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512|回复: 3

[流行前沿] 深圳商报:上海电影节不能只有声势上的国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28 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3日16:13  深圳商报
  韩浩月
  6月21日晚,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行闭幕式,“金爵奖”各奖项也名花有主。丹麦影人成为本届“金爵奖”的最大赢家,两部电影《原创人生》《爱之伤痕》拿走了最具分量的最佳影片和影帝、影后奖。事先被猜测有实力赢取最佳影片奖的中国电影《白银帝国》获得评审团奖,另一部名不见经传的中国电影《寻找智美更登》获得评委会大奖。
  始于1993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今年已经是第12届了。与往届一样,本届金爵奖一如既往地平淡无奇,没有惊喜,没有特点成了金爵奖的最大特点。历数12届最佳影片,只有2002年第六届的《生活秀》在国内公映过,这部电影的水准就算放到国产片里也只是中等。以此类推,其他获奖作品怎能让人心生期待?
  本届电影节的《原创人生》和《爱之伤痕》铁定是看不到了,《白银帝国》虽得到了奥斯卡主席锡德·加尼斯“非常接近奥斯卡”的评价,但谁知道这位主席会不会是个“大嘴”?这部话剧导演的电影处女作究竟如何还得打个问号。在了解《寻找智美更登》的相关信息包括观看了预告片之后,不出意外,这应该又是一部冗长乏味的电影。
  按照通俗的理解,电影节最大的功能是为观众介绍好电影。什么是好电影?人们一般会参考奥斯卡以及威尼斯、戛纳和柏林的获奖名单。没理由要求上海电影节向奥斯卡和三大国际电影节看齐,但作为中国唯一的一个A类国际电影节,至少每届哪怕能推出一部经得起推敲的好电影(哪怕是只有口碑的小众电影也行),什么时候上海国际电影节能达到这个底线?就目前的情况看,这一天还比较遥远。
  一个举办了12届的电影节推不出好电影,原因归根结底只有一个,电影节缺乏吸引力,真正一流的电影不屑于参加。吸引力是慢慢培养出来的,培养吸引力的唯一办法是,电影节的主办方要想方设法设定一个好的电影评选机制,让那些藉藉无名的优秀电影脱颖而出,为大众所知。只有如此,一个新生的电影节才有可能追赶甚至超越那些老牌电影节。而上海国际电影在这方面缺少锐气,还有着“排排坐、分果果”的嫌疑。非但国外一流电影没出现在上海电影节上,就连这十多年国产电影的代表作也从未出现在获奖名单中,金爵奖这么干,难道只为了显得比港台的金像、金马奖和内地的金鸡、百花奖更平庸?
  除了获奖电影乏善可陈外,本届上海电影节在其他方面还是很有说头的,比如报名影片达到创纪录的1925部,在国际影人方面,邀请来《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导演丹尼·博伊尔担任评委会主席,《朗读者》的导演史蒂芬·戴德利、奥斯卡影后哈里·贝瑞、英国明星克里夫·欧文《天使与魔鬼》主演伊万·麦克格雷格等人的到场,让本届上海电影节显得分量十足。在商业方面,《风声》、《十月围城》、《花木兰》、《麦田》等华语商业类型片你方唱罢我登场,无形中也给电影节平添了许多热闹。此外,本届上海电影节也不折不扣成为了华语电影人的大聚会,能来的名角大腕几乎都来了。王小帅炮轰“亿元票房导演”,也为电影节的论坛制造了个不大不小的话题。
  在声势和规模上,上海电影节已经有了接近三大国际电影节的趋势,但毕竟电影节的核心是电影评选,甘心当好电影的推手,而不是搞一个大卖场。今年上海电影节体现出来的人气是个好迹象,主办方应以此为推动力,在强化电影节娱乐价值的同时,更要重视电影节的核心工作。毕竟一个真正称得上国际水准的电影节,不是请明星走走红地毯就可以了,它的影响还在于红地毯卷起之后留下的回响。不能给电影院或者私人碟单增加几部好电影,这样的电影节哪怕每年都搞、连续搞上一百年也是枉然。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9-6-28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京报:这个电影节上,我们不看电影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4日09:57  新京报
  作者:琳琳

