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922|回复: 4

[中长篇小说] 寂寞的茨威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14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钱定平

奥地利萨尔茨堡(Salzburg)是个人口十二万的城市,以两样“宝物”出名。一是耸立在山上的十二世纪古堡,赫然叫做“高萨尔茨堡”煟龋铮瑁澹睿螅幔欤burg牐二便是音乐神童莫扎特煟粒Mozart牎

一到萨尔茨堡,人们就立刻被这两样东西所“君临”、所“左右”,叫你的神经和五官一起喘不过气儿来。不管人们走进萨尔茨堡的哪个角落,那座城堡老是高高地威严地洞察一切地俯视和监视着你;人们走街串巷,到哪儿也都逃避不了莫扎特;从莫扎特故居、莫扎特诞生屋。到耳朵里灌满他的音乐,像A大调小提出琴协奏曲之类,一直到行人个个嘴里嚼着的“莫扎特巧克力球”煟停铮artKugel牎…

但是,萨尔茨堡其实还应该同另一个名字连在一起。

他就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煟樱簦澹妫幔睿冢鳎澹椋纾保福福保1942

茨威格的魅力究竟又在哪里?

诗是年轻人的花园,有哪能个年轻人不曾读过、甚至写过一两首诗?又有哪个年轻人不曾想要在诗歌里面发现自己?

各种年龄档次的人们都读茨威格,因为,他们也都想在茨威格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诗对于年轻人的魅力,也就是茨威格对于各种年龄档次人们的魅力。人们读茨威格,人们也是想通过茨威格阅读自己,读清楚自己。茨威格有一种力量,一种也许是从他所崇敬的弗洛伊德那里借来的力量,逼使你把自己的内心面貌同小说的主人翁面对面对照。日本人引他为:“打开了弗洛伊德危险闸门的心灵猎手”。你读茨威格,你就会时时想着我,如果我是处在小说主角的境地,我又会怎么样?我是不是也会同他或者她一样,那么迷惘,那么s疯狂,那么失落,或者,那么老是执着于一种感情,“一辈子也没有感到疲倦!”,像《巫山云》里女主角说的。

茨威格以他笔下生花,制作生产出一大群丰美多姿、感情奔放而又命薄缘悭的女性而出名。这一点是高尔基这个苏联文坛的祭酒所特别看重并且指出的。伟大的高尔基毕竟是高尔基,即使在“斯大林主义”如日中天的时候,他也毫不掩饰自已在阅读“资产阶级作家”茨威格的《巫山云》后是多么激动和惊叹。他给茨威格写信道:“这个短篇那种惊人诚挚的笔调,那片对于女人的超人的温存,那派对于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表现力,把我深深地打动了。”难怪高尔基后来同茨威格建立了“最珍贵友谊。”而且,他还把“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的桂冠送给给了茨威格。

不仅如此,茨威格也可说是世界上最了解读者、但又并不曲意取悦读者的作家。他那时代的文学,对于严肃的读者,严肃的作品照样一印就是几万甚至几十万。茨威格在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DieWeltvongestern-ErinnerungeneinesEu-ropaers)里,曾多次不无骄傲地谈到他的书出版盛况。“我的每一本书,当它第一天在德国公开发行时,就要销售两万册。”他那本旷世杰作,但是同目前所谓“畅销书”标准保持很远距离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十二个历史小片段》煟樱簦澹颍睿螅簦酰睿洌澹睿洌澹颍停澹睿螅悖瑁瑁澹椋簦ZwolfhistorischeMiniaturen牐印数达到二十五万,今天仍旧令人羡慕惊叹。

在他生前,根据统计他已经是世界上“被翻译出版得最多的作家”。他曾亲眼看到一个小学生,把自己仅有的一点儿零用钱去买了《人类群星闪耀时》,还不知道看不看得懂;火车列车员因看过他的书而立刻认出了这位作家,而国外海关职员由于读过他的书而向他表示客气和敬意……

最重要的,是他建立和拥有了一个稳定而不断扩大的读者群。这些读者注视着他的文学活动,关注着他的每一本新书,期待着他的下一本书能够给他或她带来一片惊喜,而又并不脱离他们已经熟悉了的、“茨威格式”的感情激越和富丽华美……

