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5622|回复: 56

八里台 520 886~~~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12 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八里台 梦开始的地方
八里台承载着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这里总能被站在时尚尖端的男男女女所包围。而在2005年的9月10日,一份标题为《关于八里台文化市场动迁的通知》的文件,确定了八里台最终拆迁的消息。就是这几行简短的文字在天津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媒体的竞相报道,商家贴出的搬迁甩卖标语,论坛、博客上一声声想让它留下来的不舍……一时间八里台成为了人们谈论的话题。
许多人对音乐的追逐从八里台开始,对潮流的把握从八里台开始……它的发展也记录着一个城市十年的变化。2003年春天,“非典”在天津肆虐,人们除了日常的工作学习之外基本上是足不出户,滨江道、和平路等地甚至出现过仅有十几个人逛街的景象。然而八里台的新文化市场却有着不可思议的免疫力。除了两个出入口都由相关人员把守测体温之外,这场灾难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日客流量变化不大,整个市场在一片热闹中度过了“非典”。
据悉,八里台拆迁后将要在八里台立交桥东侧修建快速路,而和平区政府则拟定在市场原址上建一商贸楼。希望这将成为八里台发展的又一个新开始。


[ 本帖最后由 rubthree 于 2006-2-6 19:59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2 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八里台关键词
八里台关键词之打口带
“打口带”:八里台桥下曾是天津最大的“打口带”集散地,就是北京的一些乐迷也来此寻找自己喜欢的欧美原版磁带。随着市场清理,桥下“打口市场”消失了,但作为一个记忆中的关键词——“打口带”,和八里台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八里台关键词之文化
 文化:八里台周边坐落着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以及天津医科大学等高校,也是天津电台、电视台的所在地。提到八里台,人们第一个反应是:这里“很文化”。

八里台关键词之休闲
休闲:每到周末和周六周日,以新文化市场为中心的八里台地区都会人头攒动,时尚的少男少女云集于此,或购书,或淘碟,或买服装饰品,或什么都不买,就是来逛逛……

八里台关键词之时尚
时尚:要想知道天津最前卫、最新潮的装扮,你只要在新文化市场内转一圈就知道了。逛新文化市场的绝大多数是大学生和高中生,年龄段大约在16至25岁之间。从思想观念到穿着打扮,都是典型的新新人类。

八里台关键词之淘碟
淘碟:新文化市场内的CD、VCD、DVD应该是天津最全的。在这里,你能淘到很多主流音像店不易见到的唱片和影碟,特别是欧美、日本和国内的艺术电影。

八里台关键词之摇滚乐
摇滚乐:在八里台,有两家在天津原创音乐界赫赫有名的琴行——“醒狮琴行”和“月光琴行”,很多喜欢音乐特别是摇滚乐的青少年在此学琴,天津若有什么原创音乐演出,你会最先在这里得到消息。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2 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魏风华:饭局八里台 与文学、摇滚和电影有关
魏风华,1975年生人,编辑,诗人。作品见于《葵》、《诗江湖》等刊物,收入《中国新诗年鉴》等选本,著有诗集《还要多久》。

  八里台新文化市场要拆了。在多年以前,我们都不曾预料到它最终的结局。我不太清楚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喜欢这片地儿。只是,每次和朋友出来吃饭,约地点时,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在“新文化”侧门见吧。朋友们就顺口反应一句:醒狮琴行那儿啊。而我住的地方,离八里台差不多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

  或者说,这是一种习惯。饭局开始前,少不了的前戏是在新文化市场里转悠两圈,或者干脆坐在一进门处的太阳伞下看姑娘。旁边是天津最好的私人书店学海书店。等着等着,大伙就都在那家书店昏暗狭小的空间里聚齐了。于是,手里的银子是免不了破费的,那里的书刊总会给人惊喜。

  八里台的饭局,与友谊有关,与打发我们苍白时日的文学、摇滚和电影有关。频繁的日子里,我大约一周要在八里台连转带吃两三次,周围的烧烤店都扫荡过了,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同安道深处的“金顺”。据说,来这儿吃饭的,十个人里头会有一半是文青、影青、摇青。挺好的啊,做个还能坚持点什么的文艺青年,倒也没什么丢脸的。前些天,我的诗集《还要多久》出来后,给朋友们发放,地点仍选在八里台。我早早地到来,烧烤店外是秋天傍晚的景色,我用诗篇和烈酒招待朋友。徐江来了,李伟来了,任知和魏瞳来了,发小寻来了……他们带着刚从新文化市场淘来的书和碟坐在我面前。那一刻,这家小店里有着天津文学最闪耀的亮色。这让我感到温暖,沮丧的生活到底还有欢乐的力量,在八里台昏黄的天空下。

  拆吧拆吧,断却最后一点念想儿。只是,为什么?和很多事情一样,八里台“新文化”的消失,在我们想通之前,已成为定局。有一种复杂的情绪,推土机的轰鸣将和一个年代混淆在一起。它和抒情没什么关系。用“一个时代的结束”来定义新文化市场的消失并不过分。我知道天津深秋的黄昏正在转瞬而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总有人站在同安道和卫津路的交口处迟疑,眼前熟悉的景象将渐渐模糊而去。新文化的八里台已经没有,黄昏里的身影,还会转身奔向同安道上的“金顺”吗?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2 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任知:同学C淘来一堆“糟泔”
任知,生于70年代,诗人、诗评家,现为编剧。业余主持“个”诗歌网站。

