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lt11 发表于 2011-2-20 23:59

本帖最后由 Salt11 于 2011-2-21 00:00 编辑

英文信已经贴过来了,朱令同学写给贝至诚的信在天涯上,我去翻翻
bluesky1108 发表于 2011-2-20 23:47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辛苦了,多谢, 静等{:5_335:}

bluesky1108 发表于 2011-2-21 00:31

辛苦了,多谢, 静等
Salt11 发表于 2011-2-20 23:59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无意中找到朱令清华校友的一个证词,也贴过来下。

朱 令案,校友证词
http://bbs.yaolan.com/thread_6064207.aspx
http://post.baidu.com/f?kz=191618711
Zenyup你好,
我关注朱 令的事有好久了,无法释怀.我想把我知道的一点点,哪怕没有什么用,告诉真正想帮助朱 令的人.我曾经给(张捷)律师给过一个短的email,没有回音.
昨天把吴虹飞的采访看了一遍,关于朱 令寒假后回学校的饮食:"早饭是家里带的面包和壮骨粉冲剂,中饭和晚饭是勉强撑起去食堂打,回来在宿舍半躺着吃,喝的是同学帮忙打的水." 听起来,可疑的饮食是热水.

我当时印象很清楚的就是大三寒假开学后2,3个星期总看见孙 维打水,有时和她的所谓的男朋友,有时是她自己. 要说明的一点是打水从下了晚自习9:30到10:00多一点就几乎没水了,女生5,6,7号楼都是只有一个门,走到水房只有一条路,走上一趟得有个10分钟,路上遇见的机率是很大的.那2,3个星期我都是碰到孙 维拎着水壶往回走,说明她去的早. 我们宿舍是非常循规蹈距的,五年都排班打水,每个星期我都打三天水,除非极特别的情况,从未间端. 而五年中除了这2,3个星期就再也没看见过孙维打水.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孙 维男友后来就不见了,是因为他们不打水了. 这件事我曾经在网上说过,当然是有人信有人不信. 曾有传闻说朱 令水壶里查出铊,所以我想起给你写信,关于目睹孙 维打水的事虽然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如果需要,我愿意出面作证.

还有一件事我说一点自己的感想. 孙 维曾在通信中要求舍友说朱 令'夜不归宿',给外人的感觉就是暗示朱 令是个放荡的女孩,多少会让人觉得有点活该的感觉. 看到那儿的时候我就哭了,我觉得孙维的心太毒了.如果朱 令没回宿舍,她一定是去了8号楼. 朱 令的男友住在集中班,集中班在8号楼. 女生5,6,7号楼都是11点锁楼门,12点放一次人,如果再晚了,敲也敲不开.而8号楼集中班这半栋和男生楼一样是不锁门 (8号楼的另半边住建筑系女生,锁另一个门). 那里12点都热闹的很.(当时)谢 飞宇就住在集中班的楼上301,集中班住2楼,他们都是合唱队的,合唱队的队长吴 岷是谢 飞宇高中和大学8年的同班同学,住3楼,他们几个建了清华第一支乐队,还有一些特招生,3楼和2楼往来很是频繁,有时都不敲门. 孙 维常泡谢 飞宇宿舍,她想必知道8号楼的情况,她想必知道朱 令在8号楼就是'夜不归宿'也不会干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因为那里太热闹了.可是她还是要这么说. 而且在演出前夕,我觉得作为民乐队长的朱 令男友和朱 令心思恐怕都在演出上.孙维想努力证明朱 令'夜不归宿'是什么意思. 而且孙 维在通信里还在努力试图排除2次中毒,朱 令回校后显然没有再'夜不归宿',很显然孙 维想把责任从宿舍里推出去,而她能做的只是左右舆论,结果不幸被人把整个通信贴出来了。


作者: zenyup2007-4-16 14:48   回复此发言

bluesky1108 发表于 2011-2-21 01:13

无意搜到的一篇关于吴今的一点介绍。是吴今北大同级不同班女生,luolan写的。

luolan

朱令事件发生在1995年,当时我人在美国,所以对此事一无所知直到前两天在新语丝上看到关于朱令的文章。当我看到说朱令有一个姐姐在北大读书时意外坠崖身亡时,我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她的姐姐吴今曾是我在北大生物系读书时同级但不同专业的同学,出事前她的寝室就在我们的斜对面。吴今的死已经令我们感到无比的难过,对她的家庭肯定有着无法弥补的创伤,为什么她唯一的妹妹会再遭受这样的毒手?老天为什么会这样对待她的家庭?

