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案例背后藏着一个趋势:AI 营销已经从 “效率工具” 转向 “增长引擎”。就像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说的,“AI 正在重构商业竞争的底层逻辑”—— 企业要的不再是 “省点时间”,而是用 AI 驱动业务裂变。
但矛盾的是,一边是消费端 AI 应用(比如 DeepSeek)的日活持续涨,另一边是调研里 “能说清 AI 实际效果” 的企业依然很少。中欧市场营销学教授王琪还发现一个现象:“从董事会到基层员工,对 AI 的热度是逐渐下降的”—— 高层喊着要做 AI,基层却没感受到实际价值,问题到底出在哪?
绕不开的核心:AI营销的ROI,该怎么算?
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 CTO 刘亚霄曾算过一笔账:“想做基础模型、行业大模型,1 亿美金是门槛。” 这个数字足以让很多企业却步,但他同时也提到,轻量级应用其实能快速验证价值 —— 比如那家靠 AI 剪萌宠视频的宠物用品公司,投入三个月就收回了成本,转化率还涨了 33%。
这说明,AI 营销的 ROI 不是 “一刀切”,得先搞清楚 “你要算什么”。伊利的思路值得参考,它把 AI 的业务价值拆成了四部分:消费者价值(比如更精准的产品推荐)、社会价值(比如更高效的资源利用)、员工价值(比如减少重复劳动)、企业经济价值(比如销量增长)。这种多维评估,比只看 “花了多少钱、赚了多少钱” 更全面。
特赞科技在调研 225 家品牌后,还给出了一个更具体的时间维度:“绝大多数 ROI 计算,我们选了两年周期。” 太短容易陷入 “短期主义”—— 比如只看文案生成速度,忽略长期用户留存;太长又会增加风险,毕竟 AI 技术迭代太快。两年,刚好能平衡 “短期验证效果” 和 “长期价值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