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04|回复: 0

[国际新闻] 福岛近海发生的地震引发的话题:我们应当怎样看待日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24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写乎
作者:刘宏宇




有人特别不喜欢或说不愿意提起日本。骂和讥讽以及闭着眼骂和聚焦下半身的讥讽不算。所以,写下这篇,是有点儿相应思想准备的。

也希望读到题目的人有点儿思想准备——特别嫌恶日本的,不妨跳过不看,别找不高兴。不高兴的事儿已然很多了。

不管跳过不看的了。仅着还想往下看的。先从近前说起。近前,就是前些日子。

(一)日本地震引发的活思想

咱这边厢还过着年的时候,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就又出事儿了——地震。

还是地震。

又是地震。

跟十年前(2011年)的“311”大地震连带海啸的那次,同样地方!

新闻节目讲:日本方面认为,是十年前那次灾难的“余震”。

什么余震啊这是,相隔十年这么久!




这是笔者作为不懂地震的普通中国人闻讯后发出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疑问,并不期待得到无论怎样的答案。可以说,对于“六五后”年龄段的中国人而言肯定与之存在情感隔阂的这个邻国,笔者就其所遭受的灾难而“自然而然”表达出的“关切”,仅限于此;再要“更加”,恐怕得想想去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帮助,才得生发。凭心而论,觉得自己多少有点儿“冷”。没想到的是,在网上看到对这场灾难的“祝贺”、“牛年新禧”和希望灾难扩展、持续、愈发深重的“祈望”,以及后面一大堆“赞”基调的跟帖。

从相当成规模的国人的认知层次论,这样幸灾乐祸式的发声,并不难理解;似乎对于“敌国”,尤其日本,恨之、诅咒之、伤害之,便是爱国。爱国,总是不错的。可是,恨和诅咒,一个是单纯的主观,一个是唯心的虚妄,都并起不到实际作用;至于“伤害”,说了不怕挨喷——还真做不到。至少,“祝贺”地震,发愿让灾害扩展、持续、愈发深重的和后面“赞”着跟帖的那些为数不少的人们,做不到。所以,他们的这种零成本、口惠而实不至的爱国,不客气地讲,基本属于起哄。




(10年前福岛地震)

在由于年龄而注定对“敌国”尤其日本怀有颇具“硬度”的情感隔阂的笔者看来,即便认定了当与“敌国”尤其日本势不两立、你死我活,而欲图对其“伤害”,首先要做的,是“了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大智慧。亦即:就算我们偏偏要选择性遗忘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的关于日本的“要紧话”(比如周恩来总理曾经对中日两国关系“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的提点),而以爱国名义,非与日本及其他“敌国”对立到“不共戴天”,也必须对其有充分了解。

但是,我们“了解”么?我们中有多少人真正对“敌国”尤其日本,有全面而客观地“了解”?哪怕仅仅是有“要去了解”的意愿?

不说其他“敌国”了,单讲日本——除了相声演员口中的“窄溜溜国家”和从抗日神剧到民间段子近乎“率性彰显”、口无遮拦的蔑视、轻怠,以及关于祝贺灾难的激情澎湃的表达,还有——百多年来一直特愿意挂在嘴边的“昵称”——小日本儿。




(二)“小日本儿”之谓投射出的观念

日本是岛国,古代时比较闭塞,也很贫穷。由于闭塞、贫穷及其必然牵带的营养不良、生存空间争夺(战争)、人口结构不合理等多方面因素,加上东亚人种本来的基因,古代及至近古,日本人身材普遍比较矮小,其所持的民族性格或说“国家性格”,在我们这样“泱泱大国”的考量中,也很显“小气”;再加上其陆地领土面积的确够不上“大”,于是得了“小日本儿”的蔑称。事实上,的确也是在直到大约一个半世纪前的“明治维新”之初,日本还是贫穷落后的孤立岛国,大多数日本人,也还是长得挺矮小。