今天看到另外一个帖子提到朱令的姐姐以及她们家庭的事,让我有写几句的冲动。

吴今是北大生物系87级生物物理及生理学专业的学生,在1989年4月和同学去野山坡春游时,由于她想独自去看一处风景,因此和同行同学分开,几天后在一处悬崖下面发现时已经身亡。吴今非常聪明,也很有思想,在她出事前不久她曾写过一篇英语作文,题目是:“To be or not to be----the meaning of

life”,作为一个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此文无论从语言的角度还是从思想的角度讲,都是非常出色的,所有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很感动,我更是把这篇文章的复印件带在身边,直到现在(如果有人感兴趣,下次我可以把它贴出来。)当时有人(好象是她的英语老师)把这篇文章翻译成中文,登在了北大的校报上。和她妹妹一样,吴今也多才多艺,会弹钢琴。可以想象如果吴今能活到今天,一定仍是我们同学中最出色的一个。

我看到有人在猜测她家有仇敌在害她们,希望不会有这么残忍的人。我祈祷朱令能重新站起来,愿这个命运多桀的家庭得到应有的公正,不再受到任何的伤害。

愿吴今的在天之灵安息。

再补充一点关于朱令姐姐吴今的死:

就我所知,那次她们班到野山坡春游时分成了两个组,吴今开始是跟着第一组, 当第一组决定往回走时,只有吴今说她想到一个景点去(好象是一个山坡上的山洞),本来第一组的人可以等她,但她说不用,因为第二组的人在后面,她看完景点后可以碰上第二组的人,和第二组的人一起回去。就这样,她落了单。第二组的人后来并没有碰上她。当两组人都回校后,才发现吴今没有回校。但当天是周末(好象是星期天),而吴今家在北京,所以同学们估计她可能回家去了,因此也没放心上。但是当星期一吴今仍未在学校出现时,同学们开始担心了,打电话到她家,家里说她没有回来过。因此,同学马上报警,并和公安局的人一起返回野山坡去找。好象是在三天后,在野山坡的一个悬崖下面找到了她的尸体。

事后,有人从她写的一些文章里也怀疑过她是否会自杀,因为在她的文章里有不少是对生命的意义的思考。但是作为一个她的同学,虽然和她直接交往并不多,我认为她不会自杀,因为她平时性格很开朗,在她那个时候,应该没有什么事会值得她自杀。她的文章只能说明她是个很喜欢思考的女孩。至于别的可能性,我没有办法做任何猜测,因为在她落单后所发生的事,已经永远是个谜了。

luolan

由于工作和家庭都有很多事情要对付,到现在才输完吴今的文章。要说明的是:
文章是吴今在大学二年级时作为英语课的写作作业交给老师的,我一字不改地抄在这儿,里面的任何语法或拼写错误都是原先存在的。另外,我保存的确实是吴今亲笔手稿的复印件,我也曾想直接扫描后贴上,但是十几年过去了,纸张已泛黄,我怕扫描后各位朋友看不清,故宁愿花点时间逐字输入。当然,我会再试着扫描,尽我的能力使各位能看到吴今的手迹。希望大家原谅的是,由于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我只能慢慢做这些事。

吴今的事尘封在我心底已久,此次写出这些事,只是希望能提供点一手的资料给很多愿意帮助这个家庭的人,没有任何别的意义。尽管如此,心底仍有不安,怕吴今的在天之灵受到打扰。我看到很多人在谈到如何写一部以朱令家庭为背景的小说,这是每个人的权利,我唯一的希望是不要把它写成只是充满了所谓卖点的小说,希望能在挖掘人性的美和丑上多下点功夫,否则,只怕对朱令的家庭造成更多的伤害。

朱令的母亲姓朱,父亲姓吴,很显然吴今随父姓,朱令随母姓,所以姐妹不同姓。

以下是吴今的文章:

To be or Not to be
--------The meaning of life, the meaning of death

Every one who knows Shakespere must know his most well-known tragedy:
Hamlet and that famous line: 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 As
for Hamlet, to be or not to be is quite a dilemma: he was doomed to be
a tragedy, whether to live or to die. Perhaps everyone will confront
the similar choice to Hamlet in his life sooner or later. To survive
or to die, to fight or to surrender, to win or to lose. He must make
the decision himself. Fortunately, I haven't come to that crucial
point yet. Up till now, my life is like a smooth sailing. Sometimes I
ask myself: do I find the real meaning of life and death? Though I am
going to be a biologist, I have no definite answer to that. But still
I believe that I did find something in life.
When I ramble along in the peaceful field, hearing the twittering of
birds, drifting in the fragrance of wild flowers, I will always praise
the beauty of life and feel really happy that I'm still alive. When I
learned the mysterious nature and the evolution of life, I was filled
with admiration by the greatness of nature. Life is a bestowing of
nature, we have no right to smother, it's a part of universe.
I remember one day, when I felt so frustrated by those misfortunes in
life, it seemed that I had done everything wrong and there was no
remedy at all. I left home, wandering along the street, feeling sad
and hopeless. It was then when I caught sight of the sunset. The sun
was like a huge burning ball, flaring and shinning, it was so glorious
and so brilliant. Soon the whole sky was flaming, the sun gathered its
last energy burning thoroughly, like the solemn end of a tragedy. It
sunk slowly under the horizon, soon darkness fell around me. I stood
there unawaring of where I was. Tears ran down my face. A voice cried
out in my heart: "I will wait, till the sun rises again, till the
first sunshine on my shoulder." Perhaps that's the meaning of life.
Everyone has his own sun and his own dream, and everyone has own
brilliant moment when his sun shines gloriously. We'll struggle and
suffer in order to reach that brilliant moment. Nothing can stop us,
no matter how hard, no matter how many times we fail. That dream,
deeply rooted in our heart, is worthy of devoting our whole life to.
All of us want to see the sun shines again and want to catch that
glorious moment to appreciate the real beauty of life.
Life is like a long river, it will end someday and somehow. No one can
escape from that eternal end, when that day comes, we'll say goodby to
this colored world. A man's life is a man's song. Whether it's sad or
happy, fierce or quiet, it's his own song. A song written in his own
way with his soul, with his life. A man lived, did what he should do,
found what he want, fulfilled his dream. He then died calmly. Because
he knew that there was nothing to regret. He had seen evil and good,
ugly and beautiful. Now it was all over, it was time for his play to
close and gave the stage to newcomer. His song was going to end, but
it would never diminish, it would become a tiny part of the chorus of
the universe, and that will sing forever. Another man lived, struggled,
but never reached his dream, for him, life was a perpetual nightmare,
then he saw the twilight, they glimmered far in the distance, though
he had no time and he would never got there, his heart was quiet, for
he knew he had tried his best. His song might only be a faint cry but
he knew it was just the prelude to the grand movement of that chorus.
He died happily, hearing the song were sung continue.
The world is beautiful, because of warm sunshine and also because of
its rain and storm. Only a man who has been drenched with tears can
understand the real meaning of happy. Once a famous writer said in one
of his novel: there is no real happy in life, but just one situation
compared with another. The whole meaning of life lies in two words
"hope and wait".
To be or not to be, it's all depends on a man's own attitude to life,
on whether he appreciates the morning sunshine, whether he want to
explore the beauty of nature. If the thunderstorms come, it all
depends on whether he still firmly believes that the sun will rise
again. Yes, the sun is going to shine, and it will shine even more
brilliant. Do not cry, just wait and hope and fight.
Life and death and the sunshine make the world. As they go round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 day by day, the world go round. Let's sing
out our own song lauding life, lauding world.

bluesky1108 发表于 2011-2-21 01:26

辛苦了,多谢, 静等
Salt11 发表于 2011-2-20 23:59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终于,,,,找到了,,擦汗。。。

下面是贝志诚本人发在天涯的,id为花沐兰。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448606.shtml
转载过来
朱令孙维的同学给我的信件
  贝志城,
  
  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网上的流言说孙维是因为和教授做课题而唯一能接触到铊的人呢?就像我上次说的,如果她能接触到,那么我们班上其他人同样能接触到。我个人并没有注意过铊盐在实验室的分布,但是有同学说这是很普通的试剂。就像后来北大的投毒案的铊盐也是从化学系拿出来的。那么这个流言的出处到底是哪里呢?
  
  另外,我注意到你在bookjunesnow讨论组上对于孙维的嫌疑用的是“警方通过各种证据怀疑到”,给我的回信中也是说“在调查中将嫌疑指向她”。我相信你说的话,我也相信警方作了很多调查,但是警方的介入程度有多深?是否可能忽略了其他的因素?因为,对于警方介入这件事我原来可以说是可以几乎不知情;后来有些报道说朱令的同学冷酷,实际上可能只是采访了一两个当事人,因为我们男生那边事件上也没有人接受采访,我只记得班长张利曾拒绝了香港《太阳报》的采访。还有一些因素应该考虑,比如是否和朱令孙维关系密切的人或者班干部,系领导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隐瞒了一些细节和事实。
  
  我也不知道你们是否还在追查凶手,收集证据,手头的证据是否足够强硬。我想很多情况你或者警方肯定比我了解得多,但是我想也有些情况可能你和警方都不了解,也许对于揭开事情的真相有帮助。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件事情背后迷雾重重。在我没有见到直接的证据以前,请原谅我不能称呼孙维为“凶手”。我了解你的心情。我也深信朱令中毒案中一定有人是凶手。可能就在我的同学之中。
  
  一位和孙维交往甚密的同学告诉我她不相信孙维是凶手。我还是很信任她的。我不知道警方有没有考虑过这样一种可能:有人害了朱令之后,嫁祸于孙维。我之所以有这种怀疑是因为上面那个流言。如果这个消息是你们的同学透露的,又是来自警方的,那么,存在可能这个人误导警方认为只有孙维能接触到铊盐。而他才是幕后真正的凶手。是不是有人在把水搅浑呢?警方在调查过程中取证有多深入,有多可信?这些证据如果从有人嫁祸的角度来看是否合理?
  
