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摘 要:李贽是晚明一位进步思想家和史学家。他以史实为依据,阐述其哲学思想,同时也对传统史学本身作了深刻的反思,形成了自己的史学理论及历史编纂方法。他著作宏富,手法独特,说理透彻,见解精妙,对后世史者影响颇大。
关键词:李贽;史学理论;历史编纂
李贽(公元1527—1602年),号温陵居士,又号宏甫,龙湖叟等。福建泉洲晋江人。是晚明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史学家。他早年鄙视科举,无意官场。后因环境所迫,无奈在26岁时应举并中举人,开始进入仕途。历任河南辉县教谕,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等职。万历八年,因不满官场陋习,他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宦游生涯。此后潜心著述,并在山西,南京等地多次游历,阐述自己的主张,因其所论与时下道学多有抵牾,故处境极为艰难,并最终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1](96)为由逮捕入狱而备受折磨。万历三十年,他在狱中夺刀自刎,结束了自己不屈的一生,时年76岁。
李贽一生以反道学著名,但于史学也志趣甚高,闲暇“时时取史策披阅……尝谓载籍所称,不但赫然可记述于后者是大圣人,纵遗臭万年,绝无足录。其精神巧思亦能令人心羡。”并披露其读史策的目的在“真正圣贤,或以浮名传世,而其实索然,自古及今多少冤屈,谁与辨雪”,[2](P26)即力图去伪存真。辩明史实,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为此,李贽先后写成了《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等著作。而《史纲评要》一书之史文虽非出自李贽之手,但他通过眉批,段后评及对史文的圈、点、抹等手段,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看法。在以上诸书的写作和评点过程中,李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史学理论和史学编纂思想,其中不乏精妙之处。
一、瑕瑜互见的史学理论
李贽生活在晚明时期,当时的社会纷纭复杂;廷臣无耻,官场腐败,道学猖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等等,都不可避免地对李贽产生极大影响,在他的史学理论中,或多或少的得到了反映。总其要者,列如下几点:
其一:否定儒家的历史独尊地位及其是非标准。李贽反对以儒家作为史书记载的主流,他认为申、韩之术“彼等原与儒家分而为六,既分为六,则各自成家,各自成家,则各各有一定之学术,各各有必至之事功”[3](P224)主张给百家以一定的历史地位。他揭露儒家“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的虚伪,把儒者分为:鄙儒、俗儒、迂儒和名儒四等,且评价“鄙儒无识,俗儒无实,迂儒未死而臭”。即是最高等的名儒,也只知“殉节死名”。他认为儒家既无学术源渊,又无创新,只能依门傍户。因此“千万世之儒皆为妇人”。[4](P61)
李贽既反对儒家的独尊地位,自然也就反对道学家将孔子的是非标准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他认为孔子本人就是“操一己之绳墨,持前王之规矩,以方柄欲入圆凿”,[3](P62)是刻舟求剑的典型。而《论语》、《孟子》则是孔孟的懂弟子们有头无尾,得后遗前的残缺记录,根本不能作为至论。如果对这样的人物,论断奉为圭臬,只能是“效之则为颦,学之则为步”是“丑妇之贱态”。[3](P88)鉴于此,他主张变通,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治国之术应及时调整,不能抱残守缺,更不能墨守成规。因此,他对隋末大儒王通“欲以周公之礼乐,治当时之天下,以井田封建肉刑为后世之必当”[4](P527)的言论给予驳斥,从而得出“儒者不可治天下国家”[4](P1)的结论。这就对西汉以来儒家独尊的历史地位及其是非标准进行公开的否定。颇具创新精神。
其二:承认历史进化,提倡民族平等。李贽认为历史是发展的,进化的。他在《道古录,卷一》中论述历史和人的德性的时候,提出历史“今日新也,明日新也,后日又新也”的论断。指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历史的发展总会后胜于今。站在这个立场上,李贽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推动历史进步的人物,倾注了自己无限的热爱和敬仰,对他们作出超越前人的深刻评价。他赞颂秦始皇“祖龙千古英雄”。[5](P85)对其一统六国,废封建,置郡县的措施极为赞赏。对力挽颓势,图谋革新的北宋名臣范仲淹,李贽评曰:“范公何尝死耶?宋亡,范公终不亡耳!”[5](P804),他评价以收复失地为己任而屡次上书高宗的南宋大臣李纲“言言经济,字字药石,非概然敢以天下之重自任,何能言此。”[5](P934)。而对危害国家稳定的昏君能臣,李贽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鞑。他评价苟合取容的孔光“光真畜生也”,[5](P225)对以酷刑实行恐怖统治并最终被弃市的来俊臣,李贽评曰:“还该以炭瓮炙他”[5](P542)。唐宪宗好神仙之术,皇甫荐山人柳泌能制长生药,君臣昏聩,朝政日坏,李贽评曰:“狗山人,驴宰相,何长生之有”。[5](P663)更为可贵的是:他并不受宋以来华夷之辩的影响,对推动历史进步的少数民族英雄人物同样给以讴歌,他赞美匈奴人刘渊:“有汉高,魏武之志。”[5](P799)颂扬为民请命的耶律楚材,称其“兴一利不若除一害”是“真名言”。[5](P10136)他对北朝各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予以与南朝平等的地位。这表明了他历史理论中初步的民族平等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