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46|回复: 0

[国际新闻] 打不打?在一战前的岔路口,美国开启了一场发战争财的“新模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12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历来现实

一、吓了德国一跳的美国人

1914年,当欧洲大陆上的各个国家深陷战争阴影时,欧洲战场东西两头都不太平。在"东部战线"德国和同盟国奥匈帝国共同与意大利和俄罗斯对垒,"西部战线"则由德军单挑英法联军。

战事到了1917年,这时东线战场首先发生了改变,德军在10月份与奥匈帝国军队重创意大利,使其彻底丧失了战争能力;11月,早就被战争拖垮了的沙皇俄国终于轰然倒地,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接过了政权,审时度势宣布退出这场大战,他们急于着手处理沙皇留下的烂摊子。



德国人则终于摆脱了两线作战的尴尬局面,将东线军队火速调往西线,试图通过大规模的闪击战结束与英法联军的僵持局面。

与其说是英法联军,不如说只有英国人冲在前面,因为当时的法军刚刚经历过前线的军队哗变,正在重新整顿暂时还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于是英国人就顺理成章的成为西线抵抗德国人的主力。

1918年3月,德国发动了"米夏埃尔行动"并在当天成功突破了英军防线,法国军队还没等回过神来就被德军击破,整个西线战场乱成了一锅粥,已经溃不成军的法国军队毫无秩序的涌向巴黎。此时的德国人在后面一路追缴法国人来不及带走的武器装备,还要忙着俘虏那些跑得慢的法国士兵,顺风顺水地进驻到马恩河畔,这里离法国首都巴黎仅有不到40英里。



在巴黎的法国政府要员早已开始准备收拾细软准备跑路,巴黎如果失陷,对于整个协约国集团而言将会是极为致命的打击。

6月2日,德国人还在像往常一样乐此不疲地抓俘虏,但意想不到的是从贝洛树林附近跳出了一大群美国大兵,当时的情景就好像美国人后世在三八线以北的密林中遭遇了强大火力结果被胖揍一顿。

"美国公狗"(当时德军对于美军的称呼)的出现成为扭转欧洲战场的关键,并在之后将德国军队打得节节败退。

远隔一个大西洋的美国大兵,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刻出现在欧洲呢?
二、美国:闷声发大财不香吗?

差不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前的一百年左右,时任美国总统的詹姆斯·门罗在第七次国会演说中的国情咨文中明确表示,美国不会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当然你们也别来美洲撒野。



门罗主义也在此后的一百年中被奉为美国政府的外交准则,即使是到1914年8月4日,欧洲大陆已是遍地烽火,威尔逊总统仍然一本正经地声明美国将继续保持中立,直到战争结束后。

但是事实上,美国在这场世界大战中究竟应该保持中立还是参与进去,一百年前的外交政策真的能够为现在做出决定嘛?答案当然不是,美国在战争的十字路口做出决定的依据需要取决于是否符合自身利益。

8月19日,威尔逊再次号召全美国人民"在思想上和新工党上同样做到不偏不倚。"此时的中立显然可以让美国赚取比参战更加巨大的利益。



在一战开始之初的两年半时间中,保持中立的美国人在外贸方面赚的盆满钵满,作为全球军火和主要消费品的供货商,美国的商品出口规模成倍增长。仅从1915年到1917年的两年中,美国的出口商品总值就翻了将近一倍,种类更是涵盖了经济作物、农产品、汽车、燃料、工业原材料、机器等各个方面。

外贸出口活动的繁荣活跃势必会给国内的工农业发展起到强大的反作用力,为了满足出口的需要,美国工业生产总值在整个一战期间翻了将近三倍达到六百多亿,可能这个数据我们看起来并不直观,换个通俗易懂的说法,美国在一战期间多出了将近两万个百万富翁。



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在一战前作为世界强国的英国和陆军强国的法国承受着巨大的贸易逆差,战争非但没有使他们获得实利,反而还要将金库搬给美国,通过大量的黄金和债券换取美国提供的物资,美国反而从战前的债务国摇身一变成为了债权国,成了几十个国家的债主,还拥有了占全世界40%的黄金储备。

既然能赚钱,吃饱了撑的才会去拼命?

这可能是当时美国国内盛行的孤立主义以及和平主义的最好解读,当时的美国人反战情绪十分高涨,美国的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1783年的告别演说中就告诉美国人不要瞎掺和,虽然无法真正的做到中立,但是每次欧洲只要开打,美国就会例行公事般地宣布中立。

所以在一战开始后,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和反战组织此起彼伏,知识分子、传教士、工农商人等社会各阶层人物都行动起来,反对参战。甚至德国人为了防止美国真的下场参战,还暗中资助了美国的一些和平组织以及报纸杂志,支持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和声势。威尔逊总统为了成功连任,也不准备在大选结束前抛出战争消息,这也让他成为了使美国任免于战争的"英雄"。