  说实话,我对于情况了解不多,我作这样近乎无端的推测只会让人觉得我鄙夷,让外人对物化2班的印象更为不好。如果投毒的是另外一同学,又嫁祸于人,只能更让人对我们班失望。我之所以这么说,只是希望事实的真相能大白于天下。
  
  另外我对于June Snow的书有一些看法和建议。因为我的大学同学已经有一些人加入到那两个讨论组中,我不太方便发言。而且我想这里面很多都是你的同学和当年救治朱令过程中的人,所以也许你出面讲更好一些。
  
  首先是关于June Snow的写法,是纪实报告还是虚构小说的问题。写书的目的无非两个,其一是记录这个悲剧,试图揭露事实的真相或者暴露出些什么。其二是筹钱为朱令养病。我不否认Eagle Wing文笔还是很不错的,“团支部书记”一节单纯作为小说来看写得很好。但是其一,很多心理活动只是他主观描述,事实是否如此不可知,臆想成份太多;其二,这半纪实的小说是否能出版,出版后是否会导致当事人的诉讼?我个人以为写成报告文学,多些客观事实,少些臆测更有震撼力。因为这个案子过程实际上发生了很多事情,我以为光是记录这些事实就足以构成一本书,没有必要像Eagle Wing那样虚构一些什么。而且这涉及真人真事,虚构之后很容易引起其他问题。书可以出中英文版,对照。
  
  如果是纪实,必然涉及对于当事人的采访。现在bookjunesnow上贴的物化2班的通讯录过时了,这也是只有一个人回信的原因。因为已经有同学说他不想被这样公布,而且我现在手头也没有多少人的联系方式(物化2是个非常奇怪的班级,这点我下面再讲),所以我也不准备告诉你我知道的地址,但是我可以告诉你5460.net上还有一个物化2的通讯录。你在那里可以找到大概10多人的联系方法,还有一些比我班低一级的学生的通讯录。我不知道是否可以找个有正义感,肯追根问底,但是政治背景又比较淡的记者,(我不知道《南方周末》的记者怎么样,)参与对相关人士的采访,因为我发现很多同学实际上不愿意回忆这件事,尤其是对于非正统报纸的记者有自然的排斥。我的大学同学里大概还有10多人在国内,今年暑假之后有些很快也将出国。
  
  如果孙维是嫌疑,这件事情更麻烦一些,因为这就不可避免地牵涉一些政治因素。在国内任何事情一旦涉及政治,其结果都是不可预期的。所以,我以为政治色彩要尽可能浅。有些麻烦能避免的还是应该避开。
  
  我再说些物化2班的情况。这些是我私人的观点,可能未必客观。
  
  物化2在大学5年中拿了不少荣誉,至于是否名副其实,仁智共见。班里的矛盾从一开始就是很大的。甚至到了毕业,可能还有一些矛盾没有解开。男生之间,女生之间,干部之间,种种矛盾只是被掩盖在荣誉虚幻的光环下。而至于为何“大家”维护着这一个“荣誉集体”,我的一个同学说其实是因为这是那些干部的荣誉。我的观点是物化2与其说是一个大学生的班集体还不如说是一个高中生的班集体。
  
  物化2的干部也是变迁的。薛刚张利因为入学就是党员,所以一直是核心干部。政治辅导员主要还是通过这两人来了解同学的情况。但是大一班长,班副是刘丽敏和左晨。大二时因为一些利益上的冲突和各种各样的矛盾,刘和左退出权力中心,此后两三年主要由薛和张全面掌管班级事务。 到大四大五,支书是潘峰,班长是李现平。中间可能还有短期人员更换,已记不清了。
  
  左,薛,张,潘还有杨春光是同屋。大四大五之后杨成为刘的男朋友。左晨可能是班里唯一了解情况比较多但是还敢直言的人。他的离职实际上是因为看不惯薛张的一些做法,而且他在政治上属于“小资”倾向严重的人。而物化2的政治辅导员祈是很讲马列的。顺便提一句,祈好像是物化9的。物化9人才辈出,池宇峰就是该班的。他们班当年太活跃,以致于和系里矛盾,系里对他们印象很不好。但是恰恰是他们班出了很多人才,而优秀班集体物化2众人却表现平平,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左晨出国后在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Dept. Chem., 师从Paul W. Jagodzinski,从事Raman光谱方面的研究。我不知道他是否已经毕业了,我以前和他联系过,但是没有联系上。但是他的导师必然知道他的联系方式。我想你们可以从他那里了解更多有关物化2,薛刚,张利,女生之间矛盾的情况。最好是你们有信得过的人和他当面接触,了解一些情况。
  
  刘丽敏作为大一时班长,对于女生之间的矛盾应该知道很多。她和杨春光毕业后结婚,随后就不知去向,按理应该是去了国外留学。毕业的时候他们在同学的毕业留念册上几乎很少签字,甚至连通讯方式都没有留下。毕业后,开始还有人不很确切地知道一点情况,后来就什么消息也没有了。5460.net上有个访客杨威,是化学3班的,上面有联系方式。他和杨是老乡,也许知道杨春光的去向。但是我没有和他联系过。说实话,我觉得他们的不辞而别是非常奇怪的。刘和班干部固然有些矛盾,但是在男生这边并没有不好的印象。杨春光和薛刚张利同屋,平时似乎也不见有甚矛盾。而且杨春光足球踢得很好,为班里出过不少力。他们两人没有理由不辞而别。还有一个细节,我有印象刘丽敏曾在校合唱队呆过,具体可以找人核实一下。朱令是校民乐队的,她们应该比较熟。
  
