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转贴自新浪“方一苇的博客”】
我的“中‘读’手记”——儿童读经教育调查
作者:天涯在小楼(方一苇)
公告栏的一段:择其善者而从之
2006年6月,我开始了对读经教育的全面关注。之后,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孟母堂”事件。一时间,读经教育成为街头巷议的话题。到底是全面开发智慧,还是抹杀孩子的天性?那些流传数千载的典籍,究竟是枯涩的读物,还是郎口的美文?在半年的游走中,我几乎每一天都得到新的启示。
我会在这个博客里公开我的调查结果,尽量作到客观,但不一定尽善尽美,依然希望你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我为什么花费精力、花费时间、花费金钱做这么样一件事情?套用王财贵先生的一句话“不为任何的目的,知识分子的良心”,套用孔子的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套用陶渊明的一句话“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引言
大学毕业那年,偶然的机会,于报纸一角读到国学班招募志愿老师的消息,次日便冒失的闯入那间不大但明亮的雅舍,听到琅琅读书声之后,竟局促不知所措,在老师的指引下懵懂坐到临窗的最后一排,又将老师递过的一沓纸接在手中,那是孩子们正在读的《老子》——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才醒悟孩子们“道德经”都快背完了,而弟子规、论语、中庸、大学,是他们上学期乃至上上学期的课程。
面对这些三到十岁的孩子,我觉得自己才是个小学生,整堂课下来,脸红心跳不止。
这便是我今生来到的第一个读经课堂——天津养正学堂。它的创办者王逸夫先生卖掉家中收藏的字画,购下一套房产做教室,并且聘请教员,免费教孩子们读经,推广古典文化。
那是我第一次发现,孩子们可以如此聪慧而具有灵性,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孩子们可以如此好学,宁可冒着风雪也要缠着爸爸来参加每周一次的读经课程。我只是不解,王逸夫先生为什么要无偿的消耗财力和精力,他想得到什么,他得到了什么?
后来,认识了笑非和河北行唐明德学堂的傅路江先生。笑非是明德的讲师,他的生活真可说是一箪食,一瓢饮,身居陋巷,人不堪其忧……笑非本是个数学天才,却忽然拼了身家性命似的去钻故纸堆,他想得到什么?他得到了什么?
再后来,认识苏州复兴私塾的傅奇先生,见面那天天气相当阴冷,然而走进斗室,看到古色古香的课桌椅,听到傅奇用着很坚定的语气说话,就觉得周身有股暖的气息流动。傅奇的出名是由于开了“淑女课堂”,然而淑女课堂依然分文不取。用他的话说:我想赚钱很容易,但是现在宁要贫寒和朴素的生活,我不想给自己留后路。那么他想得到什么?他得到了什么?
这不是我一个人问的问题,在悉尼读经课堂上,一个四岁孩子的母亲告诉我,一开始,她完全不信任读经,担心浪费孩子的时间,但是看到两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每周奔波在各个会馆之间,上午两堂、下午两堂,免费给孩子们上课,那么不遗余力的推广经典,一定是有原因的吧,所以她决定让自己的孩子试一试。一年多之后,孩子的变化令她惊喜。
我在电视上看到,合肥的小筛子读经班,一年下来费用要两万多,而男主人一个月的工资只有一千多,他们将自己全部的积蓄拿出来做这么一件事呢,然而夫妻俩所付出的心血又何止区区几万块钱。
还有许多人,在了解读经教育的理念后,很快就辞掉自己的工作,一心去推广读经。到底是什么吸引他们?
近些年网络报刊上,许多人指责读经教育如何不合时宜;学校中,老师因为家长的不理解而被迫放弃这种教学模式;学校外,全日制私塾,甚至业余读经班,因不合某些规章制度而被迫关闭。那些反对读经教育的人们,他们的理由冠冕堂皇,他们的态度慷慨激昂,他们指天誓日,说自己为了孩子好。
然而,推广读经教育的人如此做,是为了敛财吗?为了升官吗?为了出名吗?他们如此做,是为了戕害孩子、扼杀孩子吗?
难道在粗暴的指责别人之前,不该先问一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得到了什么?他们又付出了什么?
