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315|回复: 0

[国际新闻] 美国霸权的真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18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我是小虹
失败的“毕其功于一役”


对国家来说,富而不能转化为强,则“富”最终就只能演化成“腐”,这就好比一个人摄入大量营养物质后并没有让肌肉强健并提高免疫力,反而导致了人体肥胖。

在农业经济时代,粮食是国家的财富,国家进入盛世也就意味着仓库丰盈,大量的粮食就那么放着的话,那除了养出一堆“八旗子弟”式的贵族之外,就只能烂掉了。此时对财富最好的处置方式应该是由富转强。具体说,一是搞基建,在当时主要就是修水利,提高土地的灌溉效能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另一个就是对外用兵,开疆扩土或是消除长久存在的外部威胁,譬如武帝击匈奴,太宗击突厥。

而在工业时代,基本原理其实没怎么变,基建的范畴更广了,除此之外就是搞产业升级,攀“科技树”。然而技术的跃进往往是波浪式的,基础性原发性的科学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然后新技术会在短时期内出现一次爆发,之后就要进入稳定期。如果恰好在这个时候没有新的技术革命,那剩下的就只有一件事了——把经济优势、政府财政优势转化为地缘战略优势,直白点说就是对外用兵,去占据全球的各个战略要地,以此来实现以最低的成本控制全球的物流,从而左右世界经济发展。

冷战红利出现之后美国走的基本就是这样一个模式。大量财富的涌入成就了信息技术革命,然而仅仅靠这个是无法吸纳如此巨量的资本的,更多的钱事实上都流入了纳斯达克,打着“攀科技树”的旗号做钱生钱的炒作生意,于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出现了信息产业泡沫,虚拟经济开始恶性膨胀,人们兜里有钱或者脑子里有智慧的,都一股脑去玩这个不费时费力的游戏去了,实体经济因此开始萎缩,这也为2008年开始的金融海啸拉开了帷幕。这就是上面所说的由富而腐的例证。

2001年信息产业泡沫破裂,大量资本外溢给美国造成了严重的通胀压力。这也促成了当年中国入世谈判完成。前面章节里我们说过,货币问题说到底就是要保持一个“钱物相平”,如今大量的“钱”即将涌入市场,那最好的应对就是让它们投资海外,既然如此再阻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就没有理由。中国加入世贸之后,经济一路向前。2018年开始,美国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金融战,贸易战,科技战。这一切矛盾都在今年疫情爆发的时候,按下了停止键,因为美国正在因为本国的疫情而自顾不暇。美国对中国的做法其实我们似曾相识。



看看美国在80年代对其盟友都做了一些什么?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1985年9月美国迫使日本签署了著名的《广场协议》,以此强迫日元在此后十年内对美元升值近50%,由此导致大量日资实体企业由于产品竞争力下降,企业由此陷入不景气不得不大举出售股份和资产,而收割者恰恰是西方资本。

此后由于实体经济不景气大量资本流入日本楼市导致地产疯狂膨胀,大量美资乘机进入日本楼市又捞了一笔。到了1991年,苏联已经进入解体的最后阶段,同年美资突然大举撤出日本楼市,日本房地产泡沫就此宣告破裂,至1993年日本银行坏账达6000亿美元,这之后日本迎来了长达15年的经济停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平成不况”。而伴随着经济的失败,日本政界对美国的依赖也日益增强,由此导致日本右翼势力一度甚嚣尘上,小泉纯一郎就任首相后中日关系的恶劣程度相信各位还有印象。

此后,1992年9月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做空英镑,导致一夜之间英镑贬值16%,连带意大利里拉贬值22%,西班牙比塞塔贬值20%,由于损失惨重英国被迫退出“欧洲汇率体系”,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就此被大大延后。1997年7月,多支对冲基金做空泰铢由此掀起亚洲金融风暴,导致东南亚各国以及韩国经济遭遇重创,日本在东南亚的产业布局(雁型阵列)就此被击碎。

这几件事都是对美国昔日的盟友下手,之所以敢如此行事,也恰恰是因为苏联的威胁已经不存在了,美国无需在地缘安全问题上求得这些国家的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2-25 04:40 , Processed in 0.144314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