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微信文章
世界末日再次降临。阿拉斯加的防御雷达发现,一枚不明洲际导弹正飞向美国。白宫接警后计算出,目标正是芝加哥,冲击倒计时18分钟。
此时,总统正在一处篮球馆出席公开活动,被特勤紧急撤离。面对逼近的末日,总统陷入前所未有的犹豫。
副国家安全顾问贝林顿一边在华盛顿街头慢跑,一边在电话会议中气喘吁吁地争取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而国防部长则拼命联系居住在芝加哥的女儿。
得知女儿住在芝加哥却已来不及撤离,在绝望中,他从五角大楼屋顶坠下。
导弹逼近,美国的命运只剩下倒数几分钟……
这是近日冲上Netflix全球热榜第一的新片《炸裂白宫》(A House of Dynamite)。影片今年9月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获金狮奖提名,随后登陆Netflix。
片子以一种近乎冷峻的方式,重现了“核恐惧”这一人类心理底色。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时隔八年的新片,从多视角展现核导弹击中芝加哥前的几分钟,却无法在镜头中找到一丝希望。
如果一枚150千吨级核弹真的在芝加哥市中心地面爆炸,会发生什么?
根据美国新泽西史蒂文斯理工学院(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科学与技术史副教授、核史学家Alex Wellerstein创建的平台 NUKEMAP 的计算,如果一枚当量为150千吨的核弹在芝加哥市中心地表爆炸,火球覆盖半英里半径内的一切将在瞬间蒸发。
从密歇根湖到RiverNorth之间的地带将被每小时500英里的冲击波夷为平地,无人生还。约500雷姆的致死剂量辐射将扩散至SouthLoop、River North与West Loop。
爆炸冲击与高温辐射还会向外延伸四英里,造成三度烧伤并使外围建筑坍塌——波及范围包括DePaul大学与桥港(Bridgeport)区。
预计初步死亡人数为355,560人,还未包括核尘降与后续伤亡。在电影中,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的一名官员估计,芝加哥地区的死亡人数可能达到“一千万直接伤亡,加上下风向额外的10%。”
影片中,芝加哥成为核弹袭击目标。(图源:Netflix @Youtube Trailer)
虽然核弹袭击美国大城市的可能性极低,但芝加哥大学《原子科学家公报》总裁兼首席执行官Alexandra Bell认为,这部影片至少能让公众重新思考核威胁的现实。
《原子科学家公报》设于芝加哥大学海德公园的凯勒中心(Keller Center),由曼哈顿计划科学家于二战后创办,以其“末日时钟”(Doomsday Clock)提醒人类核灾难的危险而闻名。
1947年设立的末日之钟(Doomsday Clock)用钟面隐喻人类面临的全球性威胁,每年一月根据核战争、气候变化及生物科技等风险调整分针。最近为89秒(2025年1月)。(图源:维基百科)
Alexandra Bell观看了电影首映版后表示,她对影片细节的准确性印象深刻:“他们显然很努力地想把程序、细节拍对。”
在电影中,美国战略司令部发射了两枚地基拦截导弹试图击落入侵火箭。片中一人称拦截成功率约为61%,另一人苦笑道:“我们花了数十亿美元,结果就像掷硬币。”
Alexandra Bell指出,影片中描写的拦截命中率“61%”,实际上被严重高估。现实中,防御系统的成功率远低于此——而公众对此几乎一无所知。
她说,即使是核政策专家,很多研究和决策也只是“有根据的猜测”,现实中,美国从未在真实条件下测试过这种系统。她甚至指出:“有一段时间,我们连夜间测试都不敢做,因为不确定系统能否正常工作。”
“我们所谓的核防御,其实是一场‘子弹打子弹’的豪赌。”
编剧诺亚·奥本海默也赞同这一说法。诺亚·奥本海默曾任NBC新闻总裁,并共同创作了德尼罗主演的网络攻击系列《零日》。他偏爱微妙荒诞的内部术语(如“Oval spray, full lid”),但准确传达了一个核心信息:我们未做好准备。
那么,诺亚·奥本海默为什么选择芝加哥为核爆目标?并非偶然。
诺亚在采访中说:“芝加哥是美国的心脏,它代表着——没有人能逃离这种威胁。”
芝加哥位于美国正中,是工业与科学的象征。而更深的隐喻在于:这座城市曾是“原子时代”的起点。1942年12月2日,费米在芝加哥大学斯塔格球场地下室,点燃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座可控核反应堆。
就在电影上线的同一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他已指示“战争部”重启核试验。这也是美国三十多年来首次公开提及核试计划。
Alexandra Bell希望这部影片能让芝加哥人乃至全美公众重新关注“核裁军”这一议题。虽然冷战结束后全球已销毁近57,000枚核弹头,但目前世界上仍有约13,000枚核武器在役,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上升。
评论界认为,《炸裂白宫》既延续了毕格罗的现实主义风格,也完成了一次对冷战叙事的现代重构。
电影片名指向我们如今的世界:一个早已布满足以摧毁地球的陷阱,以至于我们早已不再真正去考虑它。
曾经,《绝对安全》(Fail Safe)、《奇爱博士》(Dr. Strangelove, 1964)和《暮光最后的闪光》(Twilight’s Last Gleaming, 1977)都曾严肃探讨导弹发射,《Threads》(1984)呈现核灾难后的影响。
影片最后,银幕陷入光与尘的模糊。芝加哥的命运未被明说。
留下的,是悬而未决的寂静。
🔔《原子科学家公报》将主办在线座谈会 “专家谈Netflix《炸裂白宫》”,与NUKEMAP创始人威勒斯坦及其他专家共同探讨核威胁与公众意识。
活动免费
链接:https://pages.thebulletin.org/ahod
时间:Thursday, November 6, 2025 11:30 A.M. Central / 12:30 P.M. Eastern
文章图源:Netflix @Youtube Trailer截图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