但是,大多数国人或许不知道、不甚了解的是,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也就是距今四十多年前,日本国民的平均身高就已“赶超”了我大中华。大多数从那时候走过来的国人都大概齐知道的是,战后三十年的日本,跃升成了全球范围看都属“顶级”的科技和工业强国,以“远东”的地理位置,与美、英、法、德(联邦德国)、意、加(加拿大)并列为“西方七国”;还把他们的高仓健、山口百惠、少年队,连同砖头录音机,一把洒向曾为“敌国”、为图经济发展而洞开国门的我们,不消一年半载,就把大批国人整得晕头转向,以至于一时间掀起学习日语并进而“向日本学习”的热浪;再让1981年初冬女排在日本拼死绝杀东道主、斩获第一个世界冠军的胜利,把几十年前挨打那口恶气狠出了一下,似乎,曾经的隔阂,就变得很是模糊了;隔海相望的两个国家,相处出了与之前都不同的亲近。

然而,就是在那样的亲近中,我们的嘴头,还是“小日本儿”、“小日本儿”地叫;不同仅在于,这称谓的性质,好像从“蔑称”要向“昵称”转变了。




作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一代人,这样的转变,是需要选择性遗忘历史的。或许,这种心理需求,是中国人的专属。记得跟亲朋笑谈,说体育比赛冠亚季军登台授奖,中国是冠军,日本是亚军或季军,两国运动员高高低低站成一排,奏响《义勇军进行曲》、咱们冠军运动员跟着动情歌唱、唱到“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时候,是否意识到,歌中的“敌人”,就在身边;身边的日本运动员,又会否意识到,冠军的中国人唱出的“敌人”,说的就是他们……

类似这样的笑谈,大概只属于中国人;或者说,只在中国和日本这样的两个国家之间,才会产生这样的笑谈。

如同绝大多数国人都禁不住习惯地叫出“小日本儿”,绝大多数国人也都知道,日本人自己,一直以来,都执拗地将他们的国家称为“大日本”。

不说“明治维新”及甲午海战得胜后的日本曾是东半球经济、科技、军事最强国的“过往”;也不说今时的日本控制、实际控制、经济辐射的众多岛屿所“法理覆盖”的海域已达千万平方公里级别;单说近前些末小事,“大日本”之谓,站在中国人立场上,似不宜赞同,但仍不妨略许琢磨琢磨。

所谓“些末小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类容易惹“敏感”的,不算;事实上,无论是否“敏感”,依笔者看,也都还不能就认为那些是“些末小事”。想说的,是最近微信中无意掠到的一则短视频——日本某城市(据说是东京)显然交通要道上,也可谓“拥堵”的众多大小车辆在并线的动作上相互礼让、井然有序,车速都不快,即便发生摩擦剐蹭也不至于怎么样的那种“不快”,着实演绎出一番慢条斯理、雍容无争的和谐。如果没有“实时”的控制或说“教育”,那就是自觉的、教科书式的诠释“有序的慢就等于快”,很能让观者有所感悟;于是转发朋友圈,题语了三个字——大日本。




有序、合一、讲理地顾及环境和周遭的他人,以形成自觉性的协调,是管理、自律的结果,也是高效、和谐的基础。某种意义上,能够把“小事”做好,做到“没毛病”,就是“大”!

不是说“小日本儿”之谓有多不好,多不合时宜;更不是想说“大日本”就如何合适、正确;只是“大”与“小”的辨证,从来就存在;只是想至少提醒一下自己,叫“小日本儿”的时候,稍微想一下其“大”的那面。

因为仇恨难消,不想跟他交朋友,不待见他,恨他,皆可;蔑称他,也说不上不妥;但得睁眼看、正眼看——连大洋彼岸都时时惕省的这个国家,离我们这么这么的近,不管“交”还是“不交”,提防,总还是要的吧!难不成一句“小日本儿”,就可以当真不屑一顾了?