事实上,这些问题正是促使我探询读经教育的原因,而当我深入这个群体,当这些问题迎刃而解、烟消云散之后,我竟觉无法抽身其中,因为它使我意识到,读经教育不仅是挽救中国文化那么简单,它关乎你我的命运,还有教育的未来。
注:
本文所涉及的人物及事件均真实存在,绝无杜撰。但对他们的称谓,有些为真实姓名,有些为其网名,有些称呼字或号,还有些当时只记录了他们的姓氏,故用某老师或某先生等来称呼,另有一些采用化名。在我看来,名字只是一个代号,更重要的是,关注读经本身。
另外需要申明的是,本文中许多观点,尤其教育理论方面,大部分均有出处。其中读经理论主要来自于王财贵先生的研究,如涉及其他,我将尽量在引用时注明。由于调查过程中很少录音和笔录——当然也是为了更轻松愉悦的沟通交流——故难免出现记忆偏差,有所错漏的情况。
期间与一些当事人实乃偶然相遇,或于网络上未曾谋面的交流,因此写这篇调查报告之时,并不敢保证已经所有当事人许可,便他们的故事和观点公开发表,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我在许多地方隐去了他们的真实姓名。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大范围和长时间的关注某一事件并形成长文,由于经验的缺乏,各环节亦难免有考虑不周之处。
教育是一件大事,之所以拉拉杂杂注解了这么多题外话,实是担心由于我自己理解力和表达力的偏差,更无对于儿童心理学及教育学的深入钻研——尤其是并没有深厚的国学功底,也无法做到熟悉所有的经典——从而影响到人们对于读经教育的认识。
我因对于中国教育和文化的忧心,加之职业本能来关注这样一件事,如在引用或借用某些观点,或介绍某个事件时出现错失及偏颇,欢迎批评指正。尤其希望大家都能秉承客观和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读经,无论你认为它是对的或不对的,太过还是不及,只要你真愿关注,就用心去了解和发现它,我的文字仅供参考,更加可靠的是你自己的眼睛和头脑。
第一部分 初识读经教育
一 天之不可遇盗也
从准备写这篇文字开始,就一直在想它的开篇应该什么样。曾经想要引用王财贵先生的大声疾呼“我们要救我们的孩子”,也曾想用蔡礼旭老师一直推广的《弟子规》中的“首孝弟,次谨信”,还曾想干脆就搬出子曾经曰过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然而最终,我却放弃了他们。
“天之不可遇盗也”——也许你会纳罕于它的出处和含义,又或者,你会因自己的孤陋寡闻而心中暗想,莫不是出自某篇名典?然而事实是,它出自于一个四岁女娃之口。一位叫臧立才的父亲在一封报喜信中写道:“女儿(2002年1月8日出生)二岁半时,她已能熟练背诵古文《王羲之.兰亭集序》了。在她三岁时,我偶然间看到您的(按:指王财贵先生)演讲录像,遂在女儿身上实践。截止目前,她已背完整本《老子》、《论语》十二篇、《长恨歌》、《琵琶行》、《孔雀东南飞》以及百余字的诗词若干。惊奇的是,今年4月的一天,她竟然要给我‘作诗’,于是我就把它忠实地记录下来,命之曰:《婷婷语录》。”
我引用做题目的这句话,就出自《婷婷语录》,如果诸位有兴趣,也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当有许多意外发现。
婷婷作诗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在深圳梧桐山,有一个叫可名的五岁男孩,当他背完《易经》之后,妈妈有意无意的拿来小学高年级的奥数题给他做,不想一些大人都做不来的题目,这小孩童竟都答对了。
在厦门,有一个叫卢圣元的八岁男孩,一次跟妈妈逛书店,妈妈拿着《猫和老鼠》碟片,跟一本《野人的呼唤》,要他只能二选其一,他二话没说选择了大部头的书。到现在为止,卢圣元已经读了数百本书,除了中国名著外,还有外国经典名著。看这些书卢圣元就像其他小朋友看小人书一样津津有味,而且还能用最精简的语言概括书中大意。
还有一个叫林依奴的十五岁女孩,从小学三年级起接受中英文读经教育,如今已经可以把“莎士比亚”翻译成中文,把“论语”翻译成英文。
更神奇的是台湾玉铉老师带的班级,自从一年级开始读经以来,他们不仅能在二年级开学的第一个礼拜就自学完整个学期的数学课程,而且在全校体育比赛和美术创意比赛中都拿了第一名,就连全校几十班级的“体育精神总锦标”评选,也是这个低年级的班获得。
在大陆,也有许多采用读经教育的小学教师,济南的明磊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的学生在一次作文中写道:“过去的日子如春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但语文,可以把那美好、甜蜜的记忆记在纸上、铭在思想里。”这些孩子喜爱语文、喜爱经典、喜爱写作,为了鼓励他们,明磊老师将他们的作文、诗词集结成册,编辑了属于他们的《萌芽集》。
我举的这些例子,只是全世界千千万万读经儿童中的冰山一角。他们这样优秀、出色、热爱学习,并不因为他们是智力超常的儿童,也不因为他们的家长老师与众不同、格外严格。事实上,玉铉老师说过自己“是世界上最轻松的老师”。这些孩子之所以显得聪明异常,并不因为那些外在的原因,而在于孩子的天性本来就该如此“聪明”,是读经教育的训练,使他们保留了天性中的灵气,他们不是“变得”聪明,而是因为“没变”才聪明,如此而已,但期间的道理,又有多少人能想通呢?