  物化2的通讯录到现在也不完整,对于一个“优秀班集体”实在是非常奇怪的。我以为实际上反映了荣誉光环背后的种种矛盾。
  
  物化2很多人不愿提朱令这件事,我想原因可能很多。有些人不了解情况,有些人因为在漩涡中心,感情上不愿提,或者担心自己卷入此事太深,也未可知。
  
  我现在想到这些,告诉你,希望能对你们查找线索有点帮助。在重重迷雾之中,我也不知道到底隐藏了什么,但是也许你们知道的东西越多,对于朱令一案最后水落石出,找到真正的凶手帮助越多。
  
  另外,这次信件的内容请你一定不要把我的身份泄漏出去(删去若干字)一方面,我现在无法判断背后到底有什么阴谋,我自己还没能积蓄足够的力量对抗万一可能出现的险象。另一方面,我今后可能留在国内也可能去国外,我的同学知道我讲了这么多可能会孤立我。虽然这些事情我已经尽可能客观描述,但是人看问题总会有个立场的问题。而且许多细节涉及某些人的形象,我以为客观的,他们以为我在诋毁他们也未可知。虽然我并没有受到任何压力,但是,这件事情毕竟是谨慎为好。
  
  如果你还有什么情况需要了解,我知道的,可能的情况下我会尽量告诉你。
  
  2002.3.19
  
  我的大学同学给我的信件
  Hi:
  好像不是。
  怎么连这样的材料都有假?
  我上个月遇到朱-孙班上的团支书,一脸遗憾的抱怨:“就是因为这件事,我们才没得
  到优秀毕业班...”
  无奈的笑...
  

bluesky1108 发表于 2011-2-21 01:28

再贴个朱令近况,
令令近况

朱令这个冬天过得有些艰难,主要原因是肺部功能衰竭。铊中毒损坏了她的神经系统,导致神经瘫痪和肺部衰竭。 现在朱令需要做一个彻底全面的肺部检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医学治疗和康复。 我们在寻求相关的医疗帮助,来改善朱令的身体状况,尤其是改善她的肺部状况,可能考虑膈肌起搏器等相关高科技的帮助。 如果您有这方面的建议和指导,请和我们联系 info@helpzhuling.org

bluesky1108 发表于 2011-2-21 01:43

我在想, 如果我是孙维, 如果真的是无辜的, 我能比她做得更好吗? 未必未必。
DLIII 发表于 2011-2-19 00:37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嗯,是的,17载“含辛茹苦”地调兵遣将,忍辱负重帮人承担骂名,忍受千夫所指还要默默地为朱令捐钱......此行为绝对高山仰止,孔老夫子也是绝对绝对做它不到的。孔圣人名言: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所谓以德报怨,根本是以讹传讹。

bluesky1108 发表于 2011-2-21 02:04

还上访呢, 你好天真。 如果我是孙维, 没做就是没做, 才懒得理睬这件事。

瞧, 每个人个性不同, ...
DLIII 发表于 2011-2-19 09:22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其实意见相左,立场不同,完全没有问题。
呵呵,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嘿嘿,孟飞的话,扯来用下)。
也许我们站在受害者立场上来考虑问题的人,真的就象你眼中好傻好天真的傻子。
你只是没有站在被害人立场看待问题的习惯罢了,不管这个被害人是被投毒的朱令,
还是你眼中被“无辜”的孙维。
呵呵,因为孙维若无辜,断然不会不作为,懒得理睬,任人评说。
任何人背上投毒这样的黑锅,那是万死也要证明自己的清白的。这不比经济犯罪类的替罪羊,这样的罪名补洗清,亲戚都不敢同桌一起吃饭。
俗话说的好,站着说话不腰疼。信访办真的应该来网罗招揽你这样的人才。{:5_387:}