作为自以为尚有一点点历史知识和历史唯物主义态度的中国人,笔者一向认为并向所能及的范围遍告这样的认为——无论如何,不可小觑日本;无时无刻,都须提防日本;今日之日本,于中国,至少也是第二危险的对手(最危险的“第一”不是美国,美国对中国的威胁,20~30年的较近期来讲,并不如日本),欲提防、对峙、制约,须先了解、懂得、承认其“大”的那面;闭着眼骂,不仅没用,传得广了,传诸后世,还很危险。




(三)由《旭日东升》谈日本崛起

如前述,就便隔着整个太平洋,彼岸煌煌强大的美国,也时时惕省着昔日手下败将的日本,以至于在“中国威胁论”之前,很流行过“日本威胁论”。

有部大约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或九十年代初的美国电影,汉译片名《旭日东升》,就是“日本威胁论”的较典型产物;讲的不是珍珠港,而是拍摄差不多当时在美国的“日本现象”,故事主线是一宗离奇的办公室死亡事件,具体不赘,只讲两个细节:一是熟知日本人的美国人(好像是警察),很用心地教同僚该怎么跟常驻美国的日本人打交道,并给予实践的示范;再就是两个美国人去日本人买断产权的大厦办事,电梯里播放问候和注意事项,是日语的,没有英语对应,俩美国佬丁点儿听不懂,抱怨说不知道到底是在美国还是在日本。

电影及其故事、细节,无不透露出从来忧患意识很强的美国人对日本“软入侵”的焦虑——汽车王国道路上跑的车子,半数以上是日本产;太多科技成果,须与日本分享甚至受制于日本;象征“美国精神”的好莱坞、美联社,一度被日资控股;美国人引以为傲的流行乐之王MichaelJackson(迈克尔·杰克逊)一把签订十年版权是跟日本公司(sony索尼);从来都被认为是“小币种”的日元,横行西方,直接威胁美元霸权……美国朝野惊呼:美国人再睡大觉,醒来后会发现,整个美国都被日本人买下了!

同样曾经刀兵相向,同为最终的胜利者,相比我们,美国居然会“怕”日本,而且“怕”到“神经质”,是可笑,还是狡猾,亦或“生于忧患”?




隔着无边无际的太平洋,美国人很认真地研究崛起的日本和日本的崛起,以执拗地称其为Japan释放“我才是老大”的心理诉求(由于英美等国的坚持,国际上“日本”的标准英译为Japan;而日本人以英文指代自己国家时则更偏向采取日语的音译Nippon)。“二战”以来当惯了全球霸主的他们,无奈甚至含着点儿悲哀地承认,日本威胁论,不都是旨在警醒的危言耸听。

他们倚仗全球资源和即有霸权,挖空心思,换着套路地折腾了十年八年,终于堪堪“制住”日元,狠逮逮地把日本甩出“后信息革命”最前列;他们苦心孤诣、流氓无赖地翻腾日本和紧邻的大中国的关系,一想到这两个恩仇交织两千年的邻居可能联起手来,如同他们曾经跟日本那样,做梦都能吓醒!因为,真有那么一天,首先“被对付”的,就是他们!真要是那么样地“被对付”了,恐怕除了同归于尽般转动“核钥匙”,他们再无可招架!

然而,中国和日本,很可能永远都“凑近”不到能让美国做梦都吓醒的程度。历史的实际发生及其“相去未远”,会让中国对日本存有难以真正消融的芥蒂。应该也必须承认,近代以来,积贫累弱的旧中国,饱受帝国主义蹂躏、摧残、掠夺,其中加害程度最深的,当属日本。同时,人性化地讲,“加害程度”的“最深”,也包括精神层面。

看看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很容易发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人,称外国时,惯说“老英老美”、“小日本儿”,老英、老美、大老美、小日本儿……品出不同了吧——同样是“跪”,也分“甘心”和“不甘心”。泱泱大国,竟被蕞尔恶邻欺负成那样,这口“不服”的“气”,贯穿了整个抗战历程,余波至今!有这口气顶着,一旦翻过身来,仇恨、持续仇恨,蔑视、愈发蔑视,就很容易充斥视听,继而闭塞视听,让我们承载仇恨和蔑视,讴歌战争的胜利,而忘了或说忽略了去研究研究——小日本儿何敢、何能;小日本儿怎样崛起成森森军国,又怎样在自作孽而得的废墟之上再度崛起,以至于大洋彼岸的“大老美”惊叹出《旭日东升》!




(日本小学生的上学路)

(四)彼此了解和研究的严重不对称

大约一二年前,偶然间看到一则资料性质的帖子,讲的是当今国内遍布各类外国间谍的事情,其中明确提到,潜伏在我国间谍(包括对方国人员和其招募的国内人员)人数最多、涉及地域和领域最广的,是日本!

