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471|回复: 1

ZT 旧歌绕梁, 天长地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27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都市越先进快速,现代人的情感价值观,就越似速战速决的方便面。人与人的每日关系,被太多利害条件所影响,在某个角度上看,现代社会要求人们付出精神劳作,但在情感上,逐渐物化的社会却很难回馈一份旧日那种细腻的浪漫和相互执著的忠贞。

  时代是一去不返了,时间和空间都被科技缩小了,最远的“天涯海角”不出22小时航程就能抵达。再辽阔的“茫茫人海”一个长途电话或显像电邮就有如相对见面。新一代对爱恨,对得失,对美满对缺陷的看法都不一样了。那种需要天荒地老来作背景的爱情,越来越少有机会发生。

  但老歌里有个“老好世界”。这空间里倒保有着某些元素,它有对新式繁华的好奇,也有对爱情坚持的信念,有小天地里的双人欢悦,也有整个时代离乱坎坷带来的痛苦。那时的人用情较真,更能深入到心坎里去。因此当一个现代都市人在这社会上受到情感的愚弄或伤害,或甚至感到心情麻木时,很自然老歌的旋律和歌词,就能提供一点“因为回到尘封的过去而恍惚有点永恒暗示”的慰借。也因如此,许多现代都市人,到了一定年龄,因情感上的需要就会翻听老歌,然后在一种因为缅怀而感到安全的状况下,稍得抚慰。

  何止曾经拥有

  一定要天长地久

  不能只是曾经拥有,一定要天长地久。这是新旧时代感情观里最大最大的不同。

  以前的人,相信世上真有一辈子的可能性。因此不能满足于接受短暂。女高音李香兰在电影《一夜风流》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女人对爱情的肯定和执著。《一》片里几首插曲,至今仍是声乐演绎上,也同时是内容上的经典。《三年》里,描写等待的凄苦和怨怼。《恨不相逢未嫁时》却描绘重逢的无奈和懊悔。这些曲子,旋律本身就充满诉求力,加上李香兰听似收敛实则暗涌澎湃的感情,教人每次在不同年龄不同感情理解下重听这些歌曲,都能有新的领会层次。

  除了上述《三年》与《恨不相逢未嫁时》,如《分离》、《初恋女》、《梦中人》、《诉衷情》、《听我细诉》,到今天仍是表白情感的佳作。无论是词,还是曲,它们对爱情的盼望与憧憬,都令人感觉荡气回肠,这些“性情之作”不只印证了一个对情有信有诺的时代,也把东方人的感情细腻境界,永远留存下来。

  不能不认识黎锦光

  你一定听过李香兰的《夜来香》,欧阳飞莺的《香格里拉》,周璇的《春之晨》,白光的《相见不恨晚》。

  也一定听过《王昭君》和《小放牛》。

  黎锦光不只是华语流行歌曲的前辈,他和另一位常常与他合作的曲词家陈蝶衣,两人都是流行歌曲的开山鼻祖和一代巨人。

  黎锦光三兄弟都是爱曲之人。哥哥黎锦晖,1917年就创办了中华歌舞团,那可是中国流行歌曲的摇篮。另位兄弟黎锦扬,毕业于哥伦比亚及耶鲁大学,是早期定居美国的华人作家,他有不少作品搬上音乐舞台,最著名是《花鼓歌》。而黎锦光本身,则是当时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的音乐主任。黎作品很多,化名也多:李七牛,金玉谷,金钢,巾光,农稼,全都是他。

  黎最教人难忘的歌曲,莫过于电影《春江遗恨》里的插曲《夜来香》。此曲由当时“满州映画株式会社”的明星李香兰演绎,李原本就是日本人,本身也是个传奇人物。《夜来香》当时风靡了上海与华北,日本作曲家服部良一将它介绍到日本去,也在日本流行起来。

  黎锦光也为周璇写过好些名曲,《春之晨》、《爱神的箭》、《星心相印》。另一首大家相信都听过的《香格里拉》,由欧阳飞莺演绎,此曲则充满了戏剧感。但黎锦光还有两首改编歌曲是家喻户晓的,那就是历久不衰,改编自广东古曲,非常考歌者功夫的《王昭君》,和改编自湖南小调的《小放牛》。《王昭君》原曲长达十数分钟。改完后也五分钟有余,是许多歌者的考验歌曲。至于《小放牛》,黎锦光原是湖南人,自小受民间小调熏陶,这绝对难不倒他,也同时解释了他创作里有着那股强烈多变的创作生命力。但黎的遭遇并不好,在中国国内那时的政治气候里,晚年只落得穷困潦倒,他还曾以“巾光”笔名,把曲子寄给在香港的后辈姚敏,希望能赚点生活费,境况之困苦,令人鼻酸。