bluesky1108 发表于 2011-2-21 03:12

网上对孙维的质疑很多,先转一个语言学研究的人,对孙维发在天涯的第一份声明的质疑。

转载
朱令被投毒案关键人物语料分析之孙维篇

本来手头还有几篇论文,只是想偶尔在回帖中发表一下个人看法,然而近几天一些混淆视
听的说法充斥杂谈,正如某人所说,“令人发指”。本人专业是语言学,这在某贴的回帖
中谈到过。常常做一些个人语汇分析,主要是针对名著的,即从作者的用词及句式习惯,
方言特点等等诸方面入手,通过对使用频率的统计来达到研究目的,广泛应用于判断作者
真实态度,语言目的,以及真本伪本的鉴定等方面,如《红楼梦》续本的判定,包括第64
回是否为曹雪芹所写等等。
  所谓个人语汇,即一个人建立在方言背景之上的词汇范围和句式习惯,每个人的个人
语汇都不同,因为语言反映思维,个体差异造成了每个人的语言特点不同。落实在书面上
,某方面或可称为“文风”,譬如鲁迅的散文和朱自清的散文,即便是没看过的人,也很
容易判断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我们还可以从作者的行文判断作者的真实意图,这需要从作者对词语的遴选和句式的
安排来分析;充分的语料还可以反映作者的知识水平、逻辑能力、方言背景等等。
  能够证实为孙维语料的全部素材来自于ID“孙维声明”所发表的帖子《 孙维的声明
--驳斥朱令铊中毒案件引发的谣言》一文中,字符数为8236(不包括题目),语料充分
程度一般,只能对文本进行一些本体分析探求作者的行文意图。由于本文属于正式文体,
措辞比较严谨,能够反映作者态度的程度副词以及形容词比较少,所以侧重于分析句段安
排以及句意(主要是暗含意及引申意),以及由于句间结构造成的句外意义等等。由于本
人时间精力问题,将不进行数据统计,援引之处不一一标明,敬请读者自行查看原文。
  1、措辞(主要是反映作者态度的副词、形容词、连词等)
  本文为正式文体,措辞严谨,极少使用带色彩(感情色彩、风格色彩等等)的词语(
集中在动、形两大词类),能够给读者造成一种态度客观的印象。然而在涉及到人物遭遇
和态度时,可以发现如下特点。
  (1)作者频繁使用一些表示重复、频率的副词,如“也”,例句:“我非常同情朱
令和他的家人,也和千百万善良的人们一样,希望帮助朱令”;“我也曾和其他同学一起
参加了一些挽救朱令生命的活动。”
  范围副词“共同”、“都”,如“这是被冤屈者的共同悲哀!”“我和家人都劝阻了
。”“我和同宿舍、班里、系里以及文艺社团的很多人都被问询过”,等等。
  除了有强调的作用,还自然地扩大了己方立场的战线,引起读者的共鸣。
  (2)作者用了一些具有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动词和表示感情的形容词,如“震惊”
、“愤怒”、“气愤”、“激烈”等等,但是上述词语的搭配对象都是“大众”、“网友
”和“朋友”,对作者自身,全文只用过两个含有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动词是“无奈”和
“着急”,在行文的最后,也只是说“如此不负责任地蓄意造谣中伤动机令人不解”,即
便“不解”,也用了泛指而非特指。
  (3)作者选用了一些表示语气的副词如“竟然”,以及插入语“没想到”等,凸显
了自己的不知情和无辜,以及并没有主动干预此事。
  (4)作者大量使用泛指和任指以及群指,规避自己直接面对问题。任指和群指的暗
示性非常强,在文章中能够最快地唤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
  (3)连词涉及到句式句意,将在后面一并分析。
  