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最晚也是从差不多一个半世纪前开始,日本就从各种渠道,以各种方式、名义,派员到“大清”,进行各种“考查”。当然,其中有一部分是真正的科学性质的考查;但大多数实际就是今天说的“间谍”。

那应该就是日本对近代中国了解、研究、全面了解、深入研究的发端。随着那些了解和研究的铺展、成果累积,走上工业化道路的日本,确立并持续推进从中国攫取资源并以中国为其最主要工业品倾销市场的国策;侵略战争或说武装占领,是这个国策的极端化、爆发式推进;过程中,大批日本人,包括军人、科技工作者、商人、文化人,都很努力地学习汉语汉字以及其实已经落后甚至远远落后于他们的中国的方方面面;而同期的我们,则演义着这样的过程:早期,根本不往眼里夹,权当“家犬啸吠”;后来,权当“喂贼”地割让、再割让,赔款、再赔款;再后,被打上门、打进门,则要么“秒跪”,要么怒气冲天喊玩命;偌大华夏,四万万众,只有个把清醒的头脑,审时度势地恶补功课,绝境求存地创研出“持久战”思维。

其时,若有统计,或可得知,日本人中了解甚至“深悉”中国者,林林总总、浩浩荡荡;中国人中真正“明白”日本的,却少到拿一只手去数都嫌富余。依笔者看,那时候,只有那寥寥可数的几个人,有资格叫出“小日本儿”。




这种相互间的了解、研究在波及人数和相关深度与广度以及持续性等方面的严重不对称,客观地讲,几乎可以认为,一直延续到今天!

今天的我们,对于日本的不了解,相比当初,未见得有长足的改进。

今天的我们,对于日本的轻视、无视,相比当初,甚有过之!

我们真就强大到不用补课,不去正视依然在埋头发展、努力创造、井然有序、曾经施加给我们那么深重那么沉痛灾难的日本了么?

他自称“大日本”,未见得就真的“大”。我们称他“小日本儿”,他就真的“小”么?

日本人知道我们的孔子、孟子、老子、孙子,了解我们的文化、习俗、历史,研究我们的过去、今天……我们知道、了解、研究了日本的什么了么?富士山、樱花、动漫、神户牛肉、AV……还有更新鲜点儿、更复杂点儿、更正经点儿的么?

我们甚至都没个说法来解释解释为什么三十年前日本足球跟我们比都还是个屁而竟在三十年后的今天甩我们十几二十条街!我们甚至没有几个人领略过日本的传统文化。我们几乎没人明白他们古时候为什么动不动就自杀并且采取剖腹这样痛苦而腌臜的方式……




(日本建筑的中国味)

如果有机会,不妨欣赏一回日本的传统戏曲“能”,也叫“能剧”。粗砺点儿形容,可以说“跟哭似的”——凄厉、哀婉,宛若悲鸣……

如同京剧的瑰丽渲染中华的雍容,咏叹调的昂扬挥洒欧陆的华贵,百老汇的热闹彰显美国的随行,上不了大台面的、小小的、跟哭似的“能剧”,映射着属于日本的,贫弱的伤痛,和,孤奋的顽强……

不是说要崇日、亲日,而是要了解,要研究——实在离得太近了!实在之前“缺课”太多了。可以恨,甚至应该去恨,但要恨得有内容、有逻辑、有收获。可以蔑视、蔑称,反正“小日本儿”、“小日本儿”叫惯了,他们乐意不乐意的也差不多听惯了,但蔑视、蔑称的时候,该看到、看清、看懂他的“强”与“大”;最起码,别轻易就拿他当笑话;因为,他不是。与之为邻,无可选择。无可选择之下,恨与蔑视,不如取长补短、惕厉警觉来得重要。




(日本乡村)

【作者简介】刘宏宇,常用笔名毛颖、荆泓。实力派小说家、资深编剧、北京作协会员,“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获奖者。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推荐:

日本的美食刺身与中国的渊源探究

中国三国时期倭人(日本人)是怎么生活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2-13 15:48 , Processed in 0.060407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