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李维榕--为家庭疗伤
李维榕--为家庭疗伤
Minuchin常说:家庭治疗师同时是个说故事的人,说的是家庭的故事。个人是片面的,家庭却是互相牵连,没有绝对的主角,也没有绝对的配角,只有千丝万缕,像个无形的网,把系统内每个人紧紧地系住。
而这藤连瓜,瓜连藤的道理,又是最难捉摸的,我自己跟随Minuchin学习家庭治疗的时候,就总是瓜是瓜。虽然每个瓜的形状色彩鲜明,但是我无法带出它们之间的关连,我看不见人与人关系的互动。
即使我全部明白互动的道理,但是我的所谓家庭工作,其实仍是集中在「个人」。
挣扎了很久,发觉自己总是那样地不由自主,一气之下,便找到老师理论。我对他说:也许你我的家庭背景太不相同,并不是每个家庭都同样地关系密切的!
他想了一会,答:你我的背景的确不同。我是一个需要依赖别人的人,也许你还没有学到依赖及互相依赖的道理!
这几句话像当头棒喝,不但打醒我学习的盲点,同时提点了我那一生追求独立的单面心态。
我後来与丈夫提起这事,他说:我一直都在告诉你这个道理,你怎么要走到纽约这么远,才听得明白?
有时,人真的要走到很远,才听得明白一些我们其实一早就知道的道理。
《FamilyHealing》这本书,就是充满这种走过万里路收集回来的智慧。娓娓道来,好像是那般自然。Minuchin由自己的家庭开始,随著他的发展里程,结婚、生子、工作,以至年老时期,带出一组家庭发展各阶段所面对的有关个案。
婚姻之道
男婚女嫁,是一个家庭的新开始。我特别喜欢Minuchin对婚姻治疗的现身说法。
他说过,结婚四十年,起码想过离婚二百次、捏死对方五十次,一段婚姻就能否维持,全靠能否度过这些难关。
因此,他不会为夫妇刻划一个不能达到的理想境界,也没有介绍不切实际的沟通技巧,只集中在日常生活的小节中,让他们明白夫妻是相互舞动的二人探戈(Tango)。
对於一对不能相容的夫妇,Minuchin在治疗后有过这样的形容:菲利与罗兰的婚姻将永远不能达到他们热恋时所冀望的「神仙眷侣」,但是他们终於愿意面对每日生活的「正常苦恼」。如果说他们仍然存有矛盾,在很多地方仍然对彼此失望,不如说他们结了婚很久。
也许婚姻之道,就是学习互相包涵,互相改变,互相补足。对於Minuchin来说,很多问题都是人际关系中无可避免的,以簇新的眼光去看老问题,是他的辅导手法。
孩子问题
孩子的问题,又是另一回事。很多人以为父母要多花时间在孩子身上,Minuchin却认为孩子要有适当的空间。很多孩子的心理及行为问题,都是因为与父母过於纠缠。
在「父母是狱卒还是囚犯?」的一篇,他说:「这个家庭两代之间完全没有分开的时刻,连两个孩子如何玩耍都要父母监管,而儿嬉是孩子伸张想像力的最大自由。」
当父母把自己全部希望及焦虑都钉紧在孩子身上时,也是孩子产生行为问题的时候。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持著拐杖走路」。
一个少女患上身心症的疯瘫,不能走路,Minuchin象徵式地交给她一枝拐杖,叫她不要再依赖父母,女孩把靠在父母身上的力量挣扎著放到自己手上,一拐一跌地,走起路来。
我看过这个个案的录影,当Minuchin把拐杖交给女孩时,他像个魔术师,女孩接过棒的一刻,也是我决定拜他为师的一刻。
後来Minuchin认为治疗的时机成熟,在最後一次会面中,向女孩取回拐杖。
他说:我当时以为女孩会很顺利地把拐杖交还,然後戏剧性地自己行走出门,治疗便可大功告成。
没想女孩却坚持不放手。Minuchin只好要求:你决定放下这枝拐杖时,可以让我知道吗?
两周後,女孩给他来信,说她终於放下拐杖,自己走路。女孩自己的决定,才是真正的决定。
Minuchin把所有儿童的心理问题,都视为长大的阻滞,而孩子要长大,就要学习放下父母,就要有自己的决定。
最後时光
最後一篇,谈的是老年与死亡。一个只有六个月命的病人,本来是个摔角冠军,在生命与气力都逐渐离他而去时,Minuchin却协助这一家人,重新估计及畅通一段久已阻塞的家庭关系,让他们享受最後的时光。
对於处理死亡,他常提醒我们,千万不要在人死前就把他杀掉。最後的一刻,更要活得光采。
这本书报道的都是平常人的家庭,平常人的挣扎。
我有时觉得自己像个小女孩,仍然持著拐杖走路。
Minuchin每次听我介绍他为老师,总是说:我以前是她老师,现在我们是同僚。
他总是要取回我的拐杖。
而我,也是珍惜地不肯放手。 李维榕家族治疗对一抑郁症的辅导
在北京见过一个个案:一对中年夫妇,丈夫因为生意失败,患上严重忧郁症,成为精神病院的常客.北京的精神病院有个很特别的规定:丈夫生病,妻子也要陪同住院.
我会见这对夫妇时,他们已经在医院生活了一年.丈夫好像十分习惯扮演病人的角色,与他谈话,他只顾自说自话,一桩又一桩地细诉过去的不幸.
