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的追捧者多为白领和大学生。图为美剧《越狱》男主角。
这是一套位于广州天河北路的高层单身公寓。公寓楼的门口铺着红色的绒毛地毯,一排信箱整齐地贴着门牌标签。家里,木质地板踩上去有些微微作响,沙发和茶几上堆放着几期《福布斯》中文版杂志。靠近电脑桌,鼓形的白色灯罩散发着米黄色光晕,19英寸液晶屏幕显示《越狱》第三季的预告片已经下载完成80%。茶盘上棕色罐子里装着英国红茶,旁边是一只杯子和一些应付熬夜的黄油饼干。
这是熊仁宇的家。他今年26岁,目前在广州一家投行工作,月收入过万。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他叫大熊,是美剧的狂热粉丝,曾是字幕组的成员。他通过网络追美剧已经有3年之久,虚拟世界里的热情甚至逐渐磨蚀了与现实的界限:因为9月17日《越狱》第三季将在全美播放,大熊现在的MSN头像已经改成了Michael Scofield的头像,手机铃声已经换成了PB的主题曲,电脑主页也已经设成了越狱中文网论坛……
为美剧痴狂的绝不仅仅是大熊。据统计,在中国大陆的两大美剧论坛中,磬灵风软欧美剧论坛的注册人数已高达40多万人,而伊甸园论坛的注册人数也超过了30万人。继港台剧、日韩剧之后,美剧在中国的影响力正在与日俱增。
和港台剧、日韩剧的传播媒介不同,中国美剧迷大都通过从网上下载来观看剧集。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正式引进和播出的美剧数量极少,而且少数在电视台播出的美剧,效果也远不如港台剧和日韩剧。美剧与互联网似乎更有着耳鬓厮磨的亲密关系,而港台剧、日韩剧则还依靠电视媒介影响观众。
新媒介的引入常会带来收视行为的改变,而新媒介环境下的受众也必然会与传统媒介下的受众存在不同。大熊的朋友曾在伊甸园论坛对美剧的观看人群做过一次调查。在1000多名参与调查的美剧迷中,有75%的美剧迷年龄在19岁至40岁,71%至85%有专科以上文化程度。这与港台剧、日韩剧的受众年龄偏大,主体学历偏低形成鲜明对照。
美剧迷以年轻的高学历人群为主体,他们的职业大都是在校大学生和公司白领。与传统电视观众相比,他们拥有更多的新媒介资源和文化资源。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高学历的教育背景、良好的外语能力和宽广的国际视野,深深塑造着他们的文化品位,使那些情节紧张,故事性强,制作精良的美剧更受青睐。同时,美剧作为一种强势文化的代表,它的象征资本和意识形态含义,也使相当一部分美剧迷潜藏着一种心理优势,即我们比看港台剧、日韩剧的人更与潮流同步、与世界一体。这种隐含的全球化幻觉正好符合了当今大学生和年轻都市白领的文化想象。
与大熊的孤胆追剧的生涯不同,北京大学的部分美剧迷们正举行开学以后的第一次聚会。静园草坪上的30多人里不仅有《越狱》、《实习医生格蕾》、《英雄》、《24》、《迷失》等流行美剧的粉丝,更有一大批美剧迷正在高谈阔论着《人人都爱雷蒙德》、《罗马》、《整容室》、《丑女贝蒂》等相对偏门的美剧。英国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博士刘娜曾把不同美剧的粉丝做了阶层上的区分。在她看来,美剧迷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喜看《老友记》等经典美剧为代表,这类美剧迷的数量众多,阶层复杂,基本涵盖了整个都市白领阶层;第二类是以喜看《越狱》、《24》等剧为代表,他们当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职业上大都集中于学生和职员;第三类是以喜爱《人人都爱雷蒙德》等剧为代表,这类粉丝一般具有更出色的英文能力和教育背景,因此更能欣赏这类剧中的文化意味和幽默卖点。
作为一直关注美剧在中国发展的学者,刘娜在武汉的家中如是说道。而在千里之外的北京校园,众人聚谈仍在继续。北京九月的夜晚已经略有凉意,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谈话的热情。毋庸置疑,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将在未来奔赴美国继续深造,这似乎让他们的谈话更有了漫漫的远意:美剧作为一种时尚潮流,一种美国文化代表,它捕获更多的是中国的高学历人群。而作为未来中国的精英,他们的思考方式、文化品位无疑会对中国的未来产生巨大影响。于是近来有中国学者发出感叹:美剧何止是一种娱乐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