  今年已经是我连续第四年报道上海国际电影节了。虽然在外人看来,上影节的盛况逐年壮观,但其实电影节从根本上并没有得到提升,就像一个豪华版的金鸡百花,与国际电影无关。

  几乎每一届评委会主席都会被媒体问到一个同样的问题:你认为上影节的整体参赛片质量如何?得到的答案都是一套“官话”,大体意思都是上影节还太年轻,但是每年都在进步之类。本届金爵奖评委会主席丹尼·博伊尔很幽默地表示:“我来之前曾向朋友承诺过,会尽量看完所有的参赛片。”其实大家心中都很清楚,以上影节现在的资历和影响力,能够吸引到颇具分量的参赛片的几率几乎为零。连华人导演自己都会首选戛纳、威尼斯和柏林三大国际电影节,然后是欧美等地其他的电影节,如果被上影节入选为参赛片,在圈内人看来就已经是远远低于“求其次”的选择了。

  正是因为这一根本问题,使得上影节出现了一个怪状:包括所有前来报道的记者、活跃在一线的影评人、甚至出席活动的嘉宾,无人去观看或者报道参赛片。因此原本最具悬念的颁奖典礼在大家看来就是得到一份用来填充版面的获奖名单而已,相对于获奖者们表现出来的激动,大家也只是给予礼貌性的掌声,千万别奢望能与现场产生出什么共鸣。

  如果就是这样平平淡淡的结束也罢,但是几乎每一届上影节都会把评委会奖和评审团奖颁给华语参赛片,也让华语参赛片总是不幸充当了被质疑的角色。像今年这两个大奖都由华语片获得,媒体关注的焦点早已无关乎影片质量本身,而是转向了“特别照顾”,着实令人感到悲哀。

  本届上影节活动安排之多创下历年之最,很多同事都会问我为什么单单会在开幕式后第二天安排了23个活动。答案很简单,因为据说组委会只负责明星嘉宾们两天的食宿。其实,那些用来撑场面的、让外人看来的确是与国际接了轨的国际明星,比如奥斯卡影后哈利·贝瑞,在上海待了不过24小时就离开了。

  电影节上需要明星没错,但是不能让明星们更改了主题。电影节赖以生存的根本和魅力是电影,面对年轻的上影节,也许我的要求有些苛刻和着急,但是本届上影节,放映两部徐克作品时,居然连字幕都放错位了,这个笑话的背后,让人感觉心酸。

  □琳琳(北京 记者)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9-6-28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电影节:艺术与票房 跨越还是骑墙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4日14:40  东方网-文汇报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闭幕式的红毯秀,汇集了300多中外电影人。投资人、导演、编剧和演员,他们在红地毯上彼此携手,却无法掩饰银幕背后艺术与资金的难以兼容。王小帅批评同代导演被票房忽悠得没有了快乐,贾樟柯说有些电影必须商业,宁浩反思“疯狂系列”的猥琐,陆川说时下“特有人文关注的电影”也遭观众骂。

  9天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人上演了太多关于市场和理想的冲突,似乎红毯上艺术家和投资人的携手,只能是一场秀。

  艺术电影,谁用个性撒娇

  “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中国电影”是今年电影节第一场论坛抛给所有电影人的问题。第五代导演用《一个和八个》、《晚钟》、《黄土地》等影片,在银幕上写下个性签名之后,这个问题已经反复被问了近20年。现在“第五代”多半已经成为国产大片的代表人物。接棒“个性表达”的“第六代”,在“集体文艺”10年之后出现分裂,坚持艺术的说:走市场的没有文化担当;走市场的说:守着艺术的观念太陈旧。清华大学尹鸿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电影应该有个性,电影人可以有艺术家的倔强,但是拿所谓个性撒娇,反而会把观众推出影院。

  论坛上,王小帅批评陆川、宁浩等人被票房忽悠得没有了立场,忘记了电影艺术的快乐。此话一出,他成了很多人心目中捍卫银幕艺术理想的英雄。但是票房惨淡,是王小帅和艺术电影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王小帅的《青红》和顾长卫的《孔雀》,在世界电影节获得一致好评,似乎有了戛纳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的首肯,也足以吸引国内观众。不想《孔雀》在上海放映时反响一般,记者观摩的一场,除了记者,观众不足10人。《青红》境遇相仿,上映时恰逢《星球大战》,影评人不忍比较两者的票房,而以“《青红》票房直追《孔雀》”为题,足见电影评论面对文艺片难兄难弟的无奈。

