 Hy-Fi,展示了建筑新材料的革新。建筑师与生物材料公司 Ecovative 合作,开发出了一种新型可降解有机砖块,用废弃玉米秸秆和微生物菌丝制成的10000块有机砖搭起了一座13米高的蘑菇状塔楼。这是一个临时搭建的建筑构筑物,在短暂的展出结束后,整座建筑被拆解并回归土壤。在设计师看来,建筑不仅要考虑建筑建成后的可持续性,还要考虑到建造全过程的可持续性,需要兼顾整个生态系统。







MX3D Bridge

by MX3D

建筑“自然生长”的可能性

首座机器人3D打印钢桥

MX3D桥是世界上第一座由机器人 3D 打印的钢桥,是荷兰技术创业公司 MX3D 的“桥梁”项目。设计师在经过精密计算后,用机械臂打印出一座横跨阿姆斯特丹运河的桥,让建筑的“自然生长”成为可能,同时,3D 打印钢结构配备一系列传感器,这座“智能”桥梁将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记录穿过它的人数和速度,并测量重量分布和空气质量等,将重要信息传递给设计师和工程师,以此可以对未来的设计进行升级与迭代。

02.



人与自我

身在当下的世界,有许多二元对立亟需打破,例如:身体与大脑、真实与虚拟。大脑不是一个单独的容纳意识的器官,要和身体进行更多的互动;虚拟世界也不再只是一个被构建好仅用于观看的客体,未来的 XR 将超越视觉,从多重感官赋予“现实”含义。新的科技设计让人与自我的关系更迫近哲思,并反思什么是真正的存在。

脑机接口:

重写主客体世界的界限
新一代脑机设计的崛起,将重新书写脑与自我意识、脑和身体、脑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由脑神经学科所引导的 AI 也将是未来极富潜力的发展方向。







Neuralink

by Elon Musk

“脑机植入物”

即将蓬勃发展的脑机行业

2020年8月29日,Elon Musk 在加州的 Neuralink 总部展示了脑机最新成果,包括其最新的脑机简化后硬币大小的 Neuralink 植入物,和进行设备植入的手术机器人。其直径为23毫米,厚度8毫米,拥有1024路连接,能够感应温度气压,并读取脑电波、脉搏等生理信号,且具备无线充电功能。具有实际功能的设备植入手术机器人能够完成开颅、植入感受器并进行黏合等所有步骤。这对于深潜已久而即将蓬勃发展的脑机行业是一个积极信号。







DREEM

Headband and Sleep

Improvement System

“夜间大脑头戴设备”

日常应用型脑机的未来

相比需要手术的植入式脑机,非植入式的脑机是日常应用型脑机的未来,并将对关注注意力、睡眠、冥想等方面的设计领域产生重大影响。Dreem 头戴在夜间监测大脑活动和运动,以及心跳和呼吸频率,并发出音频信号以改善睡眠质量。其前面装有四个脑电图传感器、一个脉搏血氧仪和两个骨传导扬声器,它们将声音直接引导到内耳,这样只有佩戴者才能听到声响,而其伴侣的睡眠不会受到干扰。

XR:书写现实与虚拟的界限
自1968年第一个虚拟现实及增强现实头戴式显示器系统出现以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就一直在反复重定义现实与虚拟的边界,最近出现的扩展现实(XR)将这一仍在生发和定义的领域中的技术全部囊括其中。







Tilt Brush

by Google

“XR画笔”

创造自己的虚拟世界

XR 不再让使用者被动地观看由他人创造的虚拟世界,而是主动在虚拟世界中创造,这种创造突破了平面的局限,以三维的形式出现在使用者的世界中,是一种非物质性的三维创作。







FeelReal

“多重感官和XR”

将五感带入虚拟世界

传统的 XR 仍为视觉和听觉中心主义,极少考虑真正在虚拟世界同时兼具嗅觉、触觉、味觉等感官。新一代的 XR 将在此基础上将现实的五感带入虚拟世界,FeelReal 的多感官面罩致力于模拟255种不同的气味,例如咖啡、薰衣草、燃烧的橡胶、火药等等,也将给使用者带来温热感、水汽和触感。

03.



