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gn in with Twitter

It's what's happening?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78|回复: 0

AI 能力已经成为工程师核心竞争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27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近日,Meta 超级智能实验室裁员 600 人,有消息称其裁员标准竟简单粗暴地以 “代码量” 为依据。无独有偶,全球知名客户管理软件服务商 Salesforce 的 CEO 也在近期播客中透露,公司已裁撤 4000 名员工。

AI 发展至今,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AI 虽能提升员工生产力,但它真的会完全替代人类员工吗?而近期这些大规模裁员动作,让这个问题变得愈发尖锐。

我近期正在面试软件工程师,“是否了解 AI” 已成为每个候选人的必答题。如今 AI 概念泛滥,几乎所有候选人的简历上都会写着 “热爱 AI、热衷探索和学习 AI 技术”。但这些所谓的 “热爱” 与 “探索”,在面试中往往不攻自破 —— 它们更像是为迎合行业热点的 “表面文章”,候选人并未真正投入时间深耕 AI,也未曾深度使用过 AI 工具。

举个实际案例,我问候选人 “平时编码是否常用 AI 工具”,他们大多会回答 “会用,比如做代码补全”。可当我进一步追问 “用得多吗?AI 写的代码占比多少” 时,得到的答案却惊人地一致:“用得很少,现在 AI 能力太弱,基本没法用。”

听到这句话,我便知道他们从未真正深度使用过 AI 编码工具。无论是 Claude Code、CodeBuddy、Tree,还是国内的通义灵码等,如今的 AI 编码工具早已表现得十分强悍,而这些候选人对此竟一无所知。

“你是否高频使用 AI 工具?比如豆包、DeepSeek?这些 AI 能力有没有真正融入你的工作流?” 答案往往是否定的。目前,多数人对 AI 的认知仍停留在 “知识搜索工具” 或 “简单内容摘要工具”,从未真正让 AI 成为工作的 “左膀右臂”。

如今已是 2025 年,这样的认知显然不符合 “高频 AI 使用者” 的基本要求。基于此,在内部讨论中提出了一个判断:

当前,AI 掌握程度正成为工程师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它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态度层面主动拥抱 AI,愿意尝试新工具、探索新可能,在原有工作流中寻找 AI 赋能的新解法。能力层面持续学习 AI 知识,了解大模型、微调智能体的基本原理,清晰认知 AI 的能力边界,而非盲目神化或贬低 AI。至少要亲手安装几个不同尺寸的 AI 模型,观察它们在同一问题上的表现差异,建立对 AI 能力的直观认知。实践层面高频使用 AI,并将其深度融入日常工作流,借助 AI 提升个人工作杠杆率。一旦真正让 AI 参与工作,就能感受到它 “魔法级” 的信息处理效率,个人生产力也会随之显著提升 ,这时代给予的红利。

若在这三个层面均未达标,可以说他没有拥抱新技术的真正热情。

而对所有软件工程师而言,“终身学习” 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第一原则。更进一步说,终身学习早已不是软件从业者的专属要求,而是所有行业从业者都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

共勉!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10-31 19:23 , Processed in 0.07935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