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62|回复: 0

[国际新闻] 军事围堵加码,经济制裁升级,拜登对中国越强硬,美国受伤越严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5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趣史录
为了围堵中国崛起,拜登着实也是“好好努力了一番”,不仅“继承”了特朗普政府的许多政策,还加强了对中国的制裁措施,公开叫嚣与中国“竞争”。
现在,美国政府在军事方面不断挑衅中国,在经贸方面又“不打算恢复高层会谈”,在科技方面还在“坚持阻挠”ASML对华出售光刻机等高科技产品,妄图以此阻止我国崛起。
但最近,开始有一些美国人指出,军事围堵加码,经济制裁升级,拜登对中国越强硬,美国受伤就会越严重,这是怎么回事呢?



中美“挂钩”:小布什留下的“政治遗产”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实际上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对抗”或者说“竞争”的时间是长于中美之间的“蜜月期”的。
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开启了中美第一段“蜜月期”,此时主要是我国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但这段蜜月期并不长,很快就随着美国对华进行技术封锁而结束。
中美之间的下一段蜜月期则出现在新世纪,在“9·11”事件之后,美国发动了全球性的反恐战争,因为我国可以说是“旗帜鲜明”地支持美国并反对恐怖主义,我国与美国之间度过了一段——到现在为止——时间最长、最为亲密,也是最后一段“蜜月期”。
那时候正是小布什执政期间,尽管美国国内对小布什的执政政策一直有诸多意见,但大多对此事的中美关系持正面态度,称“空前良好的中美关系”是小布什所留下的唯一政治遗产。



小布什
实际上,在小布什在竞选期间一直将中国称之为“战略竞争对手”,承诺将在上任后“保卫台湾”,上任伊始还全盘否定了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但“9·11”事件让小布什转变了态度。
因为当时,中国向小布什伸出了援手,承诺支持反恐战争,这让他意识到中国在安全问题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朋友,因而转变了对中国的态度。
在之后的时间里,小布什支持开放了对中国的投资,还在许多国际金融市场的准入制度上对中国“放行”,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中国在加入WTO之后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并迅速成长为全球贸易大国,美国在经济、财政乃至在安全方面对中国的依赖越来越强。
因而,有分析人士表示,正是在小布什政府执政期间,中美完成了在经济上的彼此“挂钩”,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现在美国难以“制裁”中国。毕竟对于现在的美国而言,要与中国“脱钩”已经十分困难。



虽然美国一直在设法找到一个甚至是“一些”国家来替代现在中国在全球供应链当中的地位,但从现在看来,并没有这样的“替代品”出现,与中国“脱钩”可能将会导致美国经济状况、乃至国内通胀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只会损害到美国自己的利益。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就将放弃围堵中国,实际上,迄今为止美国对中国的围堵一直在“层层加码”。



加码围堵中国,就能够成功吗?

虽然美国政府最近不断放出风声来想与中国进行“沟通”,甚至想要在G20时完成中美两国的首脑会晤,但7月14日,美国彭博社却报道称,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并“没有计划”恢复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是中美双方就试管两国关系发展的战略性、长期性、全局性问题而进行的对话,由之前中美两国财政、外交等会谈“整合”而来,在奥巴马政府时期正式启动,对中美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意义重大。



这一对话在特朗普时期被暂停,一直都没有恢复。早前在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和耶伦频繁与我国高层联系时,外界已经纷纷猜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会否重启,现在耶伦的否认再次打破了外界的期待,并让外界纷纷猜测是否美国将在对华的制裁方面“有所升级”。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拜登政府正在对围堵中国的政策进行“层层加码”。
一方面,美国在经济上继续试图与中国“脱钩”,并想拉着欧洲一起“脱钩”。在“脱钩”一事毫无进展之后,美国又试图通过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制裁和打压,并向欧洲国家和企业施压,迫使其与美国站在同一阵线。
例如,美国政府就不断对荷兰ASML公司施压,阻挠后者向中国出售光刻机,妄图以此阻挠我国芯片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在军事围堵上也正在加码,并试图以此试探中国的“底线”。美军先是在台海不断对中国进行挑衅,甚至派军机降落台湾以试探北京的反应,不断给台湾民进党当局释放错误的信号。
现在媒体消息又称白宫正在计划从伊拉克撤军,以便让美国的战略中心可以更好地转移到亚太地区,并增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
在南海,美军也不消停,不仅时不时就打着“自由航行”的旗号在南海进行挑衅,还毫不掩饰地想要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以及威慑力,迫使周边国家与其站在同一“反华”立场,甚至成为美国亚太战略的“桥头堡”。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美国还刻意推动在此区域的“军事化”政策,营造紧张气氛。



在原本还算相对“平静”的东海,现在日本也在美国的撑腰下频繁挑衅我国,公开叫嚣要联合美国“协防台湾”,甚至将干涉台湾问题一事公然写进了《防卫白皮书》当中,对“一中”政策形成了巨大挑战。
这些近期发生的事件,无一不在表明美国政府正在想方设法对我国进行围堵,企图遏制我国崛起,但美国这样做,就能阻止我国和平崛起的脚步吗?



