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87|回复: 0

[科技新闻] 10.6%,决定中国未来科技的高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12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作者:中国青年网

听到李克强总理说“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科第二十二研究所所长吴健的耳朵一下子竖了起来。

“我们太需要‘十年磨一剑’的魄力了!”吴健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赢得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核心措施,而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领跑的关键,就是加强对基础科研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

如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幅增加基础研究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在吴健看来,这10.6%,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中国未来科技的高度。

卡脖子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未来的科技高度,和数学、物理、化学这些基础学科以及相应的基础研究有什么关系?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复全看来,这的确是普通公众经常误会的地方:大家往往就关注科技创新中的卡脖子问题,认为科学研究或技术应用一定要落地才有用,而忽视了基础学科研究的重要性。

他以自己所在的数学领域为例:数学很多人觉得“没用”吧?但华为的5G技术,就是基于土耳其一项数学研究才有所突破的。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数学在很多关键技术的突破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应用,这中间需要漫长的转化过程。这也是为何科技界总是对“十年磨一剑”的重大成果充满了敬意。

“有的成果甚至需要的是20年、30年。”吴健说。

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中国电科第二十二研究所张明高院士发明的对流层散射通信新技术,从实验研究,到建立世界领先的电波传播理论,历时20多年;而我国的天波超视距雷达技术前期基础研究,前后加在一起耗时近40年之久。

无独有偶,阿里巴巴达摩院院长张建锋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12年前,阿里巴巴在国内率先投入探索云计算,那时并不被业内看好,甚至还遭到一些“冷嘲热讽”,如今自主研发的飞天操作系统打破了国外在云计算底层技术上的垄断局面,成为全球三朵云之一。

“这些都是‘十年磨一剑’的成功案例,但为什么还需要我们不断呼吁?”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建成说,简单来看,就是过去这些年的基础研究投入还不够,鼓励坐冷板凳的氛围还不够。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蔡荣根看来,基础研究主要以问题导向、好奇心驱动、重在讨论争论、个人或者小团队模式为特征,其突破往往来自于长期孜孜不倦地研究某个问题时的灵光一现。而目前来看,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持渠道单一,经费体量小,竞争性项目经费比例过高;另外,基础科研评估周期短、过于强调论文数量,等等。

“我们要做出重大突破,就要耐得住性子,创造能让科技人员长期坚持坐‘冷板凳’的科技评价政策环境。”吴健说。

说白了,就是要加大稳定性的经费投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认为,要想做好基础研究,健全稳定支持机制是题中应有之义。

在他看来,现有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更多是竞争拨付,有助更优秀团队脱颖而出,但一些重大基础问题、需要长期研究的问题、需要潜心攻关的问题,却不太容易得到支持。

“要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原有的机制恐怕难以奏效,还是需要更多信任和支持。”王贻芳建议,要按一定比例拨付长期稳定支持的科研经费,用以解决需长期研究的重大基础性问题。

一个现实问题是,即便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但蛋糕就这么大,如何分配,还是一个问题。

在吴健看来,基础研究不能“大水漫灌”,也不能“撒胡椒面”,要做好两个“选准”:一是选准战略科技领域、重点方向,二是选准有情怀、有理想、耐住寂寞、甘于奉献的团队和负责人,评估要遵循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对项目负责人给予信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也认为,这些正是国家在制定基础研究相关规划时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新时代的基础研究要突出动力性与支撑性、前瞻性与引领性、融通性与颠覆性。

他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 正在两会讨论和审查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也提出,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在他看来,给基础研究做规划要尽量解决几个难题,比如,对成功率的判断、找谁来做规划、规划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检验规划的有效性。毕竟,基础研究的特点决定,人们很难对某个具体研究项目提出具体、详细的指标,或是预见其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从扩大国家重点实验室规模稳住基础研究优势力量的角度,也强调了稳定支持的重要性。

他建议,未来5年,争取新增200到300个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些将对稳定我国广大科研人员潜心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将会产生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

周忠和同时强调,对管理运行机制问题相对较少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应以稳定与提升规模为主,重点是要稳定基础研究的优势力量,保持基础研究总体向好的局面。

“就像对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等不同类型的研究,要给予不同的支持一样,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组优化也绝不能一刀切。”周忠和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2-13 08:53 , Processed in 0.368970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