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440|回复: 3

在大众被"诗坛芙蓉姐姐"---赵丽华 恶搞之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19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在大众被"诗坛芙蓉姐姐"---赵丽华 恶搞之后(组图) 南方新闻网


国家级女诗人赵丽华在网上演出这幕活剧之后,让人想起了韩寒的名言——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因为装逼的实在不是赵丽华一人,当你看到《宝玉黛玉的演员必须是处男处女》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文章后,你能想象它是出自一位名叫殷谦的、小有名气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之手吗,当你看了《东京审判》这样一部大烂片之后,可知有一个叫韩浩月的人写了一篇“《东京审判》:高群书一个人的坚持和财富大腕们的集体缺席”的搞笑文章为其摇旗呐喊,查查背景竟也是“著名写手”,曾任多个杂志主编。还有无聊的红学家,可耻的红学会,人民大众的智商一再被“文坛精英”们羞辱……

网络恶搞诗人:精英神话的幻灭

这段时间,国家级诗人赵丽华前几年的一些“诗歌”作品被“好事者”放到了网上,在众多网站被无数网友嘲笑,并引发了表示讥讽和轻蔑的模仿热潮———这种模仿居然形成了一个名曰“梨花教”的“诗歌流派”。这位曾担任过“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得过一些奖的“著名女诗人”在网上可谓一夜成名,被戏称为“诗坛芙蓉姐姐”。


国家级诗人赵丽华

“原来我也能写诗”

随便摘录赵丽华被放到网络上的一首诗,就会发现网友之所以如此“亢奋”的原因。他们发现:写诗原来如此容易,只要会打回车键就会写诗。

赵丽华写道:“我坚决不能容忍/那些/在公共场所/的卫生间/大便后/不冲涮/便池/的人”(《傻瓜灯———我坚决不能容忍》)。

一句话拆成几段后就成了一首诗了。对这样的“诗”,“评论家”给了很高的评价。但网友终于发现了这样的秘诀:说话结巴也成了写诗。他们恍然大悟:“我明白诗歌就分段而已/从此我欢呼/诗歌没死/丽华用华丽的诗教育了我/原来我也能写诗”。对这样的“诗”,谁不会写呢?

据报道,当赵丽华听到网络上对她的“诗歌”的批评时,还哈哈地笑了。她将自己的诗歌解释成某种风格,说文无定法,诗歌本来就是人人可以写的。而某著名诗人说这不是什么搞笑,而是所谓的“废话派”。也就是说,在诗人们看来,这样的作品还是诗。可是按照这样的逻辑,这么写也算是诗的话,那么说话结巴就是在写诗。


赵丽华

“恶搞”不过是被压抑后的反抗

网络“恶搞”遭遇制度瓶颈,但仍在燃烧。值得一提的是,很少有人注意到依托网络而存在的这股“解构主义”狂潮的两个特征:网络的开放性和参与性终结了“正搞”的信息垄断和话语霸权;“恶搞”乃是对“正搞”的一种反抗,它拆解了“正搞”的合法化,使“正搞”的神话破灭。“恶搞”乃是“开放社会”对“封闭社会”的一种本能反应,大众基于一直被“精英”恶搞的被压抑的羞辱,固执地要让寄生于“封闭社会”的诸多恶搞无所遁形。

具体到赵丽华身上,她的“诗歌”作品之所以被戏仿,实乃因其身份挑战大众智力太过。事实上他们无意识地认为诗无论怎样都是一种技能,一个“国家级诗人”的水平显然不会太差———大众沉浸于“皇帝的新衣”这样的幻觉中。

赵丽华的“诗歌”作品使大众的心理状态急剧变化,仅仅是顿悟“原来写诗是如此简单”不足以解释他们的反弹,他们还有一种被“恶搞”的耻辱感,而它涉及到对国家级诗人这样的身份“恶搞”的合法性及相应的话语权力支持与资源配给的反抗。