山东莱州有一个很有天赋的小男孩,一般的孩子一两周乃至一个月才能背完的老子五千言,他四岁的时候用两天就可以背下来。孩子的母亲非常高兴,但是上小学后,孩子的父亲却坚决不让孩子再读经典了,他认为孩子能背两本古书就可以,没必要再去浪费时间多学。可他没想到的是,因为孩子自身就聪明,加之接受读经教育后记忆力和理解力都超过同龄的孩子,学校的学习内容太浅显,已经无法引起他的兴趣,以至于上课经常走神、说话,成为老师最头疼的学生。大概也正因此,孩子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差,从开学初的门门一百分,到后来变成后进生。
这个实例,就是典型的以大人的心胸来压抑儿童的天性,孩子的父亲以自己成年人的视角看待孩子的心灵,以为让他轻松过日子,不要有过多学习的重压就是为他好。殊不知,儿童在这个年龄,最需要的就是学习。孩子心灵中可以承载的东西,是大人所无法想象的,如果孩童时代给予他充分的养料,那么一辈子都将享用不尽,相反的,如果遏制他自由生长的智慧,那么在成年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幼年时那样容易吸收养分,培育智慧的心灵土壤就变得干涸坚硬,甚至以这干涸坚硬的心灵去干涉下一代的生长,自以为是的认为人类的心灵从出生开始就应当是如此干涸坚硬,从未有过丰沃松软的时刻,这不是很可笑吗?
有很多成人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让那么小的孩子读那么艰深的书他能理解吗?把这些成人都不懂的东西死记硬背不是摧残孩子吗?他们读了这样的书以后会不会失去孩子天真的个性?那些旧时代的思想灌输给孩子他岂不是跟不上时代?等等等等。
当然,这些问题也曾经久久萦绕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不过我当时也在想,如果这些问题真的存在,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应用它达数千年之久,而在这数千年中,始终领先于世界呢?后来我深入接触到读经教育的内核,发现这些问题已经有人给出了明确令人信服的答案,但令我深具震撼的却不是答案,而是答案背后那一个个真实存在的故事,我始明白华夏民族延递千年不衰的奥秘。
在后面的文字里,我将会以所见所闻解开一个个谜团,给所有看到这篇文字的人一个满意的答复。但在此之间,我依然要不厌其烦的重申一件事,就是实践永远比理论更重要。千万不要用成人简单“幼稚”的想法去揣度丰富多彩的世界。好像那个叫婷婷的四岁女孩说的:天之不可遇盗也。她到底想说什么我不敢胡乱猜测,但以我一个成人的所知来看那表面的意思,好像是在说,如果有强盗抢走了世间最宝贵的东西,那么即使是天也没有办法了。
现在我要说,如果家长用强盗逻辑去对待孩子,认为你就应该怎样怎样,人为的干涉他智慧萌发的自由,那么也是没有办法的了。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家长,如果你真的爱自己的孩子,你希望他一生都有健全的人格和享用不尽的财富,你愿意他快乐充实的生活,那么就应该静下心好好了解读经教育是怎么一回事。
最后,附录一段记者与那个八岁孩子卢圣元的对话,有些道理从一个孩子的嘴里说出来,更容易令人信服——
(以下节选自《东南快报》记者林雪萍、薛德芳)
没见到卢圣元之前一直在想,一个天天捧着《论语》《孟子》读书的小孩,是不是比一般的孩子多了几分古板,少了几分天真。但是见到他之后,彻底改变了这种想法。他不仅没有想象中的严肃和不苟言笑,甚至比一般孩子更加调皮、机灵。他很爱玩,一个奥特曼玩具一直没离手;他很爱笑,脸上一直挂着笑容;他很好动,身体在座位上不停在摇晃。当我们问完最后一个问题“你的理想是什么”,“音乐家”三个字还没说完,他已经跑到隔壁房间和小朋友打成一片了。
记者(下称记):读过的古代经典著作里面,你比较喜欢哪本,《论语》、《庄子》《孟子》还是其他的?