  曾经,“第六代”给人一种笼中鸟的印象,仿佛一旦去掉樊笼,他们就能一鸣惊人。但是言之凿凿的书卷理想和说得“有板有眼”的国际运作方式,却在票房实战中惨败。为什么他们的“艺术电影”观众不愿买票?“用电影,你可以讲述个人的故事,但你的故事得和观众有共鸣。”导演宁瀛这样对记者说。票房不仅仅是商业指标,也是观众对你的认可和呼应。“有的导演把自我表达的概念变得非常狭隘,关注的主题或是表达的方式,成了一个人的自言自语。”导演曹保平也在北京电影学院做教师。他眼中的某些艺术片已经成为空中楼阁:“‘文艺片’三个字有可能会变成幌子。因为有标准,有技术要求,很多人逃避某些类型片。学校里收上来的作业99%是‘文艺电影’,没有关乎市场的技术,只有个人表达中貌似有思考、有高度的说辞。”

  商业大片,谁在围城进出

  获得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杰出电影艺术贡献奖”的法国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在国际影坛有“文艺电影女王”之称,演过60部电影,却几乎没有和好莱坞合作的记录。凭借艺术电影,她依旧是票房的常青树。于佩尔说:“商业大片还是文艺电影,在我看来只有好电影、好故事。”电影节上展映的希区柯克作品令人瞩目的票房也传达出一种声音:艺术与票房兼而有之的通道是存在的。优秀的商业电影也可以很文艺。不过也有评论家认为,在时下的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围城”悄然改变着导演的选择,搞艺术的和赚大钱的在这“围城”内外的厮杀“刀光剑影”,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观众群的期待,影响了对电影的理想与信念。

  几年前曾有人夸贾樟柯只拍文艺片不容易,电影节上却传出他要和杜琪峰合作拍摄武侠片《在清朝》的消息。贾樟柯说:“不管是艺术还是商业,导演自己有感觉最重要。”虽然贾樟柯是跟着感觉走,但是外界揣测他的转型和票房不无关系。此前160万元票房的《24城记》,是贾樟柯和国产“文艺片”的票房记录。而和他同时以“文艺片”起家的陆川等电影人已经通过商业大制作跻身“亿元票房俱乐部”。和贾樟柯“从商”相反,“亿元票房俱乐部”中的宁浩却打算扔掉市场反响很好的“疯狂系列”。宁浩是电影节上的红人,论坛、圆桌讲座、见面会都少不了。台上,大家要他说说小成本撬动大票房的经验;台下,他自己嘀咕说要变一变。他把别人看来最为成功的“疯狂系列”形容成“猥琐”。“我受不了了。‘疯狂系列’总是去关注人性中猥琐的一面,然后制造笑料。人总得有变化和进步,尝试往前走总比原地踏步强。”

  “我们或许只能指望那些投身电影的个人,对电影还存有些许的真诚,但又不要过于真诚了,到冯小刚那种程度就刚刚好。”有人曾这样评论商业大片的“票房围城”。在票房和理想之间游走,很多电影人选择骑墙。“缺的不是文艺片,而是好的商业电影。”上大影视学院教授石川说。《音乐之声》、《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黑客帝国》,电影史上留下名字的几乎都是叫好叫座的影片,没有人去划分它们是文艺还是商业,因为它们并不骑墙,而是做到了跨域。

  本报记者  王磊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9-6-28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网:对于中国电影,我们还能要求什么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5日08:54  人民网
  作者:解玺璋

  这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得好热闹。先有王小帅批亿元导演很失败,后有姜文直指中国电影是豆腐渣工程,给我的感觉是,中国电影人一息尚存,还没到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可悲之日,算是悲观之中看到了一条光明的尾巴,就像从前的电影一样。

  我这么说很多人一定不高兴。他们会说,中国电影很好啊,电影票房很高啊,去年达到了43亿,今年铁定突破50亿,得意之色,溢于言表。冯小刚导演更要锦上添花,他的新片,预计票房将达5个亿,抑或给人很大的期待,也未可知。总之,不像我想得那么糟。

  但票房只是一种评判方式,作为电影,本应该还有更多的评判方式。不过,仅就票房而言,也不必高兴得忘乎所以,以为卖了点儿钱,就可以提高嗓门对观众颐指气使了,还早呢!以目前的票价水平来看,50亿票房,观众人次尚不足一个亿,相当于每个人15年看一次电影。而且,全年生产400余部影片,所谓亿元票房,不过百分之一略强,绝大部分完成片不能进入院线,和观众无缘,怕也没有什么可骄傲的。

