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418|回复: 0

[八卦婚姻] 古人结婚注重“礼”,现代婚姻更注重“财”,这是进步还是退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1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公子墨卿
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并在头条独家首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抄袭!






婚姻是人生中的重要关口,也是维系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头等大事。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婚姻观”中,“六礼”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所谓“六礼”就是指以下六项:

一曰“纳彩”、二曰“问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而这六项分别是什么意思,我给大家依次总结了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不感兴趣的小伙伴也可以直接跳到第二章继续浏览)
“纳彩”,也叫“开剪”。是指男家于迎娶前一个月,将结婚日子提前通知女家,谓“送日子”。男家将给女方的彩布、衣物送往女家,谓“送嫁妆”。并请一儿女双全的有福之妇女,为姑娘裁衣,谓之“开剪”。——引用自头条百科



鸿雁是纳彩常用的礼物
“问名”是指男家在纳采礼后,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及时辰,以便男家卜问,决定成婚与否,吉凶如何;或以为问名是男方遣使者问女方生母的姓氏,以便分辨嫡庶。——引用自头条百科



“纳吉”是指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决定缔结婚姻。——引用自头条百科



纳征,即男方向女方送聘礼,至于聘礼的多少,取决于女方的贫富与身份。——引用自头条百科



请期,俗称送日头或称提日,中国婚姻礼仪之一,六礼之五。即由男家择定结婚佳期,用红笺书写男女生庚(请期礼书),由媒妁携往女家,和女家主人商量迎娶的日期。——引用自头条百科




“亲迎”俗称“迎亲”,是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通常是男家将婚期通知女家后,到成婚日,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接新娘,也有由男家派遣迎亲队伍迎娶,新郎在家等候。——引用自头条百科




在这六项当中,比较特殊且被人关注最多的就是“纳征”,也就是“彩礼”

自西周开始到唐宋时期,“纳征”的演变是最为频繁的。

在西周早期的时候,男方送到女方家的彩礼一般以绛色或者赤色衣物居多,因为那个时候染色技术有限,能有一套颜色喜庆的衣服是很珍贵的事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唐宋时期,男方所付出的彩礼就开始变成钱币或者贵重物品了。



但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都有一个共识:

彩礼的多寡取决于女方家庭的贫富。

简而言之,女方若是出身大户则彩礼数量要多;女方若是出身小户则彩礼数量就要少很多。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古人的观念和现代人不一样。虽然说都是要彩礼,但在古人看来,彩礼重在形式,而不在于数量。

之所以取决于女方的贫富,是因为在封建时代女性的地位比较低,即所谓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条件清贫的女方家庭是不好意思索要高价彩礼的,非要这么做是会被人戳脊梁骨的。



现代结婚,房、车是必备彩礼

另外,在封建时代,女性的生产能力远远低于男性。

这就导致了一个比较偏激的观念:

古人认为,女性到了婚嫁年龄就会成为一家人的负担,为了早日帮她找一个归宿,女方家庭在征求彩礼的时候,也是会按照自身的条件作为参照标准的。

一方面是担心女儿嫁过去吃苦;另一方面也是担心彩礼过高导致女儿嫁不出去。

和前者相比,古代女方家庭更在意后者。






之前说到,对于“彩礼”,古人更注重它的内涵,而非它的实际价值。

在先秦时期,男方给女方的彩礼以“鸿雁”居多。

为什么用“鸿雁”呢?

这是因为鸿雁有迁徙的习性,冬南夏北,无论是什么环境都能有居所,这是符合阴阳定律的,同时也是对即将成婚的新人的祝福。



自汉代开始,彩礼的种类逐渐增多。

除了鸿雁以外,还需要额外加一些喜果、喜饼等具有吉祥意义的东西。

另外,大户人家嫁娶,金银钱币等具有经济价值的财物也开始出现。

不过,这个只局限于公卿王侯,普通老百姓一般是不会直接用钱来表示的,最多也就是要一些猪犬牛羊等家畜家禽作为彩礼的一部分。

毕竟,在小农经济时代,能获得一些具有劳动生产力的东西比钱更重要!



而自唐宋开始,经济价值较高的物品慢慢成为了彩礼的主流。

当然,这里所说的经济价值高并不完全是指钱币等,而是讲究实用性。

例如唐代最常见的彩礼是以下几种:

合欢、阿胶、九子蒲、双石、棉絮、干漆等等

这些东西要么具有食用价值,如“阿胶”;要么具有药用价值,如“合欢”;要么具有象征意义,如“双石”等。

至于铜钱、银两之类的只是占据一小部分。

而且即便是增加了银两、铜钱,那也是男方主动补贴给女方家庭的,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属于“彩礼”的一部分。



合欢花

而彩礼真正开始倾向于货币、钱物是在明代。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加上白银内流,明代的白银数量还是很可观的,民间老百姓手中也能积攒一些白银、甚至是黄金。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古人“形式彩礼”观念的破坏,反而是增强了这一观念。

对于一户普通人家来说,白银等钱物是比较珍贵的,拿出这些东西作为彩礼的一部分,就是想向女方家庭证明自己的诚意。

而女方家庭在收到这些彩礼后,也会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回礼”。

在多数情况下,女方只会抽取其中的一点,比如取一个吉利数字,剩余的仍会还给男方家庭。

至于这么做的原因,前面提到过——彩礼须按照女方的贫富来定,如果超过这一准则,那么女方家庭很可能会名声败坏。



总结来看,古人的“彩礼”其实就是讲一个形式。

因为“礼法”观念的存在,古人尤其是有女儿的家庭十分注重“廉耻”这一点,他们不仅要考虑家族的名声更要考虑自己女儿嫁人的名声。

在古代,如果一个女方家庭在讨论彩礼时漫天要价,那么这件事一定会很快传播出去,街坊邻居都会在背后进行指责。

这对于女方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打击。

事实上,这种事情在古代并不常见,因为讲究“礼法”的古代人对“彩礼”始终是更加注重内涵的。

在这种观念的督促下,是不太可能会催生出“结婚脱贫”的想法的,毕竟在古代人的心目中,结婚就是一件头等大事,新郎和新娘能一起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比什么都重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2-7 13:08 , Processed in 0.064010 second(s), 17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