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662|回复: 0

[德国新闻] 中国正在“德国化”?醒醒吧,100年前历史就给出了答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30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包不同





在很多历史学家眼里,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至少有过两位“老师”。
1949年到1978年,是苏联。这段时间里,计划经济一统天下,工业发展步入正轨。
1979年到2018年,是英美。管它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市场经济的大潮凝成巨浪,“世界工厂”成为一块响亮的招牌。
经济在飞奔,英美模式的弊端也愈加显露——贫富分化加剧。
早在2019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对中国城镇家庭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得出的数据令人惊讶:
中国最富有的10%家庭,他们拥有的资产加起来,占到全社会总资产的47.5%。
而底层那20%的家庭,资产加起来仅仅为社会总资产的2.6%。
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这是真的。
与此同时,垄断在加剧。互联网、金融等行业依托先发优势,在一个个“数字山头”上,收租、放贷,躺着赚钱。买不起房、生不起病、苦于996的年轻人,纷纷选择“躺平”。
一场风暴随之而来。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三孩补贴、双减、打击课外培训等词汇轮番出现,“新三座大山”被瞄准,民生幸福成为焦点。
这时候,有声音传来,称我们的第三位“老师”出现了:
中国,正在德国化。
但,真的是这样吗?
1
放弃美国模式,转向德国模式?
再迟钝的人,应该也能感受到过去这场巨变。
在居住问题上,三道红线、信贷管控、二手房指导价、戳破学区房泡沫……房地产税越来越近。
在教育问题上,课外培训被团灭、职业教育被提上重要日程、公办学校停招复读生……中小学生的减负还在继续。
在医疗和养老问题上,药物集采、鼓励创新药、渐进式延迟退休……鼓励三孩政策不断加码。
“新三座大山”正在被掀翻,共同富裕成为主旋律。这时候,冷不丁冒出了一个论调:
我们要放弃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美国模式,走向以高端制造业为主的德国模式。





实际上,这个说法至少有两大误区。
第一,美国的服务业占比很高,但德国的也不低。
服务业产值占美国GDP的80%左右,确实很高。但在德国,服务业同样占到GDP的70%以上。
更进一步来说,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占比都不低,英法日德的服务业占比都在70%上下,欧盟整体的服务业占GDP比重也要达到66%以上。





其实,一个经济体越发达,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口和产业规模所占的比重就会越大,直到远远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比重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因此,美、德的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相差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第二,美国的高端制造业不比德国差。
在国人传统的印象中,德国是数一数二的制造业强国,他们下水道、螺丝刀的例子至今仍在网络上流传。
但实际上,美国在高端制造业上,并不比德国差。简单想一下就知道,苹果、高通、英特尔、波音飞机……哪一个不是在世界独霸一方。





哪怕是德国引以为豪的汽车领域,2020年美国销量前25的车型均为美国本土品牌和日系车,德系车无一上榜。再看看新能源汽车领域,近两年最炙手可热的品牌,是美国的特斯拉。





德国在高端制造业上的“发达”只是相对的,真相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的底子都不错。
当然,随着人工等成本的上升,美国日渐出现了制造业“空心化”的现象。一些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被迁移到了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区域。但那些关乎品牌、设计、标准、专利的产业,依然被美国牢牢抓住手里,从没有外流。
以此来看,“我们要放弃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美国模式,走向以高端制造业为主的德国模式”的说法,是极为片面的。
2
什么是德国模式?
尽管网络上流传的说法存在偏差,但毋庸置疑的是,德国模式有其独特优势。
如果我问你——
世界上有没有一个国家,经济发达,房价还不高,国民还有房子住?
世界上有没有一个国家,制造业强大,金融真正服务于实体,产业工人生活水平极高?
世界上有没有一个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极少大起大落、忽高忽低?
如果有,那一定是德国。
困扰中国家庭已久的三座大山:住房、教育、医疗,德国都解决得比我们好。
首先,在住房方面,德国的住房制度被认为是最成功的。一方面是因为住房供给充足,保障完善,切实解决居民住房问题;另一方面,房价稳定,涨幅和波动远小于其他发达国家。
二战后,德国不仅很好解决了住房短缺问题,还保持了房价的长期稳定。套户比从1945年的0.57提高到2016年的1.02,人均住房面积达46.5平。1970-2017年,德国名义房价指数仅上涨2.3倍、年均增速只有1.8%,同期,英国、法国、美国分别上涨52.8、16.1和12.5倍。





