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11-27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生与死,是人类艺术史上反复呈现的永恒主题,艺术家借助于人在生死之间的终极选择,通过文字、舞台、银幕、荧屏将人的灵魂尽现于世人面前。我们固然不能为此就言称武侠电影个个都是人生的透镜,部部都是“生死哲学”的教科书,但通过对武侠电影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中国文化体系中特有的人生观,以及中国的电影艺术家是怎样表述生与死--这个人类艺术史上这个永恒主题的。
一般说来,死亡总给人一种阴森、惨痛的心理感受,伴随它的是哀号、是哭泣、是眼泪。然而,在诸多的武侠影片中,英雄、侠士的死却被赋予一种立德、明志、殉道的仪式意义:《少林寺》(1982)中的方丈为保护寺院不受逆贼的涂炭,甘以血肉迎烈焰!他的崇高信念升华为一种超越尘俗的义举,将生命与灵魂同时祭献于佛祖,正是在这颗神圣心灵的感召下,少林寺弟子们超度了那些张牙舞爪的官兵。方丈的死恰似一场佛家圣贤在火中涅磐的盛大仪式!同样,《精武门》(1973)中的陈真为救同门师兄免遭日本武士的杀戮,迎着枪弹挺身而出,不幸倒在日本武士的排枪之下。该片的导演罗维以超长的定格镜头表现了陈真(李小龙饰)在牺牲之前腾空跃起的悲壮场景,静态的、雕塑般的影像造型既突出地展现了这位武林豪杰的盖世武功;同时又“塑造”了这位英雄志士不朽的侠义精神!《新龙门客栈》( 1991)里的侠女邱莫言虽然血浸黄沙,身陷茫茫的沙海之中,让大漠、疾风掩埋了忠骨,但她的“消逝”却明显地带着一种殉道、殉情的意义。相比之下,曝尸于狂沙烈日之中的东厂奸贼,则显得死有余辜!
张彻在中国武侠电影导演群体中,素以阳刚、炽烈的影像风格而著称。同时,“英雄死”--是其影片反复出现的道德编码:《大刺客》(1967)里的聂政在与敌手的生死拼杀中,将从肚中流出来的肠子塞入腹内、扎腰再战!这种生死两忘的搏击境界,只有英雄豪侠才能步入。导演张彻以升格镜头“抒写”了中国电影史上的这场著名的“盘肠大战”,堪称武侠电影史上的经典段落。《金燕子》( 1968)中的银鹏被金鞭穿破腹部、又连中数刀,已是步步血印!却依然鏖战强敌,直至尽歼金龙会总舵主王雄的党羽才气断身亡;更悲壮惨烈的还有被活生生砍去臂膀的方刚(《独臂刀》1967)以及惨遭五马分尸的李存孝(《十三太保》197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