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多模态大模型、Agent ,陶芳波承认身份模型还不是一个已被行业内广泛认可的方向,但在 AI 能读能看也能听、通过调用各种工具帮用户完成任务的未来中,一个思维和用户更同频、能代替用户主动发起任务和验收执行结果的身份模型,也是不可或缺的。
Me.bot 是心识宇宙面向海外用户的 App,它形态类似记事本,但能通过用户日常记录,逐步养成能理解、表达并代表用户的 AI 身份模型。去年 5 月上线后,已获得近百万名用户。今年三月下旬,心识宇宙团队又发起开源项目 Second Me,公开他们的身份模型训练方法。三周内,已经有超过一万人在 GitHub 为 Second Me 项目打上星标,是今年 GitHub 平台上关注度增速最快的开源项目之一。
在陶芳波的终极想象里,人人拥有身份模型,意味着现实中运行的社会网络可以被复制到线上,不过在线上交互的 AI 不受人类打字或讲话速度限制,效率更高。身份模型替代人类收发任务、相互协作,人们将会从被迫使用各种工具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以下是《晚点 LatePost》和陶芳波的对谈。
本次访谈的播客已在《晚点聊 LateTalk》发布,可长按下图中的二维码跳转收听。
创业重定向,从他/她到 “我”
晚点:Mindverse 第一款产品 MindOS 是一个帮用户搭 Agent 的平台,类似 him/her 的集合体。之后团队怎么想到要转型做 me 的?
陶芳波:一是因为技术成熟度。MindOS 上线是在 2023 年,Agent 技术并不成熟,直到今天 Agent 离实际帮用户完成任务也有些距离。二是我们发现很难让普通用户给自己搭一个 AI Agent ,有这样意愿的人很少,多数非 AI 工具对用户来说已经足够好用了。
人和自己相处是最多的。Facebook 帮每个人构筑了数字身份,成为人类世界的基础设施,用 AI 构建数字身份效果会比 Facebook 更好——它不止能承载留言、评论,还可以主动创建新连接。
人也是自恋的。训练一个第二自我,会有种自己变永恒的感觉。在 AI 时代,被超级智能吞噬不是一个假设,而是很多人实实在在的担心。
晚点:所以你们做了两个 AI 分身产品——Me.bot 封装在产品内,开箱即用;Second Me 作为 GitHub 项目,是一个开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