也就是说,是赵丽华及背后的话语权力与资源分配对诗歌和大众的“恶搞”在先,而且过分到让大众识破,才遭致大众的“反恶搞”,即对具有羞辱性的神话的解构。恰恰是具有开放性和参与性的网络提供了反抗体制内的话语权力与资源分配“恶搞”的平台。

权力意志下的价值排序

一个“国家级女诗人”头衔就可以让人看出在中国的特殊语境中赵丽华类的名人的名气与体制的共生关系。这种名气依赖于体制内的话语权力赋予与资源配给而扭曲了人们对于与名气联系在一起的专业领域的评价。所谓的“国家级诗人”(是否相应地也有省级诗人、地区级诗人、县级诗人、乡级诗人、村级诗人?)实质上不过是一种“行政配给”,它的评价标准并非诗歌水平,而是权力意志。

这是一个普遍性的现象,在学术界,“外行领导内行”、“外行评价内行”屡见不鲜。因此,在中国,权力意志渗透得很深的领域,这种现象仅仅从心理学上的“光环效应”、“从众心理”等角度上来解释并不够,因为这类名气依靠的并不是对大众的集体催眠,而是依靠他们在权力指令与资源垄断下对扭曲的评价标准的屈服。事实上,由于体制内所掌握的巨大资源和话语霸权,它无形中强行取代各个领域的专业标准而对在这些领域的人的“水平”进行排序并予以合法化。

因此,“诗坛芙蓉姐姐”当上鲁迅文学奖评委不会让人吃惊。与体制外的批判联系在一起、本来绝对不能侮辱的鲁迅这个符号一旦纳入体制内,就注定了它被侮辱的命运。只是人们没有想到,这种侮辱是如此地过分。

人们尽管在基本的认知层面不会傻到认为一个通过体制内的向上流动获得一定话语权力和资源分配优势的所谓“名人”真的有很高的水平,但由于对权力意志下那套评价标准的屈服,他们还是免不了接受既存体制下对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作家”、“诗人”的价值排序———一个如果不是特别有水平的不加入作协的人,在大众眼中算不算一个作家都很难说。只有当寄生于体制内的名人暴露出他的水平连普通的大众都不如时,大众才会在被羞辱中似乎猛醒,将体制内对他的“水平认定”的外衣彻底剥去。

在大众被赵丽华恶搞之后,也该觉悟了,免得猛醒后,发现自己已经被羞辱过了。

  现摘录赵丽华老师部分诗作如下: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傻瓜灯——我坚决不能容忍》

  我坚决不能容忍
  那些
  在公共场所
  的卫生间
  大便后
  不冲刷
  便池
  的人

  《我爱你的寂寞如同你爱我的孤独》

  赵又霖和刘又源
  一个是我侄子
  七岁半
  一个是我外甥
  五岁
  现在他们两个出去玩了

  《巴松错》

  莜麦菜还小
  就可以吃了
  后来丝瓜结了
  可以每天去摘

  《我发誓从现在开始不搭理你了》

  我说到做到
  再不反悔

  《摘桃子》

  诗人们相约去北京西郊摘桃子
  问我去不去
  我说要是研讨我就不去了
  但摘桃子好玩
  远胜过赏花


  武侠题材的系列组诗:《张无忌》(一)

  张无忌
  和他太师父
  张三丰
  学过一些
  太极功夫
  接着练会九阳真经
  和乾坤大挪移
  他研习圣火令上的武功
  用了一天一夜
  后来他又得到了
  武穆遗书和九阴真经

  《张无忌》(二)

  张无忌和赵敏接吻
  赵敏把张无忌的嘴唇
  给咬破了
  有关这一吻
  电视上处理的比较草率

作者简介:

  赵丽华,曾在《人民文学》《诗刊》《诗选刊》等各大报刊发表大量作品。作品收录各个诗歌选本。2001年先后担任全国文学最高奖“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担任全国“柔刚诗歌奖”评委,担任《诗歌月刊》全国“爱情诗”大奖赛评委及全国“探索诗”大奖赛评委等。个人荣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河北省作家协会奖,中国诗歌学会奖,“诗神杯”全国新诗大赛金奖等。出版个人诗专集《赵丽华诗选》《我将侧身走过》,合集《九人诗选》《中国实力女诗人六人集》等。主编《中国诗选》《中国女诗人合集》等。