  上世纪90年代我上了大学,老狼的《同桌的你》、张楚的《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正弥漫着校园。我那时的学校属于南开大学迎水道校区,本部在八里台,于是常去。立交桥下的打口店、高教书店门口的书摊、桥南的天津音像资料馆,那可是我最难忘的地方。

  大学时有一拨儿喜欢欧美摇滚的同学,每天宿舍里播放着狂噪的音乐。八里台是天津当时的“打口”基地。那时天津打口唱片市场非常繁荣,同学C淘碟发了狂,他隔不了一两天就去看看,每次都搜罗一堆“杂牌”乐队回来,摆弄着那些CD在我们面前炫耀。我们嘲笑他买了一堆“糟泔”,他却不以为然,兴奋得一塌糊涂。

  我也喜欢四处走走,八里台的高教书店是首选。毕竟学习最重要,参考书要买。门口的地摊也让我流连忘返。我在那里面找到了纪伯伦、莫泊桑。还让我买到几本80年代出版的《世界电影》、《外国文艺》。还有八里台立交桥附近的音像资料馆。电影院一直很少放映艺术片,我对电影有全新的认识得益于那时的痴迷,当时音像资料馆每周都给我们宿舍发宣传单,我和同学们对感兴趣的片子做好标记,只等上映时间到来,就跑去看。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2 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江:永远记得那个书店里的外地小伙儿
 徐江,生于196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诗人,多年从事媒体策划及编辑工作。现居天津,专事写作。

  新文化市场的真正兴起,应该是1999年夏天我搬出南开大学校园以后的事。记得那些日子骑了车去那里淘碟买书,每去一次,心里都要叹一声:还是住在校园里方便。

  不过,也许是当初在北京,去书市、旧书店疯狂买打折书的记忆实在美好,回天津后的这十几年,每到店铺云集的街区,我在买书上总会有不解渴的感觉。再加上当年八里台立交桥下音像市场的火爆,和之后新文化市场这方面的相对平淡,八里台新文化市场在我心里的定位,基本还是处在一个“聊胜于无”的状态。话说回来,南开这一带,也再没有比它更成型的文化市场了,早先的“天昱”、“红番区”,还有一直驻扎在那里的“学海书店”……天津的读书人苦,书店这些年是建了一些,可论所进书籍的品位、档次、时效、时尚、学术、文化,类型搭配上能有点讲究的(包括南开大学里的那几个书店),只有八里台的“学海”,可算是书卷气与商味儿兼顾。

  去“学海”一多,认识了操外地口音的看店小伙儿。每次结账,小伙儿都额外再给一点小优惠。今天又去,小伙儿不在,问另一个看店的外地姑娘,说小伙儿去批发市场进书去了。“难道老板不管进书?”“老板不管这事,进书的事主要就是他。”天哪,原来不管“超级女声”系列、《九州》、还是科克托文集、《剑桥美国文学史》、殷海光,都是他老人家一手进的!这孩子不简单。还好,这次我也问明白了:书店下一步迁到同安道,还不算太远。

  八里台新文化市场的拆迁,在一些本地年轻朋友心中所激起的怀念,并不会太输于当初王府井书店改建在北京读者中引发的怅然。当然,时尚些的年轻朋友缅怀的内容肯定比我还要丰富。至少像饰物、军品、四季时装,这么多的专卖店再想在校门口这么方便地一次逛遍,以后也许不太可能了,更不要提各自青春故事的遗迹。

  每一个地方的消失,都难免会勾出人五味的记忆。人与事与物消失,而记忆长存,并不时伴随着岁月的褪色,一厢情愿地在上面添加一些自我的美化与修饰。这本不重要,也恰是疗岁月之伤的所需。真正重要的是,当一个我们尚觉美好的地方忽然消失,大家是回到荒芜的过去,还是迎来一个更丰沛、充盈的现在,或是——将来?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2 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特色店店主
八里台音像店 臧培智
 我是1997年开的八里台音像店,到今天已经是第9个年头了。新文化市场的拆迁,像平客说的,也许是一种进步,将来可能会扩大,商品会更丰富,未尝不是件好事。只要我们保持我们的特点特色,它还是有生命力的。八里台音像店不会消失,它已经是我商店的一个商标,不管是在六里台还是七里台,我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支持我。
沙漠风暴店主 张文胜
刚知道新文化市场要拆迁的时候,我觉得有很大触动。当时在河沿路时就做这个店,后来搬到院子里,这些年风风雨雨,认识了很多喜欢户外运动的人,商户、顾客很多都成了我的朋友。感谢他们,没有他们也没有沙漠风暴的今天。
学海书店 刘永保
我1993年到天津,过来就经营图书。后来在八里台新文化开学海书店,时间长了,认识了很多来买书的朋友。有很多人喜欢和支持我的书店,非常感动。我现在搬到同安道上了,希望在那里还能看到以前的每一个老朋友。
采桑子店主 汪沅
4年以前开这个小店,对新文化市场真的是太依赖了。知道拆迁的消息后特别不平静,我又感觉到这么多人都在支持新文化市场,有大家的支持,新文化市场的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现在采桑子暂时迁到七里台,在一个特别难找的院子里,希望你们能找到我。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2 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十年代后‘s
邢娜:跟春树在八里台买《北京娃娃》
邢娜,生于80年代,《青年文学》编辑,现居北京。