  陈蝶衣写过

  歌词不下五千首

  说到旧曲里的歌词,那就不能不提陈蝶衣。陈写过的歌词不下五千首。不是五百,是五千。我们一直听到今天那句“一颗颗眼泪都是爱,都是爱”,就是他写的。

  旧时歌词,注重文雅优美,暗喻性强,哀怨处能深入听者肺腑,潇洒时又教人荡气回肠。因此歌词创作,一定需要文学修养。陈蝶衣能得心应手,因为他也是当代一位出色的文人。

  《南屏晚钟》、《凤凰于飞》、《前程万里》、《紫丁香》、《晚霞》、《我要为你歌唱》、《我有一段情》,这些大家熟悉的歌,全是他手笔。他还写过五十个电影剧本,还每年写一本诗集。

  对于流行歌曲的写词工作,他曾说:“香港的商人大都叫我写得通俗一点,其实,中国文字都存在了几千年,有什么听不懂的呢,我可以通俗,但绝不能庸俗。”

  说到歌词,老歌里还真有许多优美文字是当时文化人手笔。国泰导演兼制片易文,就写过许多好词,如《第二春》里:“今夜的轻风,吹来了第二春,又把那消沉的夜莺吹醒”。名导演陶秦也写词,《不了情》里的长巷、秋千、冷月,意境凄美。《痴痴地等》也是他写的:“看清楚掠过的影子,才知道又是个陌生的人”。你试试在街灯下悄悄哼两句,很撩人的。

  人物坎坷炼就时代经典

  世上经典,都需要有点传奇作条件。李香兰的暧昧身分,周璇的天真和市侩社会之间反差造成的悲剧,白光的遽然冒起和衰落,这些都是个人际遇上的坎坷。她们红了,她们跌了,烟花般,配合着当时政治的动荡,一边纸醉金迷,一边军阀混乱,到后来还卷入抗战与赤化,套句张爱玲名言:“多少故事就这样被炸掉了尾巴”。人在不安的时空里,益发深感生命的热情可贵,也只有这机会才真正看到情感的真相。这样的心境,就是当时许多作曲家、写词家,歌者们的感情背景。有了这个特殊背景,歌曲里表露的感情,就显得异常饱满。

  白光的歌曲,可说是当代社会人情味的忠实反映。颠沛流离的《何处是儿家》,苍凉如诉的《秋夜》,昏暗低回的《寒夜的街灯》,离世而无奈的《我是浮萍一片》。据说有一次,大概是70年代某个晚上,当时潦倒的白光,曾在湾仔街头贩报。当她听到某个远处传来一阵播放自己的歌,她便下意识地跟着哼起来,当时报摊上有个顾客不以为然,叫她别侮辱白光的歌,她幽怨抬起头,说,“我就是白光”,结果顾客大笑,视她精神有问题。白光一生坎坷,由上海的一代天后到香港后来潦倒的日子,再到后来辗转落户吉隆坡,假如把白光这些歌和这些事迹都串连起来,或是把它们重新制景,连拍成一部电影,那无疑就是几个时代演变的写照。(该有个电视台去拍白光的传奇,一代妖姬,肯定有看头)

  何日君再来

  还是何日“军”再来

  《何》的作曲是刘雪庵。但在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日本版编号里,却说作者是个叫“贝林”的人。当时情形一言难尽,谁都能理解。但这还不是《何》曲的传奇性。《何》的谜团是:君是指谁?它不可能就是电影《三星伴月》里的剧情人物。人人都怀疑它另有所指。

  日本作家渡边龙策在他著作《马贼》里提过它,说它是中国版本的《归来吧苏连多》。曲子写于民国27年,由于有“人生难得几回醉,不欢更何待”,而被人非议过。但当时刚好是上海沦陷期,老百姓唱它时,据说是在等候国军。当时上海,除了对歌曲敏感,对电影也敏感,譬如《木兰从军》就是借历史故事来反日侵略的,许多人认为陈云裳那首主题曲《木兰从军》的军,跟《何日君再来》的君,是微妙的联系。