卢圣元(下称卢):《论语》,最喜欢读那篇《乡党第十》。
记:为什么喜欢那一篇?
卢:里面有很多“食”字,一直食食食食食,很有趣。
记:说到吃的你好像很开心啊?
卢:是啊,我很爱吃东西,爱吃肉,哈哈。
记:读过的这些文章,你理解其中的含义吗?
卢:不知道。
记:那有没有让妈妈解释给你听?
卢:没有,有的她也答不上来(调皮的笑),每个人理解的意思也不一样,各有各的想法,不用解释,多读几遍慢慢就会理解了。
记:像这本《论语》,你读几遍了?
卢:记不清了(摇头)。
记:一遍又一遍地读一样的东西,你会不会觉得烦啊无聊啊?
卢:不会啊。把读书当成快乐的事当成娱乐就不会烦了,要是当成任务当然会觉得无聊。
记:很多小朋友都觉得这样读很枯燥,说说你觉得快乐在哪里?
卢:有成就感啊,让其他同学羡慕我不是嫉妒我。
记:是不是课堂里学的很多知识你提前就知道了,许多同学羡慕你,让你觉得有成就感?
卢:一年级的课程我五岁就会了,我学过心算所以加减法一看就知道答案,就觉得有成就感,但他们是嫉妒我不是羡慕我。
记:为什么说是嫉妒不是羡慕?
卢:他们叫我胖猪,想我把那些知道的东西都忘掉,我很气啊。
记:你还一直对“胖猪”这个绰号耿耿于怀啊?
卢:他们为什么叫我胖猪,不过现在不在乎了。不可以貌取人,以言取人,以人废言,说话要三思而后行。
记:这些道理都是你在书里读到的?
卢:嗯,《论语》里面说的。
记:除了读这些古代经典,你还有看外国名著?
卢:有很多,《简"爱》、《呼啸山庄》、《安妮日记》、《一千零一夜》……
记:喜欢哪个多一点,外国名著还是中国古代典籍?
卢:外国的,外国名著都是讲故事的。
记:读了那么多书有没有想过自己写书?
卢:有,不过我要写百科书不是写故事,让同学瞧瞧我的厉害。同学有时候叫我“万能博士”,我喜欢他们这样叫。
记:喜欢这个称呼也是因为成就感?
卢:嗯,有时候他们要问我一些问题就会这么叫我。
记:这种成就感是不是也会激励你一直这么读下去?
卢:提前学其他同学不知道的东西,越羡慕成就感越大,就会一直想读更多的书。我会一直读下去的。
二 一场演讲 百年震撼
“(我们的教育)几十年来都学美国,中国自己的东西统统忘记了。忘记中国东西并不见得就是不对的,我不是一个民族感情主义者。我不是说,我是中国人,所以就要复兴中国文化。要复兴中国文化,不只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乃是因为我们这个文化,是有意义的。我重新检讨中国的教育理论,并非我是中国人,所以非把中国教育理论再拿出来不可,不是的。而是因为这种教育理论,它是有真理在其中的。既然我们这个文化是有意义的,纵使我是美国人,我也要来复兴中国文化;纵使我是外星人,我也要尊重中国文化。”
以上这段演讲词,出自王财贵先生200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演讲,被誉为“一场演讲,百年震撼”。华夏复兴论坛的站长信而好古先生反复将这篇演讲稿及录像发布在全国各大论坛上,他说:“我看了很多遍,每一次看都禁不住热泪盈眶。之所以反复推荐王教授的演讲,借用先生的话说:‘不为任何的,不为任何的目的,知识分子的良心!’”