对华越强硬,美国受伤就越严重

以现在的形势来看,想要依靠围堵遏制中国崛起显然是不行的了。这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想法,同样,美国国内也已经开始有类似的声音出现。
有媒体报道称,美国前民主党参议员、层在奥巴马政府担任美国驻华大使的博卡斯已经明确表示,拜登政府没有找到一个“适当的、谨慎的”方式与中国相处,这是美国正在犯的错误。
博卡斯称,美国越是想在经济上与中国脱钩,将越有可能让美国陷入更加深层次的问题当中,即如果拜登政府继续保持这种对华的强硬态度,可能会严重损害美国的利益。



按照现在美国国内的情况来看,博卡斯的担忧很可能会变成现实。拜登政府为了稳住美国的霸权地位,对华政策是所谓的“全面竞争策略”,如果这个策略放在平常时期,可能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问题是,现在全球正处于“非常时期”。
目前,全球疫情情况可以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世卫组织最新预计全球要到明年才可控制疫情,而现在经济从疫情中恢复的、拥有全球唯一健康大型市场的就是中国。
毕竟现在还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全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全球产业链中脱离出去,尤其是美国这样近年来工业链不断“空心化”的大国。



正是因为工业空心化,让美国不可能在经济上与中国完全脱钩,甚至连“深度脱钩”都做不到。
毕竟一旦如此,别的不说,至少美国将失去自己的廉价商品的供应来源,到时候美国国内的物价还将进一步上涨,甚至也有可能产生物资短缺的极端现象,让美国经济遭到严重损失。
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美国希望能够让拉着盟友欧洲一起与中国“脱钩”,但尽管在美国的干涉下,欧洲议会的决议导致了中欧投资协定的暂停,但欧洲大国似乎对此并不买账。
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都有自己的考虑,在经济上他们当然希望继续推动与中国的合作,以便尽快恢复经济发展。而一些欧洲国家虽然紧跟美国脚步“反华”,但他们大多是欧洲小国,实际上他们“反华”与否对我国崛起、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军事方面能够真正响应美国的国家更是寥寥无几。或者说,有些国家虽然可能为了当下的利益“甘愿”为美国冲锋陷阵,但最终还是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转而放弃与中国的“对抗”。
很明显,澳大利亚正是一个例子,在前期,澳大利亚作为美国的盟友,没少为美国冲锋陷阵,不是与美国一起联合军演,就是跟着美国“制裁”中国,还撕毁了“一带一路”的协议。
但在最近,澳大利亚突然“回过味来”,发现自己被中国“反制裁”失去的市场居然被美国“捡了便宜”,自己的经济发展也已经陷入了困境,现在澳大利亚似乎又开始想办法要恢复与我国的关系了。



有了澳大利亚的前车之鉴,其他国家在准备与中国“对抗”时自然也要再三掂量。实际上,有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似乎正在转为“弱势”,也正是因为如此,美国才希望通过从阿富汗,乃至伊拉克撤军,来将更多力量投入到亚太地区。
从某种角度来看,在美军已经逐渐转为“弱势”的情况下,如果美国还无法获得亚太地区盟友的帮助,那么美国的亚太战略似乎就难以为继了。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拜登政府假如还要继续执行强硬的对华策略,那么受伤的可能只有美国。
毕竟现在中国的经济基本已经从疫情当中恢复,美国对中国的“制裁”也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反而现在中国在全球的朋友已经越来越多。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下,不仅是非洲国家对中国的好感持续上升,伊朗、阿富汗等中东国家也在不断向中国释放善意。



除了中伊协议之外,最新消息显示,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哈迈德·盖特与我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于7月18日举行了会晤。
在会面中,中阿双方强调了对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合作水平以及在彼此关心的问题上相互的声援和支持表示满意,并表示应继续加强这一战略关系,服务于中阿人民的共同利益。
在我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而美国的盟友越来越少的情况下,美国还要继续维持对中国的“加码围堵”策略,最终受到伤害的当然只有自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2-8 14:23 , Processed in 0.062007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