网友仿写:

  《忧伤》

  赵丽华老师
  在美国
  是知名的诗人
  而我呢
  独自忧伤

  作者:无名小卒

  拜读
  大作
  循声
  而来
  惊为
  天人
  原来,
  我也可以
  写
  诗

  作者:水木清华

  诗
  好诗
  坏诗
  长诗
  短诗
  水母娇客joke诗
  通通
  不如
  你的
  丽华
  诗

专家评论赵丽华的《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专家评论:

  "在此,我想起当代一位诗人赵丽华的一首诗《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来浅议一下,有利于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个观点,原诗如下: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全诗只有短短四句,十三个字,描述了诗人一个人来到田纳西,举目无亲,做起自己往日喜欢吃的家乡馅饼,活生生地构筑了一个十分立体的“境”,抒发了一种客居他乡的孤独状味,嗅到一种浓烈深刻的思乡情思,令人读完觉思良久,倍感心酸。本诗的题意是“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是十分平实的语言,而诗中的词句,同样朴素自然。诗开首第一句是“毫无疑问”,诗人以冷静而斩钉截铁的一个下定义的手法,让人不容置疑相信她的这句话,是最真实的,是发自诗人内心世界的呐喊。而第二句说“我做的馅饼”,强调是“我”,是诗人本人做了(家乡的)馅饼,并不是路边小滩买来的,可以想像诗人人处他乡,想起家乡的往事,馅饼在这里已包含着整个家乡情结在里边;到了最后两句“是全天下/最好吃的”更是强化深刻了主题。因为她是“一个人”来到异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没人能给她做喜欢吃的家乡馅饼,只有她一个人会做,当然是“全天下最好吃的”!

  通过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想到在寒冷的冬天里,诗人在屋里对着满天飘雪,做着家乡的馅饼,在热气腾腾中乡愁随烟雾缭绕,边吃着馅饼边深深地把亲人思想……

  上面这首诗便深深说明了这个问题,写诗不求专做,不求浓妆,不以华丽的辞藻去哗众取宠,但又不流于直白,寓深刻的情感于朴素的外表中,蕴味十分深远,也即是淡抹而留有余芬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6-9-20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算不算诗吧咱不知道,读读还是挺好玩的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6-9-20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

无语中,感觉那个评价那首一个人来到田纳西的评论者写的更搞笑,居然/从这样的几句/分析出乡愁和/如此高的/意境!:P:P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9-20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争议女诗人开博回应恶搞调笑 “我的诗歌被恶搞正常”
时报综合报道 面对自己的诗歌在网站论坛“遭遇”网友恶搞调笑,掀起仿写狂潮之后,被网友们戏称“诗坛芙蓉姐姐”、国家级女诗人赵丽华15日开出自己的博客,于前天抛出《我要说的话》文章,首次从恶搞、我的诗歌、个人的好诗标准等四方面加以回应:“如果把这件事件中对我个人尊严和声誉的损害忽略不计的话,对中国现代诗歌从小圈子写作走向大众视野可能算是一个契机。”

平俗事物里蕴涵着诗性

在博客文章《我要说的话》中,赵丽华说网上被恶搞的诗歌是2002年刚刚触网时期的即兴之作,当时是想卸掉诗歌众多承载、担负、所指、教益,让她变成完全凭直感的、有弹性的、随意的、轻盈的东西,想变个方式玩玩,或者说是“尝试”,而且她宁可走偏或走到岔路,也不会重复陈腐和八股的旧路。所以,当时只在网上随意贴了下就收起来,知道它们不成熟就没有发表出来,但是没有想到某网站专门挑出这几首出来做文章,有些诗还刻意丢掉几行,显得更不完整,因此遭网友批评在情理之中。