在全球波澜壮阔的房地产大泡沫中,德国实属另类。
为了实现这一点,德国做了几件事:
第一,从1950年代开始,德国政府大量建设公共住房,同时鼓励租房。
第二,金融政策及金融监管下,德国房地产金融化、杠杆化程度更低,房产投机被抑制。
第三,德国土地是市场化的,德国政府鼓励私人自建房,以及小集体共同建房,这种方式促进了土地及房产充分配置,分散了房源和土地,抑制了投机炒作。
一言以蔽之,德国模式的关键在于住宅供给充足、租赁保障完善以及打击投机和暴利行为。
其次,在教育方面,德国的教育和中国不一样,中国基础教育阶段有九年,到初中毕业才开始分流,一部分进入高中继续学习,另一部分进入高职。而德国的基础教育只有四到六年,德国实行“十岁分流制”。
从这个时期开始家庭经济条件不同的孩子就已经开始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接下来的教育也基本是学职双轨的。
而在进阶教育阶段,也就是为进入高等学校做准备的阶段,德国职业教育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双元制,学校学习之外还要进入企业接受培养,也被称为“学徒制”。





半工半读,上学带薪;学校学理论,工厂学技术,毕业发证,并且一般都会提供工作岗位。
最后,在医疗方面保障方面,德国的体制也较为完善。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立法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现代社会保险发源地是德国,来自俾斯麦时期。1883年,德国首先颁布了医疗保险法,这个法律的颁布,开创了现代社会保险的先河。
如今,德国是世界上领先的工业化国家之一,它的经济总量排在世界第四位,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正是由于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倡导建立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市场经济的原则下,德国法定医疗保险服务的范围、项目和内容非常繁多和广泛,德国医疗保险可称得上几乎涵盖所有医疗服务的综合系统。
最主要的是,参加法定保险的被保险人(包括其家属和未成年人)在患病时,不管其当时经济状况如何,都可以得到及时、免费或几乎免费的治疗。





当住房、教育和医疗都得到良好的管控后,民众就没有后顾之忧,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的土壤由此诞生。
3
德国模式有哪些问题?
那么,这种德国模式有没有什么弊端呢?
当然有,拿住房来说,大部分德国人没有自有资产,住房拥有率较低,租房比例较高,德国的住房拥有率平均一直在40%多。一旦碰到经济下行或者萧条,人们的抗风险能力很差。
再比如教育,德国职业教育有两个基石,一是国家高福利政策,二是制造行业普遍高利润能够负担起高工资。说白了,得不断烧钱。
又比如医疗,尽管德国医疗保障完善,但这笔开销最终还是来源于纳税人。很多打工者,交完巨额的社保税费,到手没几个钱。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德国模式下的金融监管力度极大。
一方面,这很好地控制住了金融企业及银行的杠杆率。时至今日,德国是西方发达国家中经济杠杆率最低的,远低于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日本的GDP总值是德国的1.19倍,债务总额却是德国的4.94倍。
这为德国带来了低通胀和低泡沫,金融风险远低于美国。





但另一方面,这也抑制了德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在德国,绝大多数企业的融资高度依赖银行贷款,企业家也不太敢加杠杆,金融环境不太理想。这样的金融氛围,带来的最大苦果就是——
德国几乎完全错过了1990年以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时至今日,美国有亚马逊、谷歌、Facebook等众多的全球互联网巨头,中国也有BAT、字节跳动、美团、小米等紧随其后的互联网企业。在过去数年引领风骚的网购平台、社交网络,几乎都被美国和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所垄断。





反观德国,在互联网领域几乎是透明状态。新冠疫情中,其他国家利用数字化工具在追踪病毒链的时候,德国硬是卡在了保护个人隐私这一关。
过去十年,大部分国家金融业在其GDP所占的比重都在上升,唯独德国是在下降的。中国金融保险业占比从1.8%攀升至8.4%,而德国不仅比二十多年前低,还在逐年下跌。
除此之外,尽管德国一直在强调缩小贫富差距,但事实上,德国的贫富差距极大。
根据德国科隆经济研究所的调查,20%的德国人根本没有任何资产,甚至还有债务;但最富有的1%,拥有的财富高达:
30.2%。
尽管在民生领域一枝独秀,但在往前走的路上,德国却隐隐有掉队的势头。
4
尾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关乎历史的走向。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就是一个世纪之问。
当时的能人志士进行了苦苦的探索——
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失败了;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也失败了;
国民党要搞资本主义,最后留下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最终,把中国人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的,是社会主义,是中国化的社会主义。





如今,生存问题早已解决了,我们来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毫无疑问,无论是英美模式还是德国模式,都各有利弊。德国能够一枝独秀,并在社会治理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经济的中流砥柱,依靠的肯定不仅仅是近年火热的“工业4.0”和“工匠精神”。
每一次大国崛起,背后都蕴藏着先天的禀赋和历史的机遇。抄作业,是抄不来的。
回看我们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历程,市场经济、国企改革、公积金制度、城市规划、教育制度、资本市场……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其实只有一条路——
以我为主,博采众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2-12 17:39 , Processed in 0.089762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