  偶尔回天津总是会去八里台看看。买书,淘碟,跟朋友介绍总是会说,这可是全天津最有文化,最年轻的地方。曾经跟春树在八里台买到了她的《北京娃娃》,她说她每次看到,只要是正版,她就会买一本,那大约是两年前,我陪她在市场中央的大树下乘凉、见朋友。

  八里台在童年的记忆中不过是一个很脏很乱的地方,人群熙攘。我家楼下的8路公共汽车可以到那儿,不过去的机会实在寥寥,只是在从水上公园游玩后经过那里,只觉得车好多,路好难走。似乎跟七里台、六里台也没什么大的区别,只是个地名而已。读小学跟初中的时候最喜欢去的地方是林西路,就像没有规划以前的河沿路一样,礼品店,文具店,租书店不一而足。林西路后来被拆除了,却没有像河沿路一样变成现在的八里台新文化市场。不过幸好那时候还有八里台。

  我那时候读书的地方离八里台骑自行车也就10分钟,中午就可以在这里晃一下。喜欢去醒狮边上的那家小小的书店,看新到的书籍跟新鲜的杂志,老板会把所有的书籍打个8折给我。哪怕是一个人在拐角的网吧上网也不会觉得寂寞。总是会在周末的时候,跟姐们儿去挑碟买书,约人也总是在八里台新文化市场,哪怕不约谁,也是会在这碰见同学、朋友、旧人。


塞宁:在流行文化中迅速地生活
 塞宁:生于80年代,天津人,作家、歌手。2003年出版小说《和妖精嘴对嘴》,2005年出版小说《珍珠饭店》及同名唱片。

  八里台新文化市场开了有两三年了,因邻近大学校区和电台,使得这里的资讯信息和流行的拍子是天津最快最准的。

  每个周六我都会来这里,在这里会看见很多漂亮的衣服和女孩。这里最点睛的地方是一些精致的小店,比如“传奇西藏”。在这里你可以买到纯正的藏饰。请允许我一遍又一遍地提到这里以及康振宇。作为店主的康会像传奇中的大侠一样不动生色地为理想而拼搏,坦然而镇定。他的店子的玻璃门上写着:一双旧靴子驮着一颗疲惫不堪的灵魂。

  以前的新文化市场里可以找到很多其他地方难以找到的唱片和影碟,由于对盗版打击力度的加大,这里的影音市场已失去了往日的热闹劲儿。最初,乐迷和影迷还不适应,大家为失去了淘碟的阵地而埋怨再三。

  这里的图书和杂志值得一说。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整个天津都很少见的一些外省杂志和先锋意味甚浓的属于“小众文化”的“地下”杂志。我觉得很好。但这里的书店的店内设计往往很一般,店主似乎也不知道什么是文化。

  市场还是以服饰店为主,那些服装和饰品处于天津时尚的最前沿,在不知不觉中变换着这座城市的色彩和表情。这些店铺所售商品多以造型前卫取悦顾客,店主追求的也只是钞票。相比之下,像“传奇西藏”这样的被称为“私店铺”的小店更显文化底蕴和品位。但这样的小店在新文化市场内还是不多。

  一个朋友说:“让我们迅速地生活。”我很喜欢这句话。在这个四处在找文化以作谈资可又四处找不到文化的时代,追求时尚的男孩女孩在流行文化中不能自拔。我也是呀。我是这样想,无论如何,只要我们过得快乐,只要我们自己认为很有文化,那么这样的生活就好,那么这样的生活就很有文化。即使我们的生活很迅速,即使那些文化都跟着变得很迅速……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2 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拆迁地图
八里台作为天津时尚聚集地之一,吸引了无数站在潮流尖端的男男女女。而作为八里台“朝圣地”的新文化市场更是聚集了无数人气,里面的各个特色小店也成为人们购物的必到之处。
(注:白色字体为店铺名称,黄色字体为搬迁去处)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2 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2 0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河沿街到八里台。。。眼下全都即将各奔东西了
前一阵听说都要搬到麦购去。还以为只是曾经那块地方没有了
现在看来,真的是散了。。。。。。
虽然现在的八里台没有曾经一时的辉煌,没有刚成立新文化时的经典
但也是天津一个时尚的聚集地
也是在这贫瘠的deutschland整天思念的地方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从河沿路的改造
到新文化的动迁
几年的光景
曾经的记忆
每天下课后
无数次的逃课时
这里一直都在记忆深处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2-15 02:46 , Processed in 0.069881 second(s), 17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