我也是属于这些人群中的一员,虽然离他在时间和空间的跨度曾经是那么遥远。

在小学,我就看过家里那本商务印书馆出的《罗曼·罗兰》,作者标明是“刺外格”,翻译者是“杨人缏”。“刺外格”这个名安很特别,而我当时正是“传记迷”。但是“刺外格”的这本不一样,有那么多照片和图画,写法又那么腾挪跌宕、趣味盎然,更像一本小说。它与我当时看过的沉闷的《佛兰克林自传》、干燥的《世界名人传》等相比大放异彩。

后来,在大学一年级的那个春天,在灌满了北京风沙的北大某个阅览室里,第一次读了登载在《译文》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VierundzwanzigeStundenausdemLebeneinerFrau)。我呆呆地坐着,头脑一下子如同被雷击,灵魂忽然间就像被抽空。摊在面前的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的《数学分析教程》煟牵H.Hardy煟粒茫铮酰颍螅澹铮妫校酰颍澹停幔簦瑁澹恚幔簦椋悖螅犚埠茫几十道“数学分析”的繁难作业也好,统统被我抛至脑后去了。

我那时当然没有想到,我今后将会长期生活在他住过的城市,时间比他累计住的时间还要长。而且,我的谋生手段虽然同我当时弃之不顾的数学有关,但是在精神世界里,主观上我却愿意归属于以他为一种象征的文化范畴,那片气象恢弘博大、而又以多样文化和多种语言为支撑点的氛围,以及深深植根于历史感的精神传统。我也同他一样,感到“半个世纪之内发生的急剧变迁,大大超过平常十代人的时间”看到了“人类由在技术和智力上取得预料不到的大大进步,一跃而超越了以往几百万年所取得的业绩”。我更同他息息相通,对于“我们当时整整一代人的遭遇——在以住的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代人像我们这样命蹇时乖”深有感触,灵魂时时产生震荡……

对于这种变迁、这种动荡、这种光明和黑暗的交替胜负,茨威格,像他在《绝命书》煟模澹悖欤幔颍幔悖幔铮犂锼档模“一个格外焦急不耐的人”先我们而去了。我们还活着。我们等到了光明,也等到了一个终于可以自由自在地讨论和纪念他的开明时代。

——摘自钱定平著《欧美琅漫记》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厢情愿的爱——阅读茨威格

会龙山人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发表于不同时期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和《看不见的珍藏》,其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迥然有异,但我却感觉它们有着一脉相承的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描写了爱,一种一厢情愿式的爱。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所描写的爱,撼人心魄:一位痴情的维也纳少女,从十三岁时起就暗恋上了邻居青年作家R,却被迫随母离开了。五年后,她重返维也纳,每天到他窗下等候,被他当作卖笑女郎带回家中,一起过了三夜。他是个朝三暮四的花花公子似的人物,随即就把她弃之脑后了,而少女却因此生下了他的孩子。以后他们还有过很多次相遇,他已全然不记得她了,而她却绝不向他暴露身份,绝不向他呼救求援,只是一个人默默地抚育着他的孩子,独自承受着生活的重担。这种真挚无私、充满献身精神的一厢情愿的爱,也许让人觉得有点儿怪诞和不可思议,但茨威格似乎就是要用这凄婉得催人泪下的爱,来达到在肉欲横流、金钱肆虐的社会里对光明和理想的张扬。“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没有留下姓名的女人在临终前写下的长信中反复说的这句话,是表白?是哀怨?还是鞭挞?反正,一朵美丽的鲜花随着这句话的说出,而在偏僻的角落里无声无息地凋零了,人世之残酷无过于此。

  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那终其一生的爱不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所描写的爱则是短暂的、虚幻的:C太太,一个守寡的中年贵族妇女,偶然在赌城蒙特卡洛遇见一位落魄赌场、意欲自杀的波兰贵族青年。她出于女性特有的同情心,不顾一切地救了他,并想方设法使他摆脱赌场。在此过程中,这位“从来不曾有过激情”的女人突然对他产生了如“雪山突崩、狂风乍起似的激情”之爱,甚至准备为此抛弃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良好的名声。但那个沉溺于赌博的青年却拿着她给的用来还债的钱又投入赌场,并对前来劝诅的她恶语相向、百般羞辱。C太太惊世骇俗的爱,碰到由世俗邪恶构成的坚硬的大墙,一下子就撞得粉碎了。人世间最难得、最美好的真爱,有时在裹挟一切的社会浊流中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然而,没有了这种爱,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