  岁月常青的吴莺音

  周璇以嗓音清脆嘹亮被喻为金嗓子。白光以低回沉吟喻为低音歌后。而吴莺音,最具特色就是她那极具时代风情的鼻音了。

  吴莺音原名吴健秋,上海人,父亲是工程师,母为产科医生,唯独这孩子对歌唱兴趣奇大。吴原想进考音专,但家人反对,她便偷偷出来唱歌。很快她就用歌声迷住上海,她首张唱片《我想忘了你》销路就盖过当时最红的姚莉和周璇。吴在1946至1948两年内就灌录了五十多首歌曲,教人印象至今难忘的如《明月千里寄相思》、《月落乌啼》、《岷江夜曲》、《恨不钟情在当年》、《郎如春日风》、《好春宵》、《漭漭神洲》。这些经典名曲,带着她特有的唱腔和鼻音,从来没一个旧曲重唱的人可以突破她的成绩。一首好歌需要好曲和好词,但一个原唱者的成功演绎至为重要。一首歌曲最原装的独特个性,往往就是曲子终止后在人们回忆里的意境和风情。无论后来者如何努力模仿,都不易超越。

  中国歌曲打入国际市场

  陈歌辛作曲的“Rose, rose, I love you”,是第一首由外国人支付版税的中国歌曲。它先出现英语版本,过后才有中文版的《玫瑰玫瑰我爱你》。陈歌辛被称为“歌仙”,陈歌辛创作的歌曲几十年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如每年春节华人地区都爱演唱的〈恭喜恭喜〉,还有〈夜上海〉、〈蔷薇处处开〉、〈初恋女〉、〈小小洞房〉、〈莫负青春〉、〈花样的年华〉、〈凤凰于飞〉……周璇演唱了陈歌辛许多作品,而姚莉、李香兰、龚秋霞、白光等当时的明星都曾演唱过陈歌辛的作品。另首洋人熟悉的华语歌曲是“Ding Dong Song”,那是另位歌坛大师姚敏与制片家易文合作的作品。这首《第二春》,被用在由美籍混血明星关南丝主演的影片《苏丝黄的世界》里。由后来60年代流行曲天王歌后静婷所主唱。

  假如要划出个分界线,那么在上海时期的主要歌星是李香兰、白光、周璇、吴莺音、白虹、姚莉、龚秋霞、欧阳飞莺。这批歌星在大陆变色后,有的南下香港,有的回到自己国家,有的仍留中国。

  相对来说,方静音、白虹、邓白英、叶枫、葛兰、刘韵、静婷、江宏、潘秀琼、崔萍这一批,算是香港华语歌曲在50年代冒起的新一代了。

  50年代流行曲中心人物

  姚敏在上海时做过电影院带位,耳渲目染,加上自小对音乐有兴趣,很快就投身歌曲这一行。其实在上海时,年纪轻轻的他就曾露过两手,那首旋律在当时听起来简直是超前的作品《恋痕》,就是他的杰作。《恋痕》今天听来仍不似一首旧曲,这是姚的功力。

  姚敏是个通才。自己也唱歌灌片,玩乐器,拉胡琴,演平剧。他的作品能千变万化,民间小调或外国歌舞,如何也难不倒他。

  他可以为周璇那种嗓子写《月下佳人》,可以为张露的豪放写《小木马》,为刘韵写小调风格的《总有一天等到你》,他为潘秀琼写过多首好歌,教人心醉就是那首《情人的眼泪》。但最有趣还是那首《我是一只画眉鸟》。连不是唱家班出身的钟情,都唱过他红遍一时的作品《你是春日风》。姚敏名曲,数不尽数:《我要为你歌唱》、《春风吻上我的脸》、《江水向东流》、《我有一段情》。姚的电影插曲就更多了,葛兰在电影《六月新娘》里的《海上良宵》,电影《空中小姐》的插曲《庙院钟声》及《台湾小调》。还有那首为叶枫声线特别创作的《神秘女郎》,佳作可谓数不胜数。

