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的“第一”第5集:中国人自己设计的“争气弹”
作者:微信文章1960年,中国第一枚仿制苏联的导弹“东风一号”,也就是早期的代号“1059”,虽然打破苏联专家撤走后的技术封锁,终于搞成功了,但让中国意识到:“靠人不如靠己”。
这也是我们一贯坚持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这个时候,两位1917同年出生的“双子星”总设计师——林爽与屠守锷,接过了独立设计导弹的重担。
说起林爽,这是一位从战火中走出来的“土专家”。他曾经在晋察冀根据地用破铜烂铁组装过电台,甚至让延安的红色电波穿透日本鬼子的封锁。就是这位“老革命”,虽然没有留洋背景,却以实战经验成为了导弹仿制的“活图纸”。
再来看屠守锷,这是一位海归精英的“硬核转身”。麻省理工硕士、美国飞机厂工程师……这位“科班大牛”,放弃优渥的生活,回国后从清华教授转型为导弹总设计师。他常说:“搞导弹不是写论文,得用数据说话!”
两位总师“土洋结合”的团队特色,促使了整个团队的 “又红又专”!但在实际研发中,首先就出现了“路线之争”:1200公里射程的“生死赌注”。
东风一号仿制成功后,团队面临关键抉择:是直接挑战3000公里中程导弹?还是从1200公里的中近程稳步推进?
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甚至连像样的风洞都没有。钱学森先生一锤定音:“科学不是赌气,先啃下中近程这块硬骨头!”
那么,为什么选中近程呢?
一方面仿制苏联的“1059”导弹只有550公里射程,改进的潜力大; 另一方面,中近程技术难度适中,可验证自主设计能力。再从战略的紧迫性来看:如果成功,可以直接威慑周边潜在的威胁。
从实际研发进程看,首飞就坠毁,戈壁滩上出现了“69秒惊魂”。1962年3月21日,酒泉发射场寒风刺骨。导弹点火后69秒,突然就像醉汉一样剧烈地摇摆,发动机轰然起火,最终砸向戈壁,炸出了22米的大坑。
而失败的原因着实是震撼人心: 一个是“头重脚轻”:弹体加长后稳定性不足,飞行中气流扰动导致失控;第二个是“心脏罢工”:发动机与燃料箱共振引发管路破裂;再一个是“地面试验缺失”:当时中国连全弹振动试验台都没有,只能“闭着眼睛上天”。
钱学森先生带着科研人员,在零下20来度的戈壁,刨了三天,连螺丝钉都不放过。“失败是教材,残骸是老师!不找到病根,下次还得摔!” 这就是钱先生的“残骸哲学”!
最后,绝地反击:“不带疑点上天”的铁律诞生。聂荣臻元帅力排众议:“不追责任,只找问题!科学试验哪有不摔跟头的?”
团队开启了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次“全链条复盘”。一是设计大改:缩短弹体、增加尾翼、重构控制系统。二是地面试验革命:白手起家建成四号全弹试车台,完成17项大型试验、105次发动机试车。这个过程中,出现了“王永志的逆向思维”,这位年轻专家大胆提议减少燃料配重,被钱学森点赞:“年轻人敢想,这就是科学精神!”
1964年,三发连捷!原子弹的“空中利剑”终于出鞘。当年的6月29日,修改后的东风二号一飞冲天,准确命中1000公里外目标!
7月,又连射两发,发发成功。 !
终于带来了里程碑的成果。首先是技术上的突破,中国成为全球第5个掌握中近程导弹技术的国家;其次打响了“两弹结合”的前奏:2个月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东风二号甲随即承担核弹头运载任务。
东风二号,全长21.3米,重30吨,直径1.65米;最大射程1200公里,可携带2万吨TNT当量核弹头;精度比东风一号提高10倍,真正具备了实战的能力。
戈壁星火,照亮星辰大海。
从坠毁到三连捷,东风二号的722天涅槃,诠释了中国航天的初心——“自力更生不是口号,是摔出来的、拼出来的、算出来的!”钱学森先生提出的“把故障消灭在地面”成为航天人的铁律,一直沿用到现在,更成就了精神的丰碑。
今日长征火箭刺破苍穹、嫦娥探月、天问巡火……追根溯源,都能看到那枚在戈壁滩上倔强升空的“争气弹”的影子。
下集预告:中国航天的“第一”第6集
《中国第一种舰舰导弹》
关注“仁爱航天”,分享更多的星穹旧忆、航宇新声!
页:
[1]