  相比上述两部小说描写的男女之爱,《看不见的珍藏》里的爱则是另类的,但其惊心动魄之处毫不逊色:一个生性节简的退休林务官,终其一生收藏了大量的珍贵画作。他对自己的藏画爱过生命,既使双目失明了,每天也要一幅幅地摸一摸。恰逢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物价飞涨,生活艰难,他的妻子和女儿就悄悄把他的珍藏拿出去卖了,以维持生活,而用一些白纸代替了他的藏画。这位老人就整天守着他那些空空如也的画夹,沉浸在幸福的满足之中。他是幸运的,眼睛看不见东西,能躲开人间苦难,把自己的爱寄托在想像中的美好艺术上,避免遭受美好被毁灭的打击,但那些成千上万的正常人,却只能无奈地面对残酷的现实,任凭自己内心的爱在战争带来的苦难里被摧残殆尽。

  茨威格在上述三部小说中描写的爱,都是单方面的,是发自内心、无所企求的,所以可以称作一厢情愿式的爱。一厢情愿式的爱,在现实社会里不免让人感到有点儿痴愚,有点儿可笑。事实上,这种爱在人世间的种种邪恶、丑陋和残酷面前,总是那么软弱无力,那么不堪一击,那么可悲可怜。读茨威格的这几部小说,在他用犀利的解剖刀展示给我们的人物心灵及由此反映出的社会现实的画面前,我们怎能不感到一种凄凉、一种肃杀、一种理想破灭的痛苦?但如果仅仅如此,我们也不必对他津津多道。在茨威格的这些看似调子低沉的作品中,我分明读出了一股激情:一厢情愿似的爱,代表着人类真挚无私的美好理想,它的毁灭,也迸发出炫目的光芒,照亮了我们这个不理想的社会。也许,茨威格暴露现实之笔,就是要使人们产生痛苦的思索,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某种希望。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孤松)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谈茨威格的《爱与同情》

http://www.csonline.com.cn  2004年02月04日16时3分   来源:星辰在线
 
  
  说到二十世纪前期的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许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这位犹太裔德语作家曾以创作中短篇小说而闻名于世,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和《象棋的故事》等中篇小说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相比之下,他在一九三八年流亡国外时发表的惟一一部长篇小说《爱与同情》却不大为读者所熟知。而作为一部篇幅较长的作品,《爱与同情》全面地展现了茨威格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底蕴。

