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599|回复: 0

风水轮流转 IT业会重画全球的新版图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2-6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风水轮流转 IT业会重画全球的新版图吗?

风水轮流转 IT业会重画全球的新版图吗?

《中国科技财富》2003年9月刊
作者:许素友





 

硅谷人愿意把自己比作黄石国家公园,每两年就遭受一次森林大火。尽管斑痕累累,但每到春天,新鲜的嫩芽又会从灰烬中探出头来。

  先看看今天IT行业的三张图片。首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硅谷——这个世纪之交的商业中心。位于旧金山南部的高技术园区,三年前还商务频繁,现在部分地区已经破落得就像一处废弃的工地,充斥着松鼠、浣熊以及“此处出租”的招牌。在圣克拉拉市,几乎一大半的写字间空空如也,租金价格已由2000年每平方英尺6.5美元降到现在1美元的水平。有些大的承租人干脆把办公间免费转租给别人,只是为了分担服务费用。

  再把目光转向西雅图附近的雷德蒙,微软公司的老巢。凭借着Windows 和Office 两大垄断产品,这个软件巨人似乎可以抗拒地球的引力,不曾衰落。这两大产品,每一个都赚取至少100亿美元的年收入,营业利润率高达80%。但是微软公司仿佛耗尽了所有的灵光,不知道要把钱花在什么地方。今年1月,微软破天荒第一次宣布发放红利8.7亿美元。许多人猜测分红金额还会攀升,有人甚至认为会高达100亿美元。

  最后把目光聚焦在印度班加罗尔的电子城,它是印度IT服务巨人Wipro 公司的大本营,6500名工人在此工作,占到公司员工的一半,新建筑将层出不穷。到2005年,该园区员工数量将扩大到今天的三倍。

  技术滋补品的转移

  欢迎到IT工业新版图来参观,只是这些新园区不再落户于硅谷了。随着信息技术产业重心已经从创新转移到执行,其全球布局必将转移。这两个重大转移将重塑整个IT行业。一段时间以来,IT工业中心区已经从雷德蒙、奥斯汀、阿蒙克和 Walldorf转移出去,而上述四个地方分别是微软、戴尔、IBM 和SAP的大本营。

  与此同时,大部分IT业务正向海外转移,主要是印度,还有中国、俄罗斯和越南等地。这多少有些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球制造业所发生的一切,许多发达国家的公司纷纷将业务移植海外。除硬件制造之外,IT行业正构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供应链。

  对研究经济发展史的学者来说,这种技术全球跨区域大转移并不稀奇,但却引起硅谷大地震。 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Timothy Bresnahan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不同技术阶段的潮起潮落,其行业中心区也随之不断转移。当大型机主导整个行业时,IT行业在纽约一带茁壮成长(因为IBM坐落在纽约附近的阿蒙克),随后波士顿成为小型机时代的中心区。到了PC机出现时,尽管是诞生在佛罗里达和休斯敦,却迎来了硅谷时代。

  随后互联网接踵而至,这为硅谷优秀的技术公司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企业家精神和风险投资早已浸润到硅谷的血液里,而网络以及开放的标准,允许那些没有多少技术头脑的企业家迅速创办新公司,并很快获得广泛的认同。硅谷被认为是培养皿,或“创新基地”,为任何新技术的孵化和商业化提供大量必需营养——富有活力的企业家队伍、高素质员工、大学研究人员、风险投资商、律师和商业咨询师,应有尽有。

  更为重要的是,硅谷发展的机遇几乎是千载难逢。二十世纪末,有两个重要因素刺激公司管理层去购买技术。第一是千年虫恐吓,即威胁公司经理们相信到2000年1月1日计算机系统将瘫痪。第二是惧怕被 “亚马逊化”,即公司的业务会被采用电子商务的新公司所超越。正是那些诸如太阳微系统公司以及思科公司等硅谷公司,提供了绝大多数的设备,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这两大公司获得每年40%的增长幅度。

  硅谷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各地 IT行业的主流文化。技术购买者把赌注下在硅谷新人上,像Siebel 系统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程序,而不是等待商业软件提供商紧跟上来,像德国的SAP。公司IT 经理们经不住别人劝说,去购买高档硬件产品,这些由硅谷工程师设计的产品一般价格昂贵。

  太阳也会下山

  今天,新公司、创新和高档设备已经不再主导IT 行业。相对于下一次技术大发现,客户更对系统的巩固、集成和执行感兴趣。因此,硅谷的竞争对手就具备竞争优势。SAP可以提供足够好的CRM 程序,为商务软件的配套。戴尔公司以高效供应链和极具竞争力的机器夸耀天下,现在已经成为低迷时期明星级硬件提供商。