早在十几年前,大陆许多有识之士就致力于国学启蒙教育,1995年,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以016号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1998年,包括舒乙先生在内的几位同道共创了 “北京圣陶实验学校”,施行“5+5 素质工程”(继承五千年文明,吸收五大洲文化)。这些我在后文中还会提及。
而“儿童读经教育”作为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论,在大陆的推广应该是从1996年开始,至今已整整十年,在台湾的推广更早。在2001年北师大的这场演讲之前,大陆约有三百万儿童在接受读经教育,这场演讲之后直到今天,已有超过两千万的大陆儿童在接受读经教育,而且这个数目每天都在持续增长之中。全国各地许多年轻人自费跑到北京来听这场演讲,回去后在各自的家乡开办读经班,推广读经教育。演讲的光碟被复制成几千几万份,由热心推广读经教育的人们发往各处,山东莱西市的教育局长看完演讲光碟,当即决定在当地的学校推广这种教育……人们不遗余力的为读经教育奔走,都应了王先生的那句话:为了知识分子的良心。
王财贵先生是全球读经教育推广第一人,读经教育理论也由他提出,之后南怀瑾先生、蒋庆先生、净空法师等等许多大德都纷纷来推广这种教育。(注:王先生之前直到现在也有人在应用读经的方法教育儿童,乃因为这种方法在中国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但将之形成完整理论,并在全球范围推广的,是王财贵先生)
王财贵先生目前是台中师范学院的教授,值得一提的是,他也是国学大师牟宗三先生的入室弟子,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现在做的事情是继承了老师的遗志。当然,相比起许多人来讲,他并没有什么显赫的经历,但是,他正在推动的儿童读经却成为近几年的一件大事,甚至有着推动历史改变未来的重大意义。他自喻这项工作是:如果能顺利推展,将是五四以来最大的文化运动。王财贵先生字季谦,出于尊敬,此后我将用先生的字称呼他。
季谦先生在世界各地进行读经教育的演讲,至今超过十年,一千余场。就在2006年9月,先生还在北京四海导读中心的师资培训会上提出了“论语100”的设想。然而事情过后,引起许多人的质疑和不负责任的冷嘲热讽。有人说,他这样推广读经教育,无非是为了推销自己编写的教材罢了;有人说,你让别人去读论语,恐怕连自己都背不出几章吧;有人说,你有什么资格,四书五经有什么资格,要在全球范围内来推广;还有人说,在现代社会去推广论语这种老古董,无异于痴人说梦、异想天开……
为了写这个调查报告,我特意跟随季谦先生巡回各地演讲,亲自到场听他的演讲不下十次,先生对于经典的引用信手拈来、出口成章,是不容辩驳的事实。而我也从未见他有哪一次推销过自己的教材,甚至极少涉及教材的话题。相反的,有三位从外地特意赶来听讲的希望小学的老师,一位来自山东、两位来自河北,他们的学生因家境贫寒,都无力购买读经教材,只有这时季谦先生才说,没关系,需要多少,我们免费赠送给你。
在见先生之前,我看过2001年的北师大演讲录像,录像里的他意气风发。然而见到他的时候,却发现短短五年的时间,先生的头上已经有了许多白发,看出了岁月的痕迹。我亲眼见他还穿着当年的皮鞋没有换过,两个行李箱也是十分破旧。大陆之行,先生未带什么衣物,却是把台湾出版的读经教材和牟宗三先生著的哲学书籍塞满行李箱,拿来馈赠大陆的学生和朋友。一位对季謙先生非常熟悉的老师给我讲起他在台湾的俭朴生活,进而联想到读经推广的难处和先生遭到的误解,到最后竟泣不成声。
也许这些还是会被人认为是做秀,那么我再讲一个故事。在山东莱州的家长座谈会上,先生给大家唱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不无慨叹的说,“春眠不觉晓”——中国人睡得太久了,“处处闻啼鸟”——好在现在到处有读经的声音,“夜来风雨声”八九十年来对于文化的摧残,“花落知多少”——我们实在太愧对古人啦,好的文化都凋零了,所以一定要再把他们找回来啊!语重心长,一时令人百感交集。还有一次在北京也是唱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游从之,道阻且长,溯回从之,宛在水中央”,唱到动情处,哽咽难言,在场之人无不落泪,我虽未曾亲临现场,但听别人转述依旧觉得十分感动。
