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量生产者 VS 流量消费者
马爸爸说:流量入口应该是草原而不是森林。这从侧面说明了阿里巴巴是流量黑洞,不是流量生产者。现在流量的生产者是小红书、抖音、快手、微信等与内容、社交相关的平台。
为什么他们是流量生产者?因为这些平台上的用户不仅会投入自己大量的时间,而且会投入自己精力去生产内容,粘性非常高。无一例外,生产者更偏向于用户精神层面,而作为流量消费者的电商平台,用户只是为了满足自己购物的需求(物质上),一般买完收到货就结束了--用户仅仅付出了钱,感情投入较少。
二、电商购物路径
看一下整个我们熟知的购物路径,当我们在逛淘宝的时候,加购、下单、付钱,然后就在家等收货了。收到东西之后打开包裹,现在很多卖家可以给用户三五块钱,让用户写一个100字的评论+五张照片。有多少人会写?我自己很少写,看淘宝评论还是有很多人去写的,但是不写的人应该量也不少。
然而,到货后写评论,其实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拍照,在APP上写评论,截屏给卖家,卖家确认后打款),用户获得的只有5块钱的奖励。
我们看一下淘宝与京东上的评论,基本上对评论没有精神上的激励(用户对自己的评论能够影响多少人没有感知)。所以大部分的用户宁愿在小红书上写精彩的购物评论,也不愿意在淘宝上花心思写。
淘宝上大家看到最多的商品评论都是好评/寥寥无几的描述,内容也比较粗糙。现在大家看评论也就是看差评率,好评率以供自己购物决策。
三、精神激励 VS 物质激励
精神的激励远比物质的激励要持久。可能大家微信上的朋友圈/抖音上发的短视频,如果点赞数超过自己期望,或者自己的某个视频突然火了之后,其实自己是可以高兴一阵子的。因为用户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别人的认可,这个认可不一定需要用钱来衡量。物质激励不是长久之计,比如平台发券其实就是填鸭式的灌输给用户,平台像一个家长一样,什么都包办了。给你券、给你货品、给你服务,这样很容易宠坏消费者。当平台以发券来讨好消费者的时候,消费者的认知就会集中在价格上,而不是品牌。消费者除了钱之后基本上没有付出,所以宠着消费者的平台就变成了一个流量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