  《爱与同情》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奥匈帝国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偶然认识了贵族地主封·开克斯法尔伐的女儿艾迪特。艾迪特下肢瘫痪,不能行走,霍夫米勒对她的不幸深表同情,怀着“高尚、侠义”的动机常常去看望她,安慰她。艾迪特却爱上了英俊善良的霍夫米勒,并认为他也是出于爱情才经常来看自己的。但霍夫米勒并没有进一步发展两者关系的想法,当艾迪特表达出内心的情感时,他不免惊慌失措,犹豫不决。而个性刚强的艾迪特却只愿接受霍夫米勒的爱情,不接受他的同情,并表示如果爱情不遂,她就不再继续接受治疗,而宁可立即结束生命。这“同情”与“爱情”之间的冲突最终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在《爱与同情》中,茨威格并没有简单地把悲剧的制造者霍夫米勒描写成一个恣意玩弄女性感情的恶棍。在茨威格的笔下,霍夫米勒是位不乏正义和善良的高尚秉赋的少年军官,而且对艾迪特也确实有几分真挚的柔情。他并不是因为艾迪特身有残疾而嫌弃她,况且艾迪特长得也秀美动人,她的父亲又富甲一方、势力颇广,在正常情况下与她结婚也并无不可。但由于艾迪特的父亲实际上是个出身贫贱的农家子弟,暴富后用钱买来个贵族头衔,而且还是个犹太人,这在当时奥匈帝国那个讲门第、论出身、自视地位优越、高人一等、并有着十分浓厚的排犹思想的军官阶层看来,是最令人不齿的。霍夫米勒虽然为人正直善良,但却有点儿意志薄弱、优柔寡断,做事瞻前顾后、顾虑重重,因而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他喜欢善良的开克斯法尔伐一家,从与他们的交往中获得了心灵的快乐,并希望尽自己所能减轻他们的不幸;另一方面,他又害怕遭到自己团队伙伴们的轻视和嘲笑,极力隐瞒自己与开克斯法尔伐一家的交往。陷于这样狂暴激烈的内心斗争中,霍夫米勒的灵魂也分裂成两个相互对立不断挣扎的自我。这两个自我经常随着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快速地变换着:有时,下午在开克斯法尔伐家,他为自己能给别人带来快乐感到自豪;而到了晚上回到军营,在伙伴们中间,他又为开克斯法尔伐一家“试图把责任强加于自己身上”的“阴谋”而愤怒。全书的故事情节就在霍夫米勒内心世界波澜壮阔的变化和深刻尖锐的情感矛盾中不断推进,直至达到高潮:几经动摇彷徨,霍夫米勒最后订婚,悔婚,决定自杀,匆匆出走,终至抱恨终天。茨威格运用自己擅长的心理分析方法和内心独白手法,对霍夫米勒的灵魂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令人信服地揭示了社会环境影响和人类性格弱点的互动是如何逐步酿成悲剧的,从而使一个乍一看来平淡无奇的故事显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性。

  由于整个故事是因霍夫米勒对艾迪特的同情引起的,茨威格就在书中借康多尔大夫之口表达了自己对“同情”的看法:

  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

  如果说霍夫米勒是前一种同情的代表的话,书中另一位人物康多尔大夫则是身体力行后一种同情的典范。这位医德高尚的大夫因为没能治好一位孤苦伶仃的女患者无法治愈的眼睛,就毅然与之结婚,尽自己所能照顾她,安慰她,使她在黑暗中感受到了生活的光明。康多尔大夫的行为看上去比较极端,其形象有点“高大全”的意味,似乎不具普遍性,但却最真切地表达了茨威格对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的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人道主义理念的张扬。这和他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不遗余力地呼吁交战各国人民捐弃民族偏见、摆脱沙文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影响、停止相互仇杀、反对战争的行为是一脉相承的。

  《爱与同情》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夕。在那战争的血雨腥风即将来临之时,茨威格写作这部以同情为主题的小说,显然还有启迪人们的良知、呼吁广布同情和民族亲善以抵御法西斯理论煽动起来的民族仇恨的意思。在书中最后部份,霍夫米勒在借调动军营而逃避责任的路上良知和勇气终于战胜了怯懦,先后发电报和打电话给艾迪特,想表达自己对她的爱情,以期阻止悲剧的发生,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突然爆发,通信线路被军方占用,艾迪特没能得到他的信息,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个情节从一个侧面昭示了战争对人类美好事物的戕害。

  书的结尾,经受大战磨难的霍夫米勒偶然在一个公共场合看见了康多尔大夫和他的双目失明的妻子,不由自主地落荒而逃。他突然明白了:只要良心有知,任何罪过都不会被人忘却。掩卷沉思,我不由想道:人类的良知什么时候才能达到如茨威格所期望的避免各种不人道的罪过发生的境界呢?(本文摘自《中青论坛——读书时间》)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茨威格自尽前想说

《昨日的世界》[奥]斯蒂芬·茨威格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世界上有这样一位作家,他虽然没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在世界文坛久负盛名,他就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广大的中国读者对他也并不陌生。他出生于 1881年,在 19世纪生活了十九年,度过了自己对世界最敏感,思想最活跃,接受知识最快的青年时代;他在 1942年悲怆地离开人世,正值年富力强的六十岁。他在人类世界中生活得不算长,但跨越了两个世纪,经历了物质文明突飞猛进,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然而社会政治十分动荡的时代。