这些是真情的流露,是“知识分子的真诚、知识分子的良心”,岂可以用“做秀”二字就一笔抹杀了呢。但这只是作为先生的学生或者拥护者为其抱不平,流言蜚语在先生那里往往算不得什么,他反而会用《庄子逍遥游》里的故事来规劝别人。这是宋荣子说的一句话:“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就是说,整个世界来赞赏他给他荣誉,他也不更加勤勉,因为他已经很努力了,不需要更努力。整个世界都来诽谤他说他错了,他也不会更加沮丧,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对的,就会坚持。
也有人会在推广读经的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季谦先生就常用这样的话语给人信心,令人如沐春风。也许,一个浸润在经典智慧中的人往往就能用更广阔的胸怀去思索人生,能理解到更加透彻的人生意义。
“调查报告”本该用客观的笔触来述说,我在当初筹划的时候也设想着要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冷眼评价这一现象。然而当我见到季谦先生后,就做出一个决定,我决定要带着感情来写这篇文字,套用先生的话讲,我带上了感情色彩,不是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一定要被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同胞所打动,而是因为这些人和事原本就值得感动,纵使我是一个美国人,也会被感动,纵使我是一个外星人,也会被感动。
季谦先生在北师大的演讲中讲过一个故事,一个留学生对他说:我刚到美国的时候受到过很大的困扰,一辈子都很遗憾。美国的同学非常好学,他看到中国人就很高兴:“啊,你是从中国来的,我听说中国有一本书叫《易经》是很有名的。《易经》讲些什么,你是中国人,可不可以告诉我。”
这个留学生说些什么?他说:“ I am sorry,我没有读过。”
“那你们中国有一本《老子》。”
“I am sorry,我也没有读过。”
“那么你们是礼仪之邦,你们《礼记》讲些什么?”
“I am sorry,我也没有读过。”`
“你们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美在哪里?”
“I am sorry,我不知道。”
“你们是历史悠久的民族,你们第一本史书叫《春秋》,还有《左传》,还有《史记》也很有名。什么叫《春秋》、《左传》?”
“我不知道。”
“《离骚》文学价值很高,那个作者还要去跳河,请问,他为什么要去跳河?”
“我不知道。
“《世说新语》?”
“不知道。”
“宋明理学家为什么要辨论?”
“不知道。”
“那么你们有一本书,叫作《唐诗三百首》。”
“噢,我读过两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季谦先生这样评价:“一个人打开经史子集,而不能读原文,还要靠翻译,就说明这个人不可能了解深度的中国文化。一个没有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而想要去吸收别人的先进文化,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现在中国人学西方,学美国,不是学美国的冒险开拓的精神,不是学美国的那种大气魄的民族精神。而是学美国什么呢?学美国的好莱坞,学美国的麦克尔杰克逊、麦当娜。学日本,我们不是学日本的企业家精神,乃至于连日本樱花那种悲剧精神都没学到,我们只学到日本的卡通、日本的漫画。为什么别人有好东西,你学不到呢?因为你丧失了对自己文化的信仰,一个丧失中国文化信仰的中国人,不仅对自己没有好处,而西方人假如要跟你学一些中国文化,我们也不可能有所贡献。所以,忘了自己文化的民族,不只是自己的损失,也是一种对于其它民族的罪过。为什么西方文化可以传到我们中国来?为什么我们中国文化,不能传到西方去?现在,假如派你或是我去传播——有些西方人他的教养很高,他希望也学学中国的高度的文化——请问,我能吗?你能吗?”
每每读到或是听到季谦先生这样的大声疾呼,我也会一遍一遍的问自己,“假如要你去传播中国高度的文化,你能吗?你能吗?”一遍遍的重复给自己那个简洁明了的答案“我不能”,每当此时,我也会热泪盈眶,觉得难堪汗颜。
今后,我将成为一个孩子的母亲,我将满怀着希冀与愿望看着他成长,作为一个母亲,我何忍让他继续做“文化的侏儒”?如果我们这一代已经不可能承担重振中华的重任了,那么为什么不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寄托于“儿童读经教育”?
“一场演讲,百年震撼”,希望百年之后,我们真的可以拥有一个文明国度,而不会面对一片文化沙漠。
[ 本帖最后由 mayavati 于 2007-1-13 13:08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