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35|回复: 0

[八卦婚姻] 毛杨婚姻:10年婚姻,毛泽东写下三首情诗,一生未有一张合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29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历史总探长
杨开慧第一次见到毛泽东的时候,还是个娇羞的小女孩。

那时候,她还没有亲切的称呼毛泽东为“润之哥”。

1901年,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出生。

杨开慧出生不久后,她的父亲杨昌济前往国外留学,日本、英国、德国相继留下了他的身影。

他这一去,就是九年。

这段时间,年幼的杨开慧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

在从小缺少父爱的家庭中长大,成年后的杨开慧,始终都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女孩子。

她是个可爱良善的姑娘。

看到小伙伴捕捉蜻蜓玩耍,她的内心会觉得疼痛,觉得生命不应被如此践踏。

父亲杨昌济虽然漂洋海外,可对于杨开慧的教育却极为在乎。

杨开慧的读书生涯,全部要得益于开明的父亲。

七岁那年,杨昌济从国外寄信,嘱咐妻子让杨开慧早点进入学校读书。

那时候,她老家板仓还没有女子读书的先例。

父亲的开明,改变了杨开慧的一生,也让她成为一个知书达理的新知女性。

1908年,杨开慧就读于长沙第四十初级小学。

1909年,就读于板仓储能学校。

1911年,她和母亲同时就读于衡粹女校。

1912年,就读于县立第一女子高校。

1913年,阔别九载的杨昌济留学归来,女儿杨开慧刚好毕业。

更巧的是,这一年湖南湘潭的一位农家年轻人也在这个时候进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

杨昌济归国之后,又恰好就职于这所师范学校。

上天似乎在冥冥之中,将他们撕扯到了同一时空里。



图 | 毛泽东油画

在学校里,毛泽东的一篇《心之力》让杨昌济对这位少年有了深刻的印象。

追梦少年,终遇知己。

杨昌济邀请毛泽东来到了板仓公寓,开门的一瞬间,毛泽东看到了一个梳着短发的小女孩。

这一年的杨开慧,还只是个13岁的小女孩。

杨昌济也在同一时间走出了房间,看到站在屋外的毛泽东,热情地将他请到了家里。

杨开慧看着眼前的这位少年,眼睛不停地盯着他,时不时抿嘴而笑。

那时候,她只觉得他们大人口中所谓济世安民的理想还很宏大,它可能真的仅仅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此后的毛泽东,经常前来老师家中探讨民族、未来等高端话题。



图 | 杨昌济、毛泽东

毛泽东和杨开慧也渐渐熟络。

他会经常把自己的文章、日记送给杨开慧,这个小女孩瞬间沉浸在了少年的文字世界里,无法自拔。

杨开慧又学着父亲写诗,然后送给毛泽东,希望润之哥能够帮忙修改。

“高谊薄云霞,温和德行嘉。所贻娇丽菊,今尚独开花。

月夜幽思永,楼台入幕遮。明年秋色好,能否至吾家?”

毛泽东看完这首诗,节节称赞。

不过,明年的秋色虽好,毛泽东却未必能够再度在杨昌济的家中做客。

1918年,6月。

在这个炎炎夏日中,杨昌济受邀成为北京大学的教授,一家人迁往北京。

而此时的毛泽东刚刚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

前路坎坷,纵然需要放手一搏。

可怎么博,如何博?

在人生道路上迷茫的毛泽东,很快收到了恩师杨昌济从北京寄来的书信。

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准备组织一批青年学子,前往法国留学。

杨昌济的足迹遍及国外,他知道那个世界里会给年轻人带来怎样的学识,怎样的震撼。

所以,他极力鼓励毛泽东走出国门看一看,至少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

毛泽东一批湖南学子纷纷北上,准备出国留学。

刚刚来到北京的毛泽东借宿在老师家中,时间一长,他总觉得诸事不便,他自己又在距离老师不远处的三眼井租了一间房子。

北漂的生活其实很辛苦,在北京的毛泽东被老师安排进入了北大图书馆,成为了一名图书馆助理员。

他在三眼井租的房子里,一共有七个人,土炕上的七个人翻身都很困难。

北方的平房土炕里,藏着一群追梦的少年。

那时候,这群人年轻人并没有觉得辛苦,他们觉得值!

