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59|回复: 0

[国际新闻]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14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作者:参考消息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中国现代诗人臧克家这句诗,如今在英语中有一个含义相应的词——“社会性死亡”(social death),中文网络世界简称“社死”。

一般认为,“社会性死亡”最初见于美国社会学家(sociologist)奥兰多·帕特森(Orlando Patterson)1985年的论著《奴隶制与社会性死亡》(Slavery and Social Death),指的是“人未能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被认为具备完整人性的状态”(the condition of people not accepted as fully human by wider society)。

此后,“社会性死亡”的应用逐步变得多样化。比如,当出现在医疗语境(context of health)下,“社会性死亡”通常指患者不再具有和他人沟通的意识。但“社会性死亡”更常见于社会场景(social settings),而且往往与“社会隔离”(social segregation)相关。西方社会认为,除了奴隶制,其他可能导致人“社会性死亡”的做法,还可能包括种族和性别排斥(racial and gender exclusion)以及种族隔离制度(apartheid)等。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成为现代主要社会场景之一,“社会性死亡”也开始呈现新形式:对于激起众怒的艺人,“社会性死亡”可能指在社交网络上面临铺天盖地的指责,甚至在线下受到抵制(boycott);而对于热衷“发推”(tweeting)的政客,“社会性死亡”可能指几乎所有社交网络账号被永久性封停(permanently suspended)。总之,就是从线上进而到线下,都被当成死了或不存在(treated as if they were dead or non-existent)。如果说网友自嘲的“社死”只是一种调侃,那么对于习惯活在聚光灯下(in the limelight)的艺人和政客,“社死”当真是生不如死的烦恼。(张熠柠)

来源:参考消息网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2-13 21:09 , Processed in 0.055036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