  低音歌后潘秀琼和本地旧曲

  潘秀琼可以说是把歌唱带到海外去的始祖。

  早期百代唱片公司一直是香港歌星的天下,能挤身进去又能在那里长期灌曲的本地歌星,就只有一位潘姐。

  除了那只歌词有点奇特的画眉鸟,潘的经典名曲有:《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女儿圈》、《梭罗河之恋》、《情人的眼泪》、《¤厘岛》、《白纱巾》、《意乱情迷》、《含羞草》、《寒雨曲》、《回娘家》。潘的声线在低回中有一种往往教人意料不及的婉转,这是她最大特色。在当时百代,南洋歌星稀少,潘的选曲又多带南洋热带风情,因此是众家之中的一朵奇葩。

  其实,早期本地也有过不少流行歌曲的代表人物。如50年代的巫美玲、华怡保、朱月萍(朱咪咪胞姐)、骆蓉蓉、陈美光、上官流云、舒云和秦淮,他们的大本营就是早期新世界里的新生歌台。而樱花、凌云、樱樱、林竹君、黛玲、梅子、芷玲、白蒂娜、蔡城、黄清元、陈洁、凌霄、黄鹂、梨川、朱江他们,算是60年代末,是很后期的了。本地也有些很具地方色彩的老歌,如《印度姑娘》、《马来情歌》、《多少柔情多少泪》、《踏车小唱》、《三轮车上的小姐》,对了,当年还有一位在黑白电视时代声宝之夜出现自弹自唱的陈锦璧,记得吗?

  能演能唱出色艺人

  谁都知道我会数葛兰和叶枫。因为她们俩是公认能演能唱的大明星。

  葛兰声线宽阔,且受过正统声乐训练。她几乎每戏必唱(连侦探片都有本事安排她唱),也每唱必红。从早期朝气型的《青春儿女》,到娇俏活泼的《曼波女郎》,到华语片里首部职业女性电影的始祖《空中小姐》,再到野性的《野玫瑰之恋》,甚至民初时代背景《啼笑姻缘》里的《唱大鼓》,这女人从西洋歌剧到摇摆爵士,从民间小调到黑人灵歌,她都一一唱遍了。这种功力至今无人能出其右。而只有叶枫,是另一位能在影幕上与唛克风前“稍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明星。

  很多人以为叶枫只能唱低音,或者唱些幽怨的曲子,那当然是不正确的。别看她丰满大只,叶唱起小调可是韵味十足。后来她转投邵氏,好几部电影都没发展歌艺的机会,据说幕后另有人事原因。叶枫的《天长地久》、《好预兆》、《晚霞》都是百听不腻的金曲。

  还有几位明星,虽不能说是唱家班,但也为我们留下一些特殊的回忆。

  林黛,就是一位。

  说真的,林黛还拍过不少歌舞片。从早期《春天不是读书天》到后来《欢乐年年》、《千娇百媚》等等,她歌舞扮相十分讨好。但林黛歌声就真是十分地特殊了,每次听到她的名曲《杏花溪之恋》,才听到“我们俩相爱在杏花溪……”,我就以为唱针刮花了。

  当然也有颇像样的歌唱电影明星。

  譬如钟情。她在电影《那个不多情》和《葡萄仙子》里都有教人惊喜的表现。而国泰的李湄,也是个异数,在电影《桃李争春》里,她果然跟叶枫争个不亦乐乎,那首穿着泳装唱的《卖馄饨》,也曾红遍一时。还有一位,鼎鼎大名的最美丽动物张仲文,大概是受好莱坞艳星玛丽莲梦露亲口唱出英语“The river of noreturn”的影响,张仲文小姐也在她早期电影《情场三姐妹》里,露出一首《叉烧饱》,还一直问人你要不要吃你要不要吃,其实是借形喻物,却也教许多虎视耽耽的男观众傻乎乎地怀念至今。

转自新加坡联合早报现在(副刊)11/03/2001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3-27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听过的歌曲:

《三年》
《恨不相逢未嫁时》
《夜来香》
《南屏晚钟》
《凤凰于飞》
《我有一段情》
《不了情》
《夜上海》
《蔷薇处处开》
《玫瑰玫瑰我爱你》
《总有一天等到你》
《情人的眼泪》
《卖汤圆》
《爱神的箭》

非常喜欢白光的《相见不恨晚》,郑秀文版长恨歌的主题曲。行腔松悠舒展,若不经意而老健沉深,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2-25 06:17 , Processed in 1.214014 second(s), 17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