在等待赴法留学的日子里,毛泽东和杨昌济的来往更加频繁。

而这一次的北漂,毛泽东的情感上也有了寄托。

---杨开慧。



图 | 杨开慧

因为经常去老师的家里,毛泽东常常和杨开慧渐渐熟络起来。

无聊的时候,毛泽东就带着杨开慧在外面闲逛。

故宫、北海到处有他们的身影。

那时的感情真挚且纯粹,他们不会直言喜欢类的话语,他们更不会携手走在一起。

此时距离他俩真正携手相伴的日子,还有一年多的时间。

此次北漂,毛泽东只在北京呆了六个月的时间。

他最终选择放弃前往欧洲学习的机会,毅然决然地回到了长沙。

他们都是从那一年出发,前往欧洲勤工俭学的爱国学子。

这一年也是毛泽东政治思想成熟最快的一年,他开始进行公众演讲,也开始创办《湘江评论》,成为了这个报刊的主笔。

这位以笔为刀的少年,渐渐在湖南崭露头角。

当时的湖南督军张敬尧,恨透了毛泽东。

长沙各地到处暗藏刀锋,毛泽东为了躲避这场危机,也为了将张敬尧彻底踢下去,带着长沙学子的请愿书北上进入了北京。

“张毒不除,湖南无望”。

这是当时毛泽东的最大心愿。

只是,政治从来都没有那么简单。

毛泽东大为失望,张敬尧仍旧还是湖南督军,而他们仍旧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学子。

失望透顶的毛泽东,也开始了一段怀疑人生的时光。

他苦苦寻找的生命灯塔、希望之光,竟是那样的遥远。

---几乎遥不可及。



追梦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有时候,它真的很残酷~

追梦少年的理想虽跌到低谷,但爱情却在这时候,悄无声息的来临。

1919年,毛泽东又北上抵达北京。

这一次进京,他的恩师杨昌济已经病重。

不久,杨昌济病逝于北京。

杨开慧一家人扶着杨昌济的灵柩回到湖南。

毛泽东面对杨开慧的离去,心里面极为痛苦。

一方面,他不忍心杨开慧离去,另一方面,他又不知道如何安慰刚刚失去父亲的杨开慧。

更何况,他这次北上带着革命任务,他又不能因私废公。

时间一长,终究难解佳人相思之苦。

他给杨开慧写了一封信: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江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虞美人·枕上》

这首词算得上他写给杨开慧的第一封情书,里面夹杂着一个少年心中最为真挚的情感思念。

杨开慧收到这封信,大为激动。

对于杨开慧而言,她一直在等待毛泽东主动开口。

她和毛泽东认识那么久,两人在情感世界里都属于极度腼腆之人。

杨开慧知道毛泽东给他写信意味着什么。

她兴高采烈的将这封信念给自己的好友李淑一

1920年,7月。

毛泽东结束在北京的任务,又回到了长沙,回到长沙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前去看望杨开慧。