加上当时美国的军事力量还不像如今一样具有到处都能横插一杠的实力,陆军仅有不到三十万人而且还不是正规军,菲律宾、关岛、夏威夷这些地方的军队也不可能短期内实现集结调动,因此"中立"无疑是一块好用的免战牌。
三、作死的德国统帅部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使美国的中立态度出现了倾斜,最终让美国放弃中立直接下场作战呢?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德国最高统帅部的决策失误。

在1839年的国际条约中,欧洲各国都承认比利时是中立的,这其中就包括当时还是普鲁士的德国,在俾斯麦执政时期,又再次确定比利时的中立是受到欧洲各国共同保证的。可是一系列的战争胜利使得德国人认为自己足以独步欧洲,且日耳曼民族优越论在当时的德意志很有市场,让德国人乃至德国军队高层都出现了轻敌的情况。



早在1891年到1906年,时任德军总参谋长的施里芬就提出在未来战争中德国能够应付来自东西两面(俄国与英法)的进攻,并且明确提出在西线战争中,德军需要通过比利时从侧翼迂回进攻法国,这也是德军"闪电战"的雏形。

在一战开始后,德军也贯彻了施里芬计划的主要精神,以恐怖手段入侵比利时,德军所过之处寸草不生,甚至焚毁了比利时的卢万古城,当时的参谋长毛奇也承认德军在比利时的军事行动十分残忍,"谁挡路,就必须自食其果"。

其次,在战争开始后,英国开始对德实行海上封锁,企图通过经济压力迫使德国投降,马恩河战役又使得德国一路顺畅的进攻受阻,这让德国急于寻求打开战争的突破口,于是德军海军部在1915年2月4日开始,实行无限制潜艇战。



无限制就意味着德国海军在封锁区域内将会无差别的直接攻击交战国、中立国的军舰和民用、商用船只,不保证船上人员的安全。一个多月后美国邮轮"法拉巴号"就被德国潜艇击沉,这也引起了美国中立态度的动摇,但此时的美国仍不希望放弃中立的立场。

但又在一个多月后,英国的一艘大型豪华客轮被德军击沉,船上丧生的一千余人中包括128名美国人,紧接着一年后,又有4个美国人死在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方针下,这激起了美国的强烈反应,虽然之后德国政府也退让了一步,做出保证不再不加警告就进行攻击,但是美国再也很难做到所谓的"中立"态度了。



最后,我们回到比利时问题上,德国对比利时进攻之前,低估了英国维护比利时中立的决心。其实这也难怪德国军方会做出如此判断,因为在欧洲大陆战云密布的时候,英国内阁还在为是否参战吵个不停,时任英国首相的格雷曾经明确表示即将发生的战争是四国战争即德、奥、法、俄四国之间的战争。

德国认为英国最多就是采取海上防御行动,至于远征军或大规模军事行动更是无稽之谈,然而没想到的是,比利时的中立正是英国维持欧洲均势的重要一步,英国的利益早就与比利时息息相关,英国绝不允许他国挑战自己的海上霸权,英吉利海峡不容有失。这让德国陷入了持久战的泥潭不能自拔。



相对的,持久战也让英法等协约国国家的经济入不敷出,开始向美国大量借款,正如上文所说,美国逐渐成为了欧洲的债权国,而这些钱无疑是美国财团们为了大发战争财而借贷出去的,如果债务国家战败,那这笔钱无疑就会打了水漂,这是美国财团和美国政府都不能接受的,说好的“为民主自由而战”?别闹了。
四、战争天平上的最后砝码

但仅仅如此还不足以动摇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参战能够带来的利益还不足以让美国政府动心。不过德国人接下来做出了两个决策让美国下定决心加入协约国阵营对德作战。



一是德国再次宣布展开无限制潜艇战,二是德国决定与墨西哥组成反美同盟。当时的德国外交部部长齐默尔曼向墨西哥公使发出密电,提出德美之间如果爆发战争,德国以十分可观的经济支持为报酬与墨西哥组成反美同盟,并且祝福墨西哥可以收回被美国占去的失地。但密电被英国截获,流入美国手中。

美国最后的顾虑终于消失,1917年4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决议案,宣布美德之间开始战争状态,威尔逊一反前态地强硬:"这场战争是德国以其行动强加到美国身上的。"事实上,当我们回到一战开始之初,当时的美国驻英国大使佩奇在给总统顾问的一封信当中早已坦言:

"差不多所有欧洲国家都快要破产了,德国注定会从海上消失……十年后,整个世界都会落在我们手中,这样的机会是十分难得的。"



在美国参战后,美国远征军中的年轻人心目中的理解当然是为了守护民主,是为打击暴君而战,但这些小伙子们不会想到,自己所付出的热血只是政客和金融财团利益的廉价肥料而已。

伴随着一战二战的两次“欲拒还迎”的过程,美国人的战争财收益模式也日渐清晰,两头讨好的卖货固然是一种发战争财的好手段,但适时地加入战局,用美元实力和军事霸权塑造国际新格局,才是确保战争财长期稳定收益的绝佳操弄方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2-25 07:36 , Processed in 0.073888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