不过,赵丽华表示,她会依然坚持以前的观点,认为那些人性的、客观的、本真的、有奇妙的好味道的、有汉语言的原初之美、有伸展自如的表现能力、给你无限想象的空间和翅膀的诗歌就是好诗。现在,很多诗歌在语感、语速、节奏、内在张力、容空间拓展、文字鲜活和想象力等方面比以前的现代诗歌有所发展。“好的诗歌不是概念化的,它不是粗暴地批评和呵斥我们,它只是尝试着去发现,去提示我们,或者叫醒我们,如果我们在约定俗成的现实面前已经感觉乏味和迟钝的话,它帮我们找到平俗事物里所蕴涵的诗性。”

赵丽华说,国内好诗人很多,写过好诗,他们是正在当下诗歌现场的诗人。“当然我也会拿我自己满意的诗歌出来,以供批评。但如果大家仍说,这样的诗歌我们不买账,那就不买账好了,反正诗歌从来都是少数人的事业。人人皆诗倒不正常了。
好诗不是“圈里互吹捧”

其实,网友争论焦点是赵丽华的“废话诗”到底是不是诗,是不是评论者所吹捧的那样好?网友“无敌白菜皮皮皮”表示一些人对赵丽华的诗说三道四是出于嫉妒。“要看到新诗不同于古诗的独特魅力与风格,不要用旧的眼光和思维看新问题,赵丽华的诗有着激情、愫怀,能根据环境改变,由心的深处自然而然的萌发出诗意,这种诗意是不能模仿的。”l

而网友“飞来的”则表示,是否是诗不能自己说了算,虽然白话可以入诗,但条件就是要有绝大多数人能产生共鸣的艺术感染力在其中。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诗不是人人能写,“如果‘人性的、客观的、本真的、有奇妙的好味道的、有汉语言的原初之美、有伸展自如的表现能力、给你无限想象的空间和翅膀的诗歌我认为就是好诗’仅此就能认为是好诗的话,那乡间一个老农说的话加几个回车,也就是诗了。”
对此,网易网友58.82.40.*深表赞同。他说,诗歌好坏不是由几个所谓专家学者评出来的,要明白诗歌与科学的差异性,诗歌的思想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主观创作的东西,不是客观科学的,应交给大众评审,古时候作诗的人很多,流传下来的有多少?一些圈子里的人想脱离大众去评论诗歌,只能说这叫做“圈子里互相吹捧”。

口语写作让诗更贴生活

既然诗是好诗,那么试问:网友们不懂欣赏的诗歌,全世界的人不懂欣赏的诗,她的诗意义何在?网友“霍飞”表示,赵丽华的诗的创作手法其实有根可循,最高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时兴的“口语写作”,并且在中国诗歌史中曾经产生过类似的尝试用“口语”进行诗歌创作的理论和观点。例如:清末倡导“诗界革命”的黄遵宪就提出“我手写我口”,把大量方言俗语入诗,并汲取客家民歌中的精华;五四时期,胡适的“新诗革命”也是以使用白话写诗作为突破口。但是,诗歌口语化不能等同于赤裸裸的日常用语,是被提炼后进入文学创作的语言。令人悲哀的是,现在很多创作者没有意识到,包括一些著名诗人或评论家,都认为诗的门槛因为“口语写作”的出现而降低,结果给许多人增添盲目的自信,于是大量装腔作势、拐弯抹角的“伪诗歌”出现,口语写作导致泛诗歌论,从而把诗与非诗的界限变得模糊。

对此,“霍飞”说,“口语写作”让当代诗歌更贴近日常生活和个体生命,大量本真、鲜活、充溢生气的口语进入诗歌,为诗歌发展提供新鲜的血液,丰富当代诗歌的语言。不过,对于无遮蔽和装饰的口语的使用并非意味着诗歌写作难度降低,“口语写作”反而对创作者在诗意营造、内在技艺、语感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诗歌理论、诗歌流派、诗歌的写作方式永远都是抽象的,只有诗歌本身是一个具体的个性的事物,无论是口语写作还是其他,最终我们都要到诗歌本身。”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2-24 13:35 , Processed in 0.061370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