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0-2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婚姻:合则聚,不合则散
1933年,老舍在小说《离婚》里写道:“革命青年一旦结婚,便会老实起来”。70多年后,这个观点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在日益开放的性观念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逃离婚姻。
《2006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2006年办理离婚手续的有191.3万对,比上年增加12.8万对,粗离婚率为1.46‰, 比上年增加0.09个千分点。而与20年前相比,这个数据几乎是过去的4倍之多。
2007年,从上海、广州等地开始,年轻夫妻普遍暴露出婚姻脆弱的问题,“闪离”现象蔓延。根据杭州市下城区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小张的判断, “结婚不到一年就离婚的,已占到全部离婚人数的近1/3。”上海某区法院总结年轻人离婚现象后分析,依赖父母的独生子女们是高发人群,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生活料理能力差、缺乏忍耐和包容、对感情的幻想多于现实”,因此,“在婚姻生活中难以担当好一个丈夫或妻子的角色”。在很多人看来,他们的婚姻没有安全感,大多属于注重自我享受的“自由行”一族。就像苏格拉底所说的,结婚或独身,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做—反正肯定都会后悔。
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年人也开始消除对离婚的恐惧,逐渐信奉“恋爱是追求;婚姻是追打;离婚是追问”的“箴言”。在杭州某邮政储蓄所工作的陈莉萍结婚 26年,有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女儿,几天前,因为嫌丈夫嗑的瓜子壳儿弄脏了自己辛苦拖好的地板,便拉着丈夫去离婚(但马上又复婚)。“我实在无法容忍他的坏习惯了。”陈莉萍抱怨道,在离婚原因一栏上,她毫不犹豫地填上了“个性不合”这个抽象的名词—
这正好印证了李银河的观点,这位著名社会性学家认为,婚姻基础不牢、婚后一方或双方发生过失、性格不合、性生活不和谐无疑是导致婚姻破裂的主要原因。另一项可供佐证的统计也表明,在离婚家庭中,因夫妻双方性格不合、感情冷漠离婚的占六成左右,第三者的出现占近两成,剩下两成为性生活不和谐、夫妻社会地位悬殊等。
“离婚手续简化、社会快速转型和两性观念变化是离婚率高涨的重要因素。”有社会学家指出
“当合伙的预期收益超过保持独身或继续寻找配偶所担负的成本时,个人便会选择结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贝克尔说。而离婚,正是对这种交易方式的改变:虽然共有家庭可以获得规模经济,但婚姻的风险太大,更多的人开始考虑在被套牢前赶紧平仓。并且,逃婚者的路径并不复杂。对人们来说,2003年 10月新《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只要带齐了身份证、户口簿、结婚证,离婚的过程绝不会超过20分钟—广州一对“冲动夫妻”45天就离了两次婚。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密化和专业化越来越高,社会流动增强,人的个性也随之增加,家庭的传统功能被弱化。“家庭的重要性和凝聚力随之降低,离婚率自然随之上升。”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研究员吴德清表示。
同时,现代人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婚外恋的比例越来越高,而人们对于婚外恋所持的看法也愈加倾向于接受和认可。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认为婚外恋“作为婚姻生活的一种情感补充,虽不道德,但可以理解”的人占25.3%,而总体上对婚外恋持默认宽容态度的共占38.8%。
“一旦人们的精神需求提高,夫妻间整合的难度增大,在婚姻外寻找慰藉的可能性也增加了。”有社会学家分析,“城市社会流动加剧、女性地位提高也为婚外恋的发生提供了条件。”然而,虽被宽容,这仍然是危险的—“如果一个人每隔两年就产生新的爱情需要,则必须对此加以约束,以免它把自己和别人拖入无休止的悲剧性冲突之中。”恩格斯如是说。但事实上,依然有许多人,由于没有赶上好分好合的自由时代,在对此进行想象和教育时,也无法保证自己的心灵不会出轨。与此同时,更多已经结婚的人仍然存在着“单身心态”,具有双重身份的他们,既是婚姻的拥有者,也是精神上的单身者—有的“自助婚”、“走婚”,有的施行“周末婚姻”、“伪单身”,也有的“试离婚”、做“半糖夫妻”—“我们要天天相恋,但不要天天相见,只需要悱恻缠绵,绝不要柴米油盐,有共同的生活经验,绝不用共同的房间”……
“半糖男”徐航海结婚3年,和妻子是同校不同班的大学同学。婚后第二年,两人在杭州城北买了第二套房子。这时,妻子正式向他提出分居计划,他当时的反应是“一下子就懵了”。最后,徐航海还是同意了妻子的要求,决定先试一试。就这样,妻子什么也没拿,拎了个包,独自进了新家。而后,两人每周聚4 天,3天自由活动。对于被定义成“半糖夫妻”,徐航海说,现在状态不错,生活内容也丰富不少,“就当多谈几年恋爱吧。”
至于孩子,要不要生?什么时候生?生几个?一堆问题则颇费思量。徐航海的母亲对儿子和“前卫”的媳妇只有一个希望:快生小孩,而且生两个,让家里人丁兴旺—尽管这对“半糖夫妻”还压根没有考虑过孩子的事。而在这个两代人矛盾的焦点问题上,徐航海和妻子都力主“丁克”—英文Double Income No Kids的首字母缩略词,意为“两个人,没小孩的家庭”。但能“丁”多久,他心里却没谱,“我妈就我一个儿子,我能给她断后吗?……不过,现在还是顺其自然好了。”
和徐航海不同,李全兴选择将“丁克”进行到底更多考虑的则是经济方面的因素。结婚5年的他至今不要孩子,是因为在结婚后与妻子先后成为了“房奴”、 “车奴”,每个月都要向银行还3000多元的贷款。偏爱生活情趣的夫妻俩“痛并快乐着”,只有决定“牺牲”下一代,10年内不改变家庭结构。
“丁克家庭的成员一般夫妻双方大多有较高收入,学历构成100%都是大专以上。”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秘书长樊爱国分析。随着社会越来越宽容,每个人的选择越来越宽泛,合理定位适合自己的人生,并努力去完成,也成了很多人的追求。“不要孩子的年轻人可能会增加,但不会成为普遍现象。因为无论从人的动物性来说,还是从人的本性来说,人都是希望有后代的。”樊爱国说。
然而,尽管生育观念有回复传统的趋向,仍然不能否认,沿袭了几千年的婚姻观念已变得更加多元化,社会的细胞—家庭正发生着一场重大裂变:丁克家庭、再构家庭、单身家庭等层出不穷。转型中的社会变得宽容了,围城内外人们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减少了,许多人内心却感到更不安全,也觉得永远不能满足,困惑和迷失震荡着的,不仅是婚姻秩序,更是社会秩序。
[ 本帖最后由 贺橙紫 于 2007-10-2 16:54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