  票房不足道矣,遑论其他。如果不是故意闭了眼睛不看,我想,当下中国电影的问题是有目共睹的,不满意的并非只有王小帅、姜文、贾樟柯或宁浩等几个导演,很多观众怕也早就怨声载道,憋了一肚子的话要说呢。这些年来,中国电影究竟走上了一条阳光道,还是走上了一座独木桥,现在就下结论,恐怕为时尚早。虽说有几个导演放了几颗票房卫星(至少和从前相比是这样);但看上去总是给人一种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的感觉,当然,这里所谓“红旗”,只是代指,并不就是原意。

  实际上,自《英雄》(姑且以它为标志吧)以来,中国电影一直在走下坡路,那些所谓票房神话,有哪一部禁得住推敲吗?我以为没有。吴宇森似乎说了句实话,他说,过去的中国电影有品质,没有市场;现在的中国电影有市场,却没有了品质。品质是个有着广泛含义的词,却也是个包罗万象的词,它可能将影像的制作、演员的服饰、道具的设计、画面的处理以及光影、色彩、声音等等一网打尽,如果这些都在“品质”的范围内,那么,中国电影的进步还是很明显的,毕竟,钱越花越多,电影也应该越拍越漂亮。

  但电影不是摆设,不是花瓶,光漂亮是不够的。所以,吴导的话也可能另有所指,具体指的是什么,我们尚不清楚。如果他指的是一部影片的精神气质、思想内涵,那么,很多拥有了市场的影片,特别是那些所谓亿元票房的大片,的确“没有了品质”。但吴导的话说得很圆滑,预先给自己留下了退步,就没有王小帅声称亿元导演很失败,姜文指责电影的豆腐渣工程,来得直接和坦率。实际上,品质是个很暧昧的词,我们可以说陈逸飞的侍女画很有品质,有人甚至称其为艺术,但这里所谓艺术其实是可以讨论的。

  这就说到了所谓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争论。在我看来,商业只是电影的一种流通传播方式,而非电影的一种形态;就像艺术只是电影的一种境界,也非电影的一种形态一样。因此,并不存在所谓的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通过商业渠道,可以传播很艺术的电影,也可以传播很不艺术的电影,同样,没有进入商业渠道的影片,比如大量的没有进入院线的那些影片,也有很艺术和很不艺术的区别。所以,与其在商业与艺术之间进行两难选择,倒不如将艺术与非艺术搞搞清楚。20世纪以来,关于艺术的争论可谓众声喧哗,自说自话,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是从前有一个商人、一个秀才、一个富翁和一个乞丐在庙中避雪,因无聊则以“雪”为题,联句作诗。商人率先吟道:“大雪纷纷坠地。” 继而秀才:“都是皇家瑞气。”继而富翁:“再落三年何妨。”乞丐一听生了气,再落三年雪那还怎么活呀,便忘了诗题,破口大骂:“放你娘的狗屁。”这个故事之有趣就在于,它给我们许多关于艺术话题的联想。

  就电影而言,有那种满足我们感官的影片,也有为了抚慰我们的心灵、转移我们的心境、消磨我们的人生、调剂我们的生活而拍摄的影片,更有令我们把玩、欣赏,陶冶我们情操的影片,当然也有与政治、伦理利害相关的影片,这些影片构成了电影的不同层级,满足了不同的需求,但都不是我所理解的艺术。在我看来,艺术绝不同于单纯的审美活动,不是穷酸文人的孤芳自赏,它们除了表面的相似性之外,更主要的是,艺术还有一个非审美的维度。也就是说,艺术的自由超越,其目的不在解脱、消遣和自适,即物我两忘的怡然自得或自我陶醉(感官满足的醉生梦死或政治伦理的利害相关更不在此论之内),而在于重新介入社会历史,在于去除俗常之蔽以恢复洞见和更高的人文关怀,其状态应该是震撼、醒悟、恢复记忆以及痛苦之澄明,其根本在于重建自我与世界之关系。这是电影所应该达到的最高的艺术境界,也是中国电影最为缺失的艺术境界。我们要求于中国电影的仅此而已。

  从商业的角度、市场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影片,或有不同的需求,哪一种影片的需求大,它的市场就大,商业回报就高,院线的积极性也就会随之水涨船高。是不是满足我们感官的影片需求就大,就可以商业,而艺术的影片就没有需求,就商业不了呢?我不知道。因为我们尚未有这样的艺术的影片。但我相信,真正伟大的艺术影片不是那种束之高阁,只能供给少数文人雅士、沙龙同好们赏玩、自慰的作品,它应该是和千千万万的社会公众有着血肉联系,同呼吸,共命运的作品。不能提供这样的作品,是中国电影的耻辱。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2-12 17:51 , Processed in 0.062877 second(s), 19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