    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茨威格这本《昨日的世界》写于 1939年至 1940年,是作家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散文作品, 1944年出版,当时作家在巴西自尽已有两年。茨威格当年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出于绝望我正在写我一生的历史。”但这《昨日的世界》并不是主要写他自己的生平,而是写他所认识的人物,写他亲身经历的社会政治事件,写他对时代的感受、对世界的看法。《昨日的世界》副题是: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回忆录,因为书中主观感情的抒发,远远超过对客观事实的描述。透过书中的回忆,展示了当时欧洲文化中心维也纳的时代风貌,记录了从一次大战前夜到二次大战欧洲动荡的社会,披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逸事,揭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描绘了他们的音容笑貌,同时穿插着茨威格自己的各种心迹:欢乐、兴奋、忧愁、哀伤。但全书总的情调是悲观的,因为作家是“怀着绝望的心情”回忆过去。

    茨威格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我从未把我个人看得如此重要,以致醉心于非把自己的生平历史向旁人讲述不可。只是因为在我鼓起勇气开始写这本以我为主角———或者确切地说以我为中心的书以前,所曾发生过的许许多多事,远远超过以往一代人所经历的事件、灾难和考验。我之所以让自己站到前边,只是作为一个幻灯报告的解说员;是时代提供了画面,我无非是为这些画面作些解释,因此我所讲述的根本不是我的遭遇,而是我们当时整整一代人的遭遇———在以往的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代人有像我们这样命运多舛。”

    从作者的自序中,我们看到,他是要给读者讲述他所经历的那个时代的事。真正的历史总是被轻易忘却,一场巨大的劫难,要不了多久往往就被涂抹成淡淡的粉红色痕迹。或许,正是由于对人类的极度失望,茨威格才在个人已经逃过法西斯的劫难,在远离战火的南美仍可过着宁静舒适的生活的时候,毅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为了不让“昨日”的悲剧重演,人类一定要与遗忘抗争,保持对“昨日的世界”的惨痛记忆。(文/贝天祺)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茨威格和他的小说

文/刘宏伟


--------------------------------------------------------------------------------

  20世纪的欧洲文坛上,有三位作家被公认是出类拔萃的中短篇小说家,他们是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里亚克和奥地利的茨威格。而作品译文的语种之多,销售量之大,则以茨威格为最。

  1923年8月6日,高尔基给罗曼·罗兰的信中写道:“斯台芬·茨威格—— 一本关于您的书的作者,是否也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作者?如果是这样,请向他转达我对这个出色短篇的由衷赞赏。这篇东西好极了,他深深地激动了我。”同年8月28日,罗曼·罗兰回信给高尔基:“斯台芬·茨威格——就是您提到的出色短篇的作者,您的要求我将转告,他会感到十分高兴。”

  奥地利作家斯台芬·茨威格生于1881年11月28日,逝世于1942年2月23日,他与妻子在巴西服毒自杀。



  茨威格在他的笔下塑造了众多的人物,最多的还是女性角色。单是从作品的标题中,就可以得知此类题材在数量上占有绝对多数。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的二十四小时》、《家庭女教师》、《女人和大地》、《女仆勒波雷拉》、《既相同又不相同的两姐妹》,等等。

  茨威格最擅长心理描写的手法,他总是喜欢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烛幽洞微,发掘人物内心最隐秘的角落,让我们发现他(她)们不曾示人的一面。在《一个女人一生的二十四小时》中,那个娴静高雅的英籍老妇人C太太,在她貌似平静的外表下,原来有着那样一段惊心动魄的感情经历。要不是在一个特殊的情景之下,她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将其吐露。《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我”,如果不是偶然的机会与十多年前的崇拜偶像相遇,并且再次投怀送抱,外加他们共同的孩子忽然病死等一系列突发事情,“我”同样不会写那“来信”的。

  茨威格笔下的女性是柔情多感的,她们心中向往着美丽的爱情,但却总是阴差阳错,事与愿违。在她们的心灵中,那段瞬间发生的感情成为永远挥之不去的疼痛。同样,茨威格用神来之笔,把小说中人物的痛楚,狠心地移植到了读者的心中,令他们为那些虚构的人物,唏嘘低回,历久难忘。