这一年的冬天。

毛泽东、杨开慧这对新人在湖南长沙正式结婚。

婚礼现场,他们只叫了几个熟悉的朋友。

长袍少年,旗袍少女。

在朋友的见证下宣告结婚。



图 | 毛泽东和杨开慧油画

这场婚姻,简单的没有一点浪漫,却成为年少毛泽东心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回忆。

因为它足够的真诚,足够的让人感动。

结婚没多久,毛泽东又全身心的投入到了革命事业中,杨开慧此时则变成了他忠实的革命战友。



图 | 毛泽东和杨开慧油画

毛泽东真正陪伴杨开慧的日子实在太少,少的有点让人心疼。

他们这段恋情,毛泽东真正陪伴杨开慧的日子,也唯有结婚的前两年。

后面八年的日子里,他都忙于革命,无法抽身陪伴家人。

爱情这东西,对于此时的毛泽东而言,着实太奢侈。

理想、爱情,这些是他的生活全部。

但在这些看不见的东西里,理想仍旧是他生命中的至高追求。



图 | 1921年时的毛泽东

1922年,长子毛岸英出生。

1923年,次子毛岸青又顺利出生。

这两个孩子出生时,毛泽东一直忙于投身革命,不断在长沙、广州、武汉等地奔波,无法抽出时间照顾产后的妻儿。

毛泽东在孩子出生后,短暂呆了几天,又离开长沙,准备前往上海参会。



图 | 毛岸青、杨开慧、毛岸英

两个孩子出生以后,杨开慧承担起了生活的全部重担,她既要在家里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还要担心毛泽东的安危。

毛泽东在离开长沙临走时,他给杨开慧留下了一首词: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图 | 毛泽东《贺新郎·别友》手迹

1927年4月4日。

毛泽东的第三个儿子毛岸龙出生。

毛泽东得知这个消息后,终于在杨开慧生下孩子的第四天回到了长沙。

看着呱呱坠地的小儿子,再看看躺在病床上的杨开慧。

毛泽东的心里充满了愧疚。

三次生育,三次相离。

毛泽东始终没有多余的时间,陪伴在妻儿的身边,哪怕很短很短的时间。

他们两人在情感上都属于不善言语的恋人,我想他们相聚的日子里,也大抵不会有过多的甜言蜜语。

一个热吻,一个拥抱。

这对于杨开慧而言,已经足矣。

这次见面的第二天,毛泽东又离开长沙,回到了革命战场中。

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

湖南的革命火种已经被点燃,赤焰在长沙这片土地上尽情的燃烧。

秋收起义也即将发生,毛泽东的处境变得更加危险,为了保证自己妻儿的安全,她让杨开慧带着孩子返回湖南老家板仓。



图 | 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卧室

为了保证妻儿回乡途中的安全,毛泽东亲自护送妻儿翻过山隘,将她们顺利送到了板仓。

毛泽东没有过多停留,又转身返回了江西安源。

他们两人也不会想到,此次一别,竟成永别。

从这以后,他们三年间几乎失去了联系。

即便如此,杨开慧对于毛泽东的爱开始变得愈加的炽烈。

她在书信中曾经写过:

我要吻他一百遍,他的眼睛,他的嘴,他的脸颊,他的额,他的头,他是我的人,他是属于我的!只有母爱是靠得住的,我想我的母亲。昨天我跟哥哥谈起他,显出很平常的样子,可是眼泪不知怎样就落下来了。我要能忘记他就好了,可是他的美丽的影子,隐隐约约看见他站在那里,凄清地看着我。我有一封信给一弟,有这么一句话:“谁把我的信带给他,把他的信带给我,谁就是我的恩人。”

天哪,我总不放心他。只需他是好好地,属我不属我都在其次,天保佑他罢。

今天是他的生日,我格外的不能忘记他,我暗中□□□□(日记文件受损,原迹不知)家人烧了一点菜,晚上又下了几碗面,妈妈也记着这个日子。晚上睡在被里又伤感了一回。听说他病了,并且是积劳的缘故,这真不是一个小问题,没有我在旁边他不会注意的,一定□死方休。

他的身体实在不能做事,太肯操心,天保佑我罢,我要努一把力,只要每月能够赚到六十元,我就可以叫回他,不要他做事了,那样随他的势,他的聪明或许还会给他一个不朽的成功呢!