人与他者

未来,人与地球上其他生物的关系将被重新定义。“人类世”的到来标志着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已经超过了其他生物的总和,现代思潮下对自然的征服是否能在疫情所带来的暂停中转向新的方向,人和其他物种如何寻求共生?设计正在改善人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其中也包括机器,以及人造新物种。







The Totem Project

by Neri Oxman

“图腾计划”

新型生物体响应式温室

Neri Oxman 主导的小组 The Mediated Matter Group 致力于研究黑色素这一物质,它是一种超越物种的色素,定义了数以百万计生物的皮肤、毛发和眼睛颜色等等形态。黑色素可以抵御紫外线辐射,也可以吸收能量,甚至还可以进行热量调节。Oxman 设想将这一来自生物体的活性物质与建筑结合,构建一种新型的响应式温室。



Alphago

by DeepMind

“深度学习的新纪元”

人类与AI及机器人的未来

AlphaGo 是第一个击败人类围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由谷歌旗下的 DeepMind 公司开发,并掀起了全球以“深度学习”为原理的 AI 热潮。AlphaGo 所代表的专长于某一领域但尚不具备人类心智特点的 AI 是这一轮设计浪潮的关注热点。







Aibo

by Sony

“狗型家用机器人”

情感型AI设计的范本

2017年11月1日,日本索尼公司发布的新款狗型家用机器人“Aibo”能够自己靠近主人,发出有个性的叫声。初代 AIBO 的发行是在1999年,也是世界上第一台家用机器人。在日本,旧型号的 Aibo 因为零件磨损无法工作后,主人们甚至选择为它们在寺庙进行超度。新一代 Aibo 的发行让这些主人拥有了新的情感寄托,也为人与 AI 的相处模式提供了新的范本,引发对于情感型AI设计的思考。



智慧法院

by 科大讯飞

“进入人类公检法系统的AI”

政府及民生AI设计

科大讯飞打破了语音识别的几重壁垒:首先在英文为中心的系统中创造了中文世界的词库,此外又在中文世界中以普通话为中心的系统中,为中国各地的方言创造了词库。其翻译系统也在试图打破各种语言之间的壁垒。而其旗下的产品——“智慧法院”则已经覆盖了2300多个真实的法院。未来,与政府及民生相关的 AI 设计将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如何解决其中所包含的数据隐私、数据偏见等问题,将对这一设计领域产生挑战。





YuMi

“自动化新时代”

人机协作双臂机器人

YuMi 是全球首款真正实现人机协作的双臂工业机器人之一,专为自动化新时代而设计,得益于其双臂设计、多功能智能双手、通用小件进料器、基于机器视觉的部件定位、引导式编程,以及一流的精密运动控制。同时拥有轻量化的刚性镁铝合金骨架以及被软性材料包裹的塑料外壳,能够很好地吸收对外部的冲击,可以在常规生产环境中与人类并肩协作,从而帮助企业实现人力与机器人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Bistro in Vitro by

Next Nature Network

“人造肉计划”

对食品工业的反思

荷兰设计团队 Next Nature Network 的作品《人造肉计划》是一本面向未来的人造肉食谱,设想了生活在 2028 年的人类不再需要杀害动物以获取肉类,也对农牧业大国的食品产业进行反思。事实上,迅猛发展的合成生物学可能会使这一天提早到来。







Resurrecting

the Sublime

“复现崇高”

与灭绝物种短暂共处

科学家 Christina Agapakis 与艺术家 Alexandra Daisy Ginsberg 和气味艺术家 Sissel Tolaas 的作品《复现崇高》(Resurrecting the Sublime)对保存在哈佛植物标本馆中三种已灭绝植物提取了 DNA,并分离出其中负责香味的酶。该作品试图将人们唤回到该植物仍然存在的远古年代,并感性地和一种已经灭绝的生物短暂而真实地共处。





Zoa

Bioleather

“生物皮革”

不需要杀生的生物皮革

自“细胞组织培养和艺术计划”的作品《无受害者的皮革》之后,一直存在致力于培养不需要杀害动物而获取皮革的研究,创业公司“现代牧场”(Modern Meadow)所推出的 Zoa bioleather 似乎正在将这一目标市场化。Zoa 通过合成生物学,在酵母中设计产生胶原蛋白的基因,并使之纯化和加工,产生和传统皮革质地相似的产品,从而将动物从皮革提供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





Synthia

by Craig Venter

“人类历史上首个人造生命”

全新人造物种的可能

最后一个的设计并非来自设计师,而是科学家。辛西娅(Synthia,意译“人造儿”) 是人类历史上的首个人造生命,诞生于2010年,由美国的凡特研究所完成。辛西娅能自我复制,产生新一代的人造生命。这预示着在生物技术全速发展的时候,设计边界的无穷极限,同时也对伦理和立法进行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来自牛津的一位伦理学教授写道:“凡特推开了人类历史最重要、最基础的那扇大门———窥视生命的本质。他直接扮演了上帝的角色———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新生命。”
*本文图片源自各项目官网及相关报道
撰文:张丝甜、周未
编辑:翁家若
插画:Sanyue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2-25 07:06 , Processed in 0.452920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