  从整体的用词分析,作者确实非常“克制”,也很冷静,而不明情况的网友“愤怒”
,了解情况的朋友“气愤”,而且生动地为读者描述了“急需”破案的公安局的卤莽,和
急于维护形象的清华的无理,特别是清华领导用了“要么……要么……”这种必选句式和
“绝对”这种同时表示程度和语气的副词,更加让我们同情和担心作者的遭遇。
  2、句式
  全文一般使用陈述句,句式比较平稳,陈述句比起疑问和感叹更为客观。并且由此可
知,作者确实是非常理智平静的,因为急于为自己辩解的人通常会大量采用感叹句或者反
问句。
  作者擅长采用一些因果句式暗示读者进行逻辑推导,例如文章的第一句“1994年我的
同学朱令铊中毒,且因治疗不当导致终身致残,震惊中外。”成功地回避了敏感字眼“投
毒”,但是在这里是一处败笔,因为没有联系现实的声明背景,容易给人不诚恳之感,授
人以柄。
  比较好的例句有:“朱令94年底中毒,由于医院误诊耽误半年,95年4月确诊铊中毒
,至97年毕业前夕一直没有破案,应该说是错过了破案的最好时机。”作者用了表示原因
的连词“由于”,读者在不知不觉地阅读中把耽误破案的原因理解为“医院延误治疗”,
作者也成功地回避了“两年没有继续破案受到了什么阻挠”的敏感问题。
  这样的句子还有“可以想象公安当时一定面临巨大的破案压力,他们希望尽快抓到凶
手,对上级领导和朱令家人能有个交代。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朱令中毒两年多公安机关一直
没什么动静却突然在1997年4月2日对我进行突击讯问。”这句话非常好,作者甚至没有用
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就成功说明了自己接受“讯问”(不是“审问”)的原因来自
于某种“压力”,而这种压力的来源和朱令的家庭有直接关系。
  “由于知道朱令家人早在97年上半年就上书国家领导人,不得已我们才于98年1月
也给高层领导写信反映情况,说明:我们只是恳请有关单位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尽快依法办案,决不是要求法外施恩。”这句因果关系句也非常的好,因为作者“不得
已”上书高层领导,不是因为自己被冤枉,而是朱令家先上书国家领导人,这句话可以说
一石三鸟:第一,再次说明朱令家给某方面压力,从而使自己冤屈;第二,解释了所谓的
“黑幕说”,同时暗示朱令家也有能力与高层对话;第三,唤起读者同情,受害者的形象
跃然纸上。
  好的例句还有很多,不能一一例举。由于我们都知道作者是清华大学的理科高才生,
逻辑应该是非常严密的,但是却在一些不构成因果关系的句子里使用了一些表示因果关系
的连词,进行句意暗示;又刻意模糊了一些本来构成因果联系的句子,对于一个问心无愧
的人来说似乎“令人不解”。
3、句义
  主要是暗示以及引申义。由于关于句外意义的分析主观性比较大,必须联系作者的态
度和背景,所以我在这里仅举一例,感兴趣的网友可以自行阅读体会。
  例句:“我和朱令没有任何过节,但确实和另外的舍友们更亲密,主要是因为朱令交
游广泛,社会活动非常多,又是校文艺社团的积极分子,在社团的时间多,在宿舍的时间
少,即使是在朱令第一次生病后返校期间也仍然每天去文艺社团的宿舍楼煎药。”
  非常明显,作者至少说明了2点:和朱令不是很亲密,和之前网上传言是“好朋友”
不甚相符;朱令在宿舍的时间非常少,作者一次也没有明确说过朱令不是在宿舍中毒,但
是在文章中或是暗示,或是提出怀疑,非常的有分寸,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一些网友的质
疑;对于第2次中毒(如果存在的话)是否在宿舍,也是非常有利的否定。
  而且之所以和别的舍友更亲密,“主要是因为朱令交游广泛”,而不是作者自身性格
具有选择性的问题,间接证明了作者“性格直爽”,好相处。
  败笔:“1997年4月2日那天,公安问到我的家庭成员,我只说了父、母、哥哥,再问
其他人时,我只说爷爷奶奶已经去世,连名字都没提。”这句话在解释所谓“黑幕论”的
一段中,言下之意是公安局不知道自己的家庭背景。但是这和中国的社会现实太不相符,
且不说在此两年前公安局是否知道,如果已经把某人列为嫌疑人,除非是即时抓捕,否则
不会对嫌疑人不进行背景了解。从笔者的角度看,作者在这里可能是想间接否认自己在之
前两年搁浅的案件调查中负有某种责任或者起了某种作用,所以还特别申明了具体日期,
但是作者打这个时间差显然是不明智的,因为在警察第一次调查此事和孙的爷爷去世是有
时间距离的,作者故意模糊两次调查反而容易留下漏洞。
  4、整体布局的详略安排
  很多人只知道详略安排影响文章的可读性,其实这跟作者意图也有很大的关系。什么
方面想让读者多知道一点,什么地方想让读者少知道一点,都非常影响读者的判断。比如
说《水浒传》一书中对潘金莲的日常生活和悲惨经历描写得非常少,对她如何勾引武松倒
是大加描写,所以初读水浒之人对潘金莲无不嗤之以鼻。但是在现代的很多影视作品中,
加重了对潘生活以及经历各方面的描述,这实际上在客观上拉近了观众和人物的距离,容
易对其产生同情心。
  在《声明》一文中,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作者虽然说“对牵涉到的单位和
部门,我不可能完全规避,实属无奈”,但是其实有些细节是不必要的。比如说“公安十
四处”,和“校党委、校办及系领导等再次在校招待所(丙所)接待我们”,后面甚至还
细致到了丙所,其实这些细节对于描述事情是没有影响的,但是作者却写得非常详细。
  包括作者和学校为了毕业证的事情斗争、还有接受审问的整个过程,时间上全部精确
到日,地点上也毫不含糊,其实在叙事学里,细节的真实是最大的真实。作者在能够真实
的地方毫无巨细地描写,容易给读者造成真实客观的感觉。
  但是即便作者连“丙所”都注意用括号注明,却只字未提最为关键的地方,自己的宿
舍楼和房间号码,以及那个实验室的具体位置,“令人不解”。当然以作者仁慈宽大的胸
怀(在《声明》中我们容易看出这一点),可能考虑到会给母校带来不便;但是如果“十
四处”和“丙所”至今还“健在”,那么这种细节上的详略则很反映作者的心理问题。
  虽然我对犯罪心理学知之甚少,但是也知道一般撒谎的人对他所知道的所能透露的真
实部分会详细描述反复描述,但是涉及到关键部分,则会刻意规避。有时候那种规避并不
是主动的,只是自然为之,即便是说出来也不会被拆穿。
  其实作者也绝对不是刻意规避,因为从其他途径我们完全可以知道宿舍楼和房间的具
体位置,就象有一些网友也不是从《声明》中第一次看到“十四处”一样。那么作者为什
么会这么有选择地安排详略,我只能理解为是某种心理的自然流露。
  与此相关的还有,作者始终模糊自己的态度和主动行为,但是每每在关键之处会援引
他人的话来陈述或者暗示,比如通过律师的话暗示朱令家人对自己可能采取极端措施,最
后甚至还用一位公安人员的话再次印证,“你们千万不要和他们接触,很可能会有危险,
要是出了事儿就更麻烦了。”还有对清华某位领导的话的描述,莫不是“绘声绘色”。
  在作者的笔下,呈现了“带着有色眼镜”的公安人员,编造事实的记者,竭力想维护
形象的清华,不择手段的朱令家人,当然还有被误导的“愤怒”的网友们。这让我想起了
现在的杀手游戏,每往别人身上多泼点脏水,自己就会干净一点,最后完全就是一身雪白
的天使。正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天使一样,这篇声明在严谨的同时也暴露了太多的
问题。
  即便作者如此“心直口快”,但是从始至终都只是隐忍克制,而且以最大的善良来理
解接触到的每个人,比孩子还缺乏社会经验,比最虔诚的基督徒还纯洁,但这一点本身就
是和作者的行文相矛盾的。
  5、《声明》一文的遗憾
  由于作者需要在文章中需要塑造自己“诚实、克制”,所以过分凸显自己的客观,用
词过于考究,对事件的受害人自身关注度不够,没有充分体现“好友”的感觉,反而给人
一种无情冷漠的印象,让很多几乎已经被说服的读者在感情上产生疑问。
  由于需要塑造自己“善良、隐忍”,但是行文暗示性太强,春秋笔法用的太多,容易
给人造成心机深沉的印象,和作者所说的“心直口快”更是相差甚远。
  最失败句子分析:“尽管我也是这个案件的受害人,但朱令和她家人的情况更惨,我
不想给她的家庭雪上加霜,因此没有追究。”“两个优秀的女儿相继不明不白地一死一残
,放在谁家都是毁灭性的打击。”
  很多网友提出读到这里觉得不舒服,但是又说不出来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如果你的
好朋友是残疾人,那么你会不会在对也了解情况的人转述时也用“残”和“惨”和这个字
眼,何况朱令的家人也很可能会看到这篇声明,还刻意使用“不明不白”、“毁灭性”这
样刺人心窝的字眼。汉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存在大量的委婉语,就是避免在交际中出现的
尴尬或者伤害感情的局面。
  即便不是好朋友,只是认识的人,大多数人会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上述的话:“两个
优秀的女儿相继遭遇不幸,放在谁家都是莫大的悲痛”。
  6、我的感想
  其实在这篇声明之前,我也并不相信孙维一定是投毒者;但是这篇《声明》,却看得
我从头到脚都发冷。对自己曾经的同窗、同屋也是朋友的人,能这样冷静地描述,“一死
一残”,确实不一般。
  我承认,没有任何语料分析能够百分之百准确推测出作者的意图,不然就不会出现《
红楼梦》至今仍然让人争论不休的情况。何况我也并没有对这篇文章进行完全严格的分析
和数据统计。我也不能说某人必定是凶手,但这并不影响我自己在道德上作出判断。
  很多人认为这篇声明是集体的结晶,我的感觉是,孙维本人是主写,可能经过了多次
修改以及律师的润色,确保在逻辑、措辞和法律等方面都万无一失;没有人比当事人更了
解情况,完全让他人代笔显然不可能。唯一比较遗憾的是,下次最好找一个语言学专业的
人加入智囊团,在感情暗示方面多下工夫,毕竟网友不是陪审团,仅仅是逻辑上的说明是
不够的,太冷了。
  最后,代表所有关注此事的人,祝福朱令和她的家人。
  天理必然昭彰。