  许多居于领先地位的硅谷公司正丧失自己的领地。例如,Siebel和太阳微系统公司的财务季报令人失望。然而戴尔、IBM和SAP却表现甚佳。而微软却屡屡让人的期望遭受打击。如果硅谷公司没有同时遭受IT工业第二次转移的破坏,情况也不会这么糟。大多数硬件的生产已经离客户很远,现在IT行业其他部分又将转移到海外。

  当软件、IT服务和商务流程的界限日益模糊,这是三个单独趋势最终汇成一个大趋势。软件公司首先在海外设立研发基地。较小的公司已经这样做了,例如一家硅谷公司——Agile软件公司。其主要业务是销售产品生产周期管理软件。公司共有200名程序员,大约一半在印度、香港和中国华南工作。

  最近,一些大公司采取重大行动,开始将业务转移至海外。今年六月,SAP 宣布三年内将把公司在印度的员工数量扩充到2000人。七月初,立志要超过微软的甲骨文公司宣布,不久将把印度研发中心的员工增加一倍达到6000人,其中一个研发中心在班加罗尔。微软最近也披露了扩充在印度的IT业务的计划。

  这样就有一大批印度本土外包公司,为西方客户提供广泛的 IT服务,从编写、调试程序到运行企业软件和监控计算机系统。其中最大的公司Tata咨询服务公司 (TCS), Infosys公司和Wipro公司正向美国大型外包公司,如埃森哲, EDS和IBM发动正面的进攻。同时,美国人也把触角扩张到海外。埃森哲最近宣布今年底,公司海外员工数量将增加三倍到12000人。

  更为重要的是,从长期看,越来越多的大型公司将利用IT 向海外输送全部的商业流程,要么设立海外分支机构,要么雇佣当地外包人员。这种做法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低层次的业务上,如呼叫中心等。作为商务流程外包的先锋,通用电气已经将其印度员工的数量增加到11000人。在那些后端办公室里,这些员工分析信用风险、签署款项以及评估保险请求。

  诸多业务转移海外的主要动因是为了控制成本,这一点并不奇怪。由于业务增长缓慢以及价格下滑的压力,公司总是千方百计地使产品更加便宜。像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为此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在班加罗尔,美国公司付给一个程序员的工资,仅相当于本国类似技术水平员工薪水的四分之一。加上基础投入和通信费用,其节省的幅度超过30%。技术担当了一定的作用。高速数据链接以及软件工具使得相隔万里的团队可以同心协力,而且成本很低、方便易行。

  海外软件开发的先行者自己也销售软件,以促进软件开发的全球化。Agile公司就是一个例子。另一家硅谷公司CollabNet也这样做。它提供一种网络服务,可以让多组程序员一起工作。这家公司最近购买了Enlite网络公司,后者是一家新公司,在印度开发许多项目。

  同样重要的是,今天软件开发与其说是创新,毋宁说是装配生产。在大型企业软件公司,程序员大约70%-90%的工作是维护:升级、细微的改进和打补丁。这样的编程任务可以很容易在海外完成。此外,今天的软件都是采用模块化编写,这表明部分软件可以单独开发。

  还有,客户也越来越乐意接受由海外完成重要的IT编程工作。在繁荣期IT公司雇佣了大量的印度裔和华裔工程师,现在他们中许多人人回国为海外公司工作。特别是印度的IT 服务公司拥有一流的开发流程,已经显示出可以处理大型项目的能力。

  移师海外的局限

  将有多少IT行业移往海外?美国和欧洲将失去多少IT 职位?在美国这多少已经成为一个对抗性的政治话题。立法议员正推动加强签证监管力度,这样外国IT公司便不再派遣员工到客户那里接受培训。美国七个州的立法机关正试图通过法案, 以阻止政府机构把IT和相关服务业移交给海外公司。

  这些应对措施是错误的。尽管IT职位确实正移往海外,但并没有出现大逃亡。尽管高技术咨询师的职位转移,加大了这种趋势,但仔细考察一下,其数目还是很小的。Forrester研究机构预测,到2015年,大约300万IT相关职位将转移到海外,这数字似乎很大,但也仅略微超出美国今天全部工作机会的2%。

  涧溪不大可能变成洪水。将业务移植海外不仅仅带来回报,也可能招致风险。对企业来说,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必须谨慎,而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沟通问题,进展顺利更是困难。政策的稳定性也是一个问题,这关乎个人信息的隐私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从长远看,不把业务转移到成本更低廉的地方做,可能代价更大。使用海外员工可以使企业保持竞争力,并把精力放在原本擅长的业务上。在印度和中国建立研发中心使美国公司获得盈利,并在硅谷和其他地方创造就业机会。

