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中国妈妈养育荷兰孩子:难!
从十月怀胎到孩子出生,左邻右舍亲友同事跟我说得最多的是:只要孩子健康就好;孩子入托、上小学了。母亲们在一起闲聊时听得最多的是:只要孩子快乐就行。两个孩子渐渐长大了。虽然不断努力适应荷兰的育儿观念,但潜意识里我还是觉得对孩子的要求和希望应该远远超过“健康”和“快乐”。在我的育儿词典里,虽然没有“拔苗助长”,但至少还包括第三个词,那就是“因材施教”。
中文教育受挫
作为中国人,我一直坚信我的孩子应该会讲中文。出发点很简单:我不想在回国的时候充当孩子与别人交流时的翻译工具。从女儿刚刚牙牙学语,我就要求她跟妈妈说“妈妈话”。说“爸爸话”我一概“听不懂”,把她急哭了也不“妥协”;这样折腾了几年,女儿的普通话就说得跟同龄中国孩子没什么区别了;儿子出生后,故伎重演,中国的童话故事、动画电影源源不断地带到荷兰,到了儿子张嘴说话自称“俺老孙”的程度,颇有大功告成的沾沾自喜。
然而好景不长。
孩子们稍大时,为了不让她们当文盲,我得寸进尺,开始教他们写中国字。中国字,对于在荷兰成长的她们来说又谈何容易!勉强学会了一百多个字,我的努力与希望终于在儿子涕泪涟涟中的一句“我真希望我没有生在这个家里”而彻底付诸东流。
八岁的儿子说出这样令人震惊的话,使我只好选择放弃。
中荷学校的天壤之别
暑假里,我们常常带孩子回北京。北京的一切深深吸引着他们,每次回去都乐不思蜀。我突发奇想:送他们回北京读两年书不是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好机会?得到的却是两人不约而同的回答:北京什么都好,就是学校不好。原来是看到表姐暑假还忙着上各种“班儿”,吓的。
荷兰人碰面谈起孩子,最常听到的是满意(还稍带自豪)的回答:我儿子(女儿)明年又可以升一级了。我儿女就读的所谓“大学预科”中学,每一届都会有25%以上的学生因成绩跟不上而不得不留级或转学。
儿子上中学时,我要求他每次考试分数争取不低于8分(荷兰学校实行10分制)。第一次去开家长会老师就说:“您儿子说您太看重分数,他觉得有压力。其实,孩子带着轻松的心情上学是最重要的。成绩如何,看他自己以后慢慢来吧!”
我听得如坠云雾之中:让十二岁的孩子自己确定方向?我只不过是给他提了点要求,就惨遭否认!难怪孩子动不动就搬出老师的话来压我们呢!
儿童保护组织的“阴影”
总的来说,我家的两个孩子还算听话,很少让我们动真气。一次,不知道为什么我生了儿子的气,轻轻打了他一巴掌。没想到坐在旁边的女儿马上说:“妈妈,你别打他,你打他Kinderbescherming(儿童保护组织)的人说你!”一句话提醒了我,想起一个中国单身母亲因盛怒之下给了孩子一巴掌、又在花园里罚站而被邻居告发,招来儿童保护组织的人左打听、右了解,把她折腾得胆颤心惊的事例,立刻“悬崖勒马”,再不敢动孩子一个手指头。再想想我小时候常听老人说的“不打不成材”,无奈。
快乐又成材,两全其美?
许多荷兰父母都坚信,孩子自己会发现自己想做的事,并因此过上快乐的生活。他们留给孩子很大的自我选择的余地,也很容易满足。而我呢?我还是深信“人无压力轻飘飘”的逻辑。除了给孩子们创造愉快的生活氛围,父母是不是也有责任帮他们寻找自己的优势,确认自己的目标并通过努力去实现它呢! 偶然看到这篇文章,虽然自己的孩子还小还没有教读书和写字的经验,我感觉这个妈妈用中国强制灌输的方法来教子女肯定行不通。看她看中分数,连我都受不了她。当然孩子成长健康快乐才是第一位的,何必给他们那么大的压力,教育也应该循循善诱,改变方式方法才能在国外行得通。
这个板块不是有很多小朋友在父母的指导下读经和学中文不是挺好的吗? 荷兰妈妈留名...... 适当的压力是好事,但是什么事都不能逼迫,我认识不少混血孩子很痛恨中文,因为学起来很难,而在德国的实用价值不高,从而缺少学习动力,小孩子不会懂得这对他们的以后是否有用,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会说,妈妈一定要和孩子说母语。中国家长的最大缺点就是把自己没能完成的或者是自己理想中的事情让孩子去实现,孩子的负担太重! 嘿,版上有荷兰妈妈啊。 我觉得环境不同.如果在国外没必要给孩子那么大压力.在国内就不一样.考差了留级了丢脸.而且以后哪来的前途啊.没有自信就更容易学坏了.不过真得不一样打孩子. 文中提到的这位中国妈妈教育孩子既不肯动脑也不用心,简单的施加压力的方式在国外肯定是行不通的。比如,脑子一热让孩子回北京读小学,已经在国外上学的孩子当然不愿意回国。 商榷一个观点:
家长去做一个平衡点是不是更好? 太没有压力的要适当给压力,但在国内的话,孩子在学校被逼太紧,家长要充当减压的角色。。。也就是因环境施教 说说都容易的,轮到自己小孩读书不好,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在这里书读的不好,说句难听的,一样没有前途!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