我只好从妻子入手.我问她:「我明白你先生为什麼要过医院的生活,但是我不明白,你一个正常人在精神病院生活一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那位太太给我的感觉,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她说:「丈夫有事,妻子一定要陪伴,那是天经地义.」
没想到过了几天,她突然一反常态,对丈夫说如果他再不出院,她便离他而去.丈夫听到妻子要走,立即乖乖地陪她离开医院,再也不敢继续当病人.
一线新天地
一年后我再到北京讲学,那对夫妇又要求见我.
阔别一年,妻子打扮得十分怡人,令我眼睛一亮,一点也不像去年那毫无主见的旧式女性,丈夫跟在她身后,仍旧垂头丧气,不是埋怨这里不舒服,就是埋怨那里不舒服.
这次妻子可不再像去年那样容易妥协,她说:「丈夫虽然出院了,但是在家里什麼都不肯做,什麼都嫌烦.再这样下去,我也捱不住了.」有趣的是,丈夫本来唉声叹气,一脸病容,但是听妻子与我的谈话愈听愈紧张,最后他说:「其实我也没有什麼大病,心烦时吃半片镇定剂就没事了.」
当时很多参与这次治疗示范的同学,都问我是否在搞女权运动,为什麼如此支持那妻子.我说:「我并不是搞女权,我做的其实是十分道地的家族治疗工作.」
因为治疗目的是让病人早日出院,而要让这位丈夫离开医院,最好从妻子入手,因为他不一定愿意出院,却也许会为妻子而痊愈起来.家人是病人最好的治疗师,这里说的并不单指支持,有时用一点激将法,制造一种新危机,都会为人打开一线新天地.
有一年,我们在米纽庆(Salvador Minuchin)纽约家庭研究中心举行的暑期训练,就是集中在这题材上.
家人是互相塑造的,除非你独自活在另一星球,否则绝对没有「个人」这回事.但我们同时活在一个药物时代,基因及遗传因子的种种新发现告诉我们,人的一切行为与问题都可能是与生俱来,老早就存於我们的生理蓝图中.
即使科学的重点愈来愈集中在个人,但是,只要多过一个人,就会产生新的可能性,就会互相补足,互相抵偿或互相扩展.只是这个简单的人际关系道理,我们很容易遗忘.
我们往往以为人只能改变自己,其实改变我们最多的是别人,一些人所造成的形势,往往让我们不能不改变.身不由己的道理,大概就是如此.
最好的礼物
为你所重视的人改变自己,是一份最好的礼物.某些自以为是的卫道人士,以为改变自己是对人让步,是迷失自我,其实那是十分陈腐的看法. 「我愿意为你而改变」,是婚姻关系的重要元素.
如果一个人与另一人相处一段时期,竟然完全没有受对方影响,那麼他们之间一定没有产生任何化学作用.人是不断改变的,而最有人情味的改变是「为你而变」!
在家族治疗的领域里,往往会把个人问题演化为关系的问题,因为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困难,靠他人的力量改变容易.而且有时问题产生,是因为有人不经意地维持它的存在.
例如上述北京的那位先生,他的妻子如果继续心甘情愿地陪他住院,他便毫无疑问地继续当病人下去.但是,要求对方改变,并非一面倒的过程,而是一个「你为我变,我为你变」的互相承诺.那是一种共处的艺术,不是盲目的单方面要求,更不是权力斗争.
我虽然成功地让妻子激发丈夫出院,但是第二次见面时,明显地,这对夫妇出现了一个女强男弱的形势.如果没有适当的辅导跟进,妻子极可能真的下堂而去,留下丈夫一人,到时他不想忧郁也不行.
我并不是说婚姻辅导有起死回生之效,只是如果这段婚姻出现危机,这位先生最好还是及早面对.
人在纽约,不知为何想起这对北京夫妇,也许因为题材吻合,也许因为这是一门易学难精的课程.
比如有个你,加上一个我,两个独立的人,到老不相欠.但是如果我给你一点,你拿我一些;我在你身上看到我,你在我身上看到你---我不再是我,你也不是你,纠缠不清之余,那才是人与人的关系擦出的最大火花. {:5_335:} dahli 发表于 2012-4-19 12: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李维榕家族治疗对一抑郁症的辅导
在北京见过一个个案:一对中年夫妇,丈夫因为生意失败,患上严重忧郁症 ...
还以为德国出的呢?原来在美国的,而老师是美国白人。这个专业是非常不简单的。 dahli 发表于 2012-4-19 12: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李维榕家族治疗对一抑郁症的辅导
在北京见过一个个案:一对中年夫妇,丈夫因为生意失败,患上严重忧郁症 ...
还以为德国出的呢?原来在美国的,而老师是美国白人。这个专业是非常不简单的。 刚刚因忙着有事,可能没说清楚。这篇DD主要还是科普啦。家庭治疗在中国还刚刚起步,大多数青年治疗师还在学习培训阶段。就是培训出来还有临床经验的积累,老的治疗师可以比普通年轻治疗师花较少的时间解决问题。 这是一个需要够广的知识面,足够多的经验积累,很好的悟性,及其善良之心的职业。针对我们人类广博的内心世界,她需要以多学科的科学精神而进行艺术般的整合与操作。心理治疗确实是一种有灵性的工作。
最近法帖的楼主来看看啊,,,, {:5_320:}http://www.youtube-online.info/movie/d2aor7h3/play.swf
http://www.youtube-online.info/movie/a7n4bfkl/play.swf
http://www.youtube-online.info/movie/b8sn4hdp/play.swf
http://www.youtube-online.info/movie/c3fn65m/play.swf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