  移师海外的局限是显而易见的。为了降低成本,印度的IT服务公司自己也把业务转移到成本更低廉的地方,例如中国。1999年,印度著名IT行业机构 NASSCOM进行一项研究,发现15年以后,在印度雇佣一流软件工程师所花费的成本将同美国趋于一致。其他研究甚至认为薪酬的趋同化将会更早到来。

  有人估计,IT服务和软件业将全球化,并有可能采用今天硬件业的运营模式。今天,大多数计算机和其他电子产品的生产遍及全球,并采用经济节约的方式,不仅考虑到劳动力成本、还有技能、文化融合、与市场接近程度和税率等其他因素。

  一种被称之为“靠近海岸”的东西是颇具吸引力的命题。根据科尔尼咨询机构(A.T. Kearney)的研究,印度之所以在海外IT服务领域独占鳌头,主要是其低廉的人力成本。但其他国家,如巴西、加拿大和墨西哥并不落后很多,它们其他方面占有优势。

  像Agile和Enlite公司内部的人力资源配置可以成为软件和IT服务公司效仿的典范。设计和营销大多保留在美国国内,如开发产品的体系结构、跟踪新技术和保持与市场的紧密接触。而大多数实际编程以及客户服务将由海外公司完成。

  硅谷还有多少绿色?
  谁将主导IT行业全球新版图,是来自印度新的竞争者还是他们美国的竞争对手?对于美国公司来说,在海外构建“后端”,比在印度公司在本土构建“前端”,机会更容易把握。从长远角度来看,IT业务外移,不能依赖于人力成本的套利,而应整合成一条高效的全球IT供应链。如果印度公司想在最高层次竞争,它们就必须修炼出这种技能。

  然而美国IT公司不能认为还有许多领域是国外竞争者无法涉足的,就沾沾自喜了。其他国家最终将在IT全球化中诞生出重量级选手。中国电信设备商华为公司与思科公司关于专利纠纷的官司,就是一种新信号。尽管华为似乎冒犯了思科的知识产权,但它的确以惊人的低价位对曾主导硅谷的思科公司发起挑战。

  硅谷注定要成为信息时代的威尼斯?不要为此打赌。它以前曾经历过同样的生命周期,随后成功地调整了过来。1980年代,PC机成为普通商品,并且其他地方的造价越来越便宜,这时硅谷公司在太阳微系统公司的领导下,开发出更加复杂的工作站。

  今天,硅谷仍然在技术领域不断推进。太阳微系统公司试图成为软件公司,希望开发软件以实现数据中心管理的自动化。甲骨文公司想成为企业软件业的微软,为商务程序提供全套服务。惠普在成功并购康柏后,看上去有些像IBM。

  更加低廉更加强大的潮流也使硅谷获益匪浅。名气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公司,正是以其创造性利用廉价硬件而倍受瞩目。由上千台服务器构成的极高效率体系结构,使Google公司不断开发新的服务,如最近的Google新闻,可以从网络中自动搜罗新闻。Google公司投资方认为,Google公司的溢价发行为技术公司的上市打开窗户。它可能推动硅谷恢复活力。其他有潜力的新公司也等待着溢价发行。

  然而硅谷复苏的最大希望是在互联网之后,依靠下一个重大技术创新潮流的到来:一个集中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纳米技术的混合体。每项技术的前景都很看好,而合在一起将催生出许多新产品。由于硅谷是技术创新的天堂,它已经为把握住这次浪潮做好了准备。它不仅仅善于孵化IT 新公司,而且在更为广阔的区域,包括伯克利和旧金山湾东岸诸多城市,已经聚集了美国众多公共生物技术公司。仅2001年,就达74家,而波士顿48家,圣迭哥31家。

  然而哈佛商学院Donald Sull教授,在研究美国轮胎业制造中心——位于俄亥俄阿克仑市(Akron)——的兴衰起伏时,注意到这种聚积地也有不利的一面。Sull教授认为,紧密联系的社会体系与职业网络有利于知识的扩散,从而催生了技术创新。但是,当产业成长后,这些网络也成为一种累赘,越来越沿用原来的套路,相互之间缺乏灵活性,企业在竞争中越发脆弱。

硅谷人坚信这种积聚惰性从不会压倒他们。相反,他们愿意把自己比作黄石国家公园,每两年就遭受一次森林大火。尽管斑痕累累,但是每到春天新鲜的嫩芽又会从灰烬中探出头来。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2-12 08:07 , Processed in 0.058692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