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巷子(转载)作者:jane爱旅行
旧旧的一条巷子,庸懒日光。
这小镇离成都十几公里。从成都最混乱的北门出来,一路混沌,交通不佳。
路过很“城乡结合部”的郊区,低矮平房。眼前还未来得及看见绿意葱茏,车已停进小镇车站。
天生路痴的我找不着北,请了三轮车师傅载我去“最好吃的米线店”。师傅率直,说一路带我走,看能不能找到我想找的店。
拐一个弯,再一个弯。穿过繁华的商业街,穿过密集的居民区。
世界突然静了。
旧旧的一条巷子,庸懒日光。
两边旧楼青瓦,店铺都是木板门面。我像着魔一样轻轻跳下车,跟师傅道谢。我就是知道,不用分辨或询问,这巷子便是那少年走出来的地方。果然,丁字路口的尽头,那间小小的店铺悄悄的出现。看到张妈妈,看到墙上的海报。
什么也没说,坐下。张妈妈问,吃啥子。我答:米线儿(成都话,儿化音)。几两?二两嘛。
米线上桌。其实张妈妈一看就知道我是星星一颗,却什么也没说。坐定5分钟后,这目光绵暖的中年妇女轻轻走到我身边说:“妹儿,米线吃不完就算了,汤要喝完哈,汤才是精华。”她甚至没多说一句“要支持我们张杰哈”,或者“谢谢你给我们张杰投票哈”。她只是转身去收拾桌子。像所有成都特有的小饭馆服务员一样,把剩汤倒进一个碗里,重叠,收好筷子,擦桌子,把凳子摆回原位。
不同的是,这个中年女子,她的目光里的隐忍。那是我所熟悉的隐忍。原来那少年,他的隐忍与低调,缘自骨血,怎能割舍。
午后炎热,和张妈妈靠着店门闲聊。我不是一般小女生,和张妈妈的距离不那么疏远。于是几句话下来,这个妈妈像任何一个普通妈妈一样,告诉我她儿子从小到大的故事,得知我从外国回来,跟我说那少年的英语学得好。其间偶尔有客人上门,断断续续,不过邻里家常。我看到自豪。心疼的幸福。 那是她全部的爱。
有记者来了,起身离开。出门时轻轻叮嘱张妈妈,应付就好,出刊前一定要他们寄样版来看过才能答应出刊。这中年女子看上去有一丝丝局促,轻声告诉我:“我们不懂这些,只有喊他们多拍几张照了。”没什么交谈,她带两个记者拍照去了。
轻轻叹息。走出店门,还是一地庸懒日光。旧巷子邻居家养的大狗儿和米线店养的小博美都跑了出来,趴在路中间晒太阳。三轮车摇着铃经过,他们还晃一晃耳朵,好象扰了他们的清梦。
我走在这旧巷子,晒着庸懒日光。好象看到那少年下了晚自习,晒一身白月光,哼着《我愿意》,眉眼带笑,走在回家路上。
那少年背生双翼,声音曾被上帝亲吻。从这旧巷子走来,三年如白驹过隙。去过大都会,见过大场面。面容已有改变。可是仍目光如水,笑容单纯憨直,因而从未迷失自我。
那少年在2007年的夏天,以男人的姿态站上战场。
耐心看完我这个小姨写的这些字的你,你手里握着那少年的未来与梦想。
那少年,他只是想唱歌给你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