bluesky1108 发表于 2011-2-21 03:18

本帖最后由 bluesky1108 于 2011-2-21 03:20 编辑

孙维的第一份声明中,由她本人贴出的本想作为证据的咖啡杯,即某著名穿越的咖啡杯!{:5_387:}
孙维说该咖啡杯是公安在1998年装在咖啡杯上,用来监听他们的。天涯高人指出,该咖啡杯上雀巢广告语是2005年才起用的新广告用语,也就是孙维发声明之前才出现的新用语。98年的杯子上是不可能有的。
高人实在是高啊.........然后孙维又发了第二份声明道歉

bluesky1108 发表于 2011-2-21 03:30

而孙维被锁定为嫌疑人进行怀疑,本就是从警方开始的。
1995年4月28日,朱令被确诊铊中毒后,朱家立即报案。5月,警方介入调查。1997年,朱令同班同学、室友孙维曾被警方传讯8个小时后释放。此案至今未破。
    朱令父亲吴承之对记者回忆,此前根本就没想过孙维,但1995年夏秋时分,警察曾经找过吴承之的单位领导,问吴在文革时是否与孙维的父亲有过节。这是第一次让他知道孙维。
    这次之后,朱家提出与孙家沟通,被拒绝。
    孙维在声明中说,自己希望在“公安在场的情况下”进行沟通,但公安部门表示没有义务为他们安排(见“孙维声明”)。
    朱家这才完全确认嫌疑人是孙维。之后,朱家再没有从警方处得到任何信息。
    去年底孙维在网上发帖自表清白,许多网友却指孙维说谎,反而更相信她涉嫌此案。
页: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查看完整版本: 这两天逛文学城,全是那个投毒杀夫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