  茨威格的情感故事中,深含着人类永恒的、含蓄的、高贵的情愫。他描写的女人,都有着一份善良的心地,执着的追求。她们一心仰慕的,是心中认定的高尚的东西,她们愿意用一生的痴情去守护心中的偶像。哪怕那偶像是冷漠的、半真半假甚至是虚伪的。茨威格笔下的女性就是这样可爱、可怜,有着不可思议的痴迷。这些女性总是被沦于“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境地。也正因其如此,她们才有着抓人的魅力。

  茨威格是借助于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的命运,表达了他个人身处乱世,理想主义不得实现,而变得虚幻无助的茫然。



  从茨威格的生存年代得知,他人生中的成熟阶段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度过的。外部世界的动荡不安,波动着作家敏锐的感情神经,促使他用笔不断探询人生的意义。这种探询是所有作家共同的任务,但寻求的方向、方式各有不同。茨威格选择的是开掘人类心灵的角落。

  综观茨威格作品中的人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东西。这些人都是处于心灵的不断挣扎的状态,他们的世界是昏暗的、杂乱的,心境是焦灼、无助的。但他们尽力向上攀爬着,企图抓到救命的树枝或石楞。但他们抓到了吗?作家只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和可能,却没有结果。我们的心和书中人物的命运一起,始终在命运的悬崖边上悬着。

  也只能这样了。作家的乐观只能保持这么多。因为文学作品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产物,而且,作家自身性格的因素也决定着作品的调子。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最好的证明。在物欲横流、爱情堕落成商品、婚姻变质为交易的时代,一个少女能爱得这样忘我,这样无私,这样纯洁,使人像在令人窒息的秽气中嗅到一股清香,在满地污泥中瞥见一朵莲花。这是对人的赞美,对美德的歌颂。是谁造成了他们不幸的命运?时代和社会本来就是畸形的,把正常人压成了畸形,刻画这些畸形人,就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揭露。

  1922年出版的小说集《马来狂人》,标志着茨威格的写作达到了成熟期。《马来狂人》是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齐名。茨威格在这篇小说里,通过心理分析的方法让我们看到人的灵魂深处各种激情的波动。作者在发掘人物内心、刻画人物命运的时候,充满了同情,这是作品扣人心扉、引起共鸣的一大秘诀。在表现方式上,茨威格并没有标新立异,离奇晦涩、怪异神秘的东西与他无缘。尽管他写的人物是被生活压成奇形怪状的畸形人,他们的心灵是扭曲的,但是对他们的表达和描写并不古怪荒诞。



  茨威格生逢乱世,使他有一颗痛苦的文学心。这大概也应了“时代不幸文学幸”的话。但另一方面,与社会的险恶相反,茨威格有幸生活在当时欧洲文化的中心维也纳。几十年中,贝多芬、莫扎特、约翰·施特劳斯父子、李斯特、萧邦在那里生活和活动,群英荟萃,人才云集。茨威格生长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富商的家庭,父亲经营纺织业发家致富,母亲出身于金融世家,属于奥地利上层社会,在他16岁那年发表了他最早的诗歌,从此便踏上了通向大师的道路。

  然而仅有文学的天分和良好的文化氛围,还不足以使一个写作者成为文学大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战争期间,茨威格经受了饥寒和通货膨胀。冬天缺乏燃料,为了取暖,他就坐在床上盖着被子写作,写完一页便把冻得发紫的手指伸进被窝取暖。他看到了很多人无家可归,看见了饥饿。在和人民的接触中,他研究人的灵魂、内心世界,研究历史,以心理分析的方法,去研究历史事件中群众和历史人物的心理和活动。这就使他写出了大批动人的小说和传记,他用饱蘸同情的笔墨描写人们的不幸命运,刻画他们饱经忧患的灵魂。这位熟谙历史、洞悉灵魂的传记作家、小说家,在人们还没有看清法西斯的罪恶企图,还没有觉察法西斯的危机之前,已预感到阴云密布、杀气冲天。可惜他性格中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对此他直言不讳:“我的天性与英雄气概是格格不入的,我并不耻于公开承认这一缺陷。我在任何危险情况中的自然态度总是避免。”

  这个弱点在紧要关头,竟导致了他悲剧性的结局。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2-7 21:31 , Processed in 0.062259 second(s), 19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