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484|回复: 0

灾后重建需从长计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3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来源:第2版 作者:井水明 日期:2008-06-03
  地震灾区重建最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上至中央、下至地方的领导和部门负责同志都不约而同地提到,震后重建应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等思路。震后重建的确是门科学。笔者以为,重建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用系统、整体的思维加以统筹。当前,拿出一个整体的、长远的发展规划和目标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在眉睫。
  投入震区重建的资金无疑是巨大的。国务院近日决定,拨付700亿元重建基金;中央财政再安排250亿资金投入抗震救灾。据估计,整个灾区重建资金可能达到数千亿元。而截至5月26日12时,各界捐赠给灾区的款物达到258.04亿元,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捐款捐物的记录。笔者认为,在重建资金的管理上,应成立由国家组成的统一指挥的组织体系,采取国家为主、地方为辅的组织形式;重建资金的调度实现项目专款专用制;重建工程项目要实现公开招标的市场运作方法,以实现建设资金使用的高效率。
  震后重建不妨与主体功能区划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众所周知,在编制主体功能区划、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时,我们应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循着这样的思路,我们有必要把相关地区的灾后重建,更好地纳入到全国和省、市各层面主体功能区划的大坐标中,宜建则建、宜迁则迁,引导灾后相关地区的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与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相适应。
  在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上,不妨把优化电源结构、优化铁路运力结构、提高公路网防风险能力以及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抗风险能力等工作,与灾后恢复和重建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我国基础设施领域存在的问题,在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时已经有所反映,在此次特大地震灾害中,相关问题在局部地区进一步凸显。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当从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防风险能力、完善交通网络等工作中,为灾后恢复重建找到更多的方向。
  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不妨与西部大开发,加大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等工作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此次受灾较重的省份,绝大多数处于西部地区。因此,我们在这些地区开展的恢复重建,就应当与西部大开发更好结合,促进相关地区进一步科学地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等。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受灾较重地区的生产恢复,不妨在农牧产品深加工上多下些功夫。那些不适合人居住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区域,应扩大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范围,保持区域生态的逐步恢复和平衡。
  震后恢复重建还应与加强应急体系和机制建设、提高预防突发事件的能力更好地结合起来。要在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应急预案体系的基础上,在建立信息沟通平台上多做文章,在学习当今世界先进抗震建筑技术(包括汲取我国古代传统建筑抗震经验)上多做文章,在研究现代条件下自然灾害特点和规律上多做文章。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2-7 21:13 , Processed in 0.059140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