又是一晚没有入睡。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他那里去。

小孩,可怜的小孩又把我拖住了。

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他,一头是小孩,谁都拿不开。

我要哭了,我真要哭了,我总不能不爱他。

她对毛泽东的思念,简直到了一种近似癫狂的地步。

关于杨开慧的这些手信,其实十分的悲情。

毛泽东究其一生都没有看到。



图 | 杨开慧手迹

因为这封书信是在1982年3月、1990年8月两次修缮房屋时,在杨开慧故居的墙缝里发现。

这些弥足珍贵的手迹发现后,毛泽东已经无法知晓。

这些有一些其实是很心痛的文字,读起来真的字字诛心。

对于杨开慧而言,恋人不断离开、回归、离开,成为杨开慧结婚七年的主旋律。

这样的生活,想想也比较痛苦。

孤独感无尽的在她的内心深处滋生,曾经希望紧紧牵着丈夫手的小女孩,如今的奢求只是得到毛泽东的书信。



图 | 杨开慧油画

她担心着毛泽东的安危,她也希望毛泽东能够真正的陪伴她。

毕竟,她是一个弱女子,她也同样需要生活上的安全感。

可是,当时的湖南时局高度动荡,板仓之外的世界好似布满了利刃,她想要和毛泽东取得联系已经变得十分困难。

1928年,1月。

毛泽东委托吴福寿偷偷进入长沙,想要打探妻子杨开慧的下落。

然而长沙到处都是警戒力量,想要顺利进入长沙探寻杨开慧的消息已经属于难事。

吴福寿四处打听,终于得到了一个消息:

杨开慧已经被害!

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时已是深夜,他缓缓地坐在椅子上,从抽屉里拿出一张信纸,默写出了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词: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

其实,当时风传出来的关于杨开慧的消息,纯属子虚乌有。

吴福寿所听到的消息,也大抵是湖南地区故意散播出来的假消息。

不过,这对佳人,最终真的天人永隔。

秋收起义爆发后,湖南军阀何健十分憎恶毛泽东在湖南一带的所作所为,他撒出1000大洋重金悬赏杨开慧的脑袋。

1930年,10月。

杨开慧不幸被长沙警卫司令部逮捕。

何健当时许诺,只要杨开慧对外宣布和毛泽东解除婚姻关系,他就会将她安然送回老家。

杨开慧断然拒绝。

一个月后,杨开慧英勇就义。

这一年的杨开慧年仅29岁。

此时的他们,结婚整整10年。

1957年,1月。

杨开慧的好友李淑一无意间看到了毛泽东在《诗刊》上发表了十八首诗词。

李淑一突然想到了曾经的好友杨开慧,她马上给毛泽东写信,希望毛泽东能够将以前写给杨开慧的那首《虞美人·枕上》抄送自己一份。

在寄给毛泽东的书信中,李淑一还将自己丈夫柳直荀牺牲时,亲手写的一封《菩萨蛮》寄送过去。

毛泽东收到李淑一的来信,往事重现,他感慨战争时代的残酷爱情,也深懂李淑一的丧夫之痛。

不过,他没有将那首曾经写给杨开慧的《虞美人·枕上》抄送给李淑一。

他最终选择写了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图 |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手迹

在这首悼念亡妻的诗作里,毛泽东将杨开慧、柳直荀比作登上九重霄的忠魂。

吴刚捧酒,嫦娥伴舞。

听闻他们的故事,吴刚、嫦娥又泪流不止。

这已经不仅是一场悼词,而是对于一代烈士忠魂的无比敬重之情。

毛泽东写完这首词后,窗外的月光似乎将他拉回到了曾经的时代里。

相濡以沫的佳人,早已经人间两隔。

那一刻,他的心里涌起了一场巨大的海啸,可他静静站着,没有让任何人发现。

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恋情,干净而真挚。

他们这一生,没有一张合照。

我们如今看到的合照,也多是拼合而成。

他们才是那个时代真正活在故事里的一对情侣。

比起现在,我们几乎看不到这样的爱情。

我们每一代的年轻人所期冀的婚姻本该如此。

在如今这个被金钱、欲望所荼毒的社会里,当我们所遇到的婚姻被过多的赋值,被过度的恶化。

当我们所遇到的婚姻被巨额彩礼所包裹,婚姻变质就已经成为了其应有的内核。

这样的感情,最终的结果大多相看两厌,床头再无佳人~

人这一生,经历的生活永远都是一个正向闭环。

婚姻生活最终同样会走向闭环。

始于金钱,终于金钱。

始于爱情,终于爱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